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中国军网 2018-08-20 13:15:41
A+ A-

他13岁离开家人加入革命队伍,是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战争留下的痕迹在他脸上

至今清晰可见。

暑假之际,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活动,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九离职干部休养所,笔者对老红军张世魁进行了采访,听他讲述了一段红色故事……13岁那年的不辞而别,

成了他和家人的永别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张世魁

张世魁的父亲张黄福是一名共产党员,

张世魁在父亲先进思想的熏陶下长大,10岁时就加入了

苏维埃政府儿童团,积极协助赤卫队进行革命活动,13岁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

“革命,就是要流血,就是要牺牲,哪里有不流血的革命!”张老回忆起家人,他眼窝里泛起点点泪光,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1932年7月的一次晚饭是张世魁与父母最后的一次团聚,第二天一早他就瞒着家人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离家参加了红军,参军的第二天

张世魁就参加了战斗,随后他跟着部队转移再也没有见过父母和弟弟。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张黄福烈士证明书。

张世魁加入红军,想要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却也因此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的

父母和弟弟在1933年深冬被敌人杀害。

当时的张世魁没有想到,13岁那年的不辞而别竟成了他和家人的永别。

“想到这,我心里就难过!”张老捧着两张写有父母名字的烈士证书,悄悄别过头,眼眶湿润。八十余年的时光,仍旧不能抹平那份伤痛。

雪山草地,

他被战友紧紧“包围”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那纵横300多公里的大草地,荒无人烟,到处是野草和沼泽,散发着腐臭味的黑色泥潭,方圆百里连飞鸟都很难看见……”

爬雪山、过草地大概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心里最难忘的一段记忆,每当回想起这些,

张世魁

心里总是很激动。

“爬雪山过草地前,虽然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经验,对雪山草地更是一无所知。”张老缓缓地叙述着。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红军过草地时穿过的蓑衣。

1935年,张世魁所在部队翻越了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位于阿坝地区的夹金山,是雅安地区外出的必经之地,海拔4000多米,山高坡陡,山顶终年积雪。

在时间紧迫、缺氧严重,没有任何防护和攀爬工具的情况下,部队穿着单衣草鞋行进。

从雪山行军到了川西,张世魁所在部队进行短暂的修整之后就开始过草地。草地实际上是沼泽地,一望无际,草丛中积满了雨水,水沟交错,有些地方水深过膝,一块块没长草的烂泥底下是空的,人和牲口踩上去就会陷下去。最初的草地之行有少数民族百姓做向导,可到了中心地带,红军战士就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张世魁的不少战友都长眠在了雪山草地上,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也是在那时张世魁真正体会到了“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这句话的含义。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资料图:油画《红军过草地》

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年纪都还小,大多数也就二十出头。在雪山草地夜间温度极低,战士们衣着单薄,大家只能抱团取暖,像蚁群一样,紧紧地靠在一起,越是外层的人经受的严寒考验就越多,越是中间的人存活下来的几率就越大。

“让年纪小的来里面。”这成了当时一个不成文的约定,作为最小的红军战士,张世魁得到了老班长们的关照。

有一天晚上,大家都围成一团取暖,一位眼尖的班长无意间发现张世魁缩成一团和几个老班长挤在最外层。

“张世魁,你到里面去。”

“不,我是男子汉,我要在最外面。”

但拗不过众人,张世魁还是被推到了最里面,虽然当时天气很冷,但是战士们的心都是暖的。

一路坎坷,三过雪山草地,天气的严寒、供给的缺乏、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堵,使本就力量薄弱的红军在这些条件的摧残下,步履维艰,年纪尚小的张世魁跟在部队身后救送伤员,用他瘦小的肩膀和战友们相互扶持着度过难关。

生死关头,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们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张世魁

百团大战后,敌寇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合围,进行“梳篦式”的扫荡和清剿。

张世魁被上级任命为冀南一分区支队休养所所长,专门负责伤病员收治工作。为了保障伤病员的安全,张世魁带领队员,在老百姓的配合下,在老百姓家里和野外挖好地洞,将伤病员藏于洞中。

休养所是游击化的,青纱帐就成了天然的隐蔽屏障。遇到敌人扫荡,乡亲们就打暗号通知张世魁。到了冬天,没有了青纱帐,休养所的活动就受到了限制,敌人的活动也频繁起来。

一次敌寇进村扫荡,伤病员来不及彻底转移。张世魁与一个排长断后,掩护伤病员继续转移。敌众我寡,排长壮烈牺牲,张世魁率领其他战士突破重围,带着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在一次战斗中,张世魁负责实施战地救护工作。当张世魁把一名重伤员背下战场安顿好再次冲向阵地时,不幸头部正前方中弹负伤,伤疤至今清晰可见。

那颗迎面而来的子弹曾使张世魁昏迷过一段时日,至今伤口还会隐隐作痛,张老说那是他迎敌而上的“勋章”。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张世魁与妻子

除了战争的“残酷”,让张世魁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份军民鱼水情。

战场环境复杂,张世魁率全体休养所人员化妆成老百姓,输送药品完成任务。

几次即将被日寇发现的生死关头,是当地百姓冒着危险掩护了他们。

在一次战斗中,乡亲们冒死救出张世魁,把他隐藏在村里,轮流照料。张世魁说是冀南人民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

“我们打仗不是为了要官、要银子。”在被问及参军打仗的初衷时,老人语气轻缓地强调着,“天下不平就要打!”他的眼神里闪耀着一种自信而坚毅的光芒。

经历了苦日子,

更加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章。

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张世魁身上留下一种淡泊坦然的人生态度。

或许是因为经历过爬雪山过草地的日子,张老比常人更加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张老不算大的房间里,摆着上个世纪50年代的床、70年代的柜子,和一面已经分不清年代的镜子。张老的家人笑着说,他的东西虽然旧了,但只要还能用张老就舍不得扔。

在家里,张老也有一些“宝贝”——勋章,老人一直精心珍藏着,这些代表着党和人民对他的肯定。对他来说,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这就是最大的满足。

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往往也会对身边的人严格,国家给张世魁的配车他不允许自己的家人使用,“那是国家给我的,不是给你们的”,老人的配车就算是停在车库里放着也不允许家人使用。

张世魁的二儿子也参军了,从小就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他也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军营。

三次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正面迎敌头部创伤至今还疼

作者张亚宁与张世魁。

“传承红色基因,这是好事,趁老人还有记忆还能讲话的时候,这项工作得赶紧做,他们就是活的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临别之前张世魁的家人反复叮嘱笔者。

趁着这份红色记忆还未消逝,趁着这代人还未远离,我们一定要将这些故事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