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符=============
战事进行到1953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空中优势最终确立下来,并对苏联展开心理战,宣传说联合国是在进行一场解放俄国人民的战争。6月22日午夜,美军向莫斯科投掷核弹,摧毁了克里姆林宫、红场和瓦西里大教堂等标志性建筑物。另外,曾经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立下奇功的美国第101空降师潜入苏联腹地,通过特种作战销毁了苏联设置在车里雅宾斯克等地的核反应堆。
1954年,西方军队从各条战线发起全面进攻。这时,斯大林已神秘失踪,苏联实权掌握在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手中。苏联国内和各卫星国开始爆发叛乱,大量俄罗斯流亡者被西方空投进苏联,被关押在乌拉尔、北极、西伯利亚和远东劳改营的近百万政治犯也发起暴动。最终,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将军(在1952年被俘)代表苏联政府宣布投降,贝利亚与美国签署投降协议。美国在苏联全境建立军政权期间,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各国纷纷脱离苏联,受美国庇护的日本获得犒赏,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被交给日本统治。
《科利尔》杂志还描绘了美国占领下苏联人的生活。在美国和联合国管理下,苏联国内出现许多新政党,大量俄罗斯儿童迁入美国家庭,学习“如何在一个民主国家中生活”。在文学方面,美国占领当局笼络俄国作家发表“符合新时代的作品”,如肖洛霍夫、法捷耶夫、爱伦堡等人用英文撰写、描述“新俄罗斯美好生活”。有意思的是,由于苏联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1000万男人,在之前的二战中损失了2000多万成年男性,在性别失衡情况下,美国占领军司令部欢迎数百万美国士兵迎娶美丽的俄罗斯姑娘。
美苏都在臆想中准备战争
《科利尔》这篇文章的发表可谓恰逢其时。1951年,世界正被朝鲜半岛吸引,在那里东西方阵营“热战正酣”;在美国国内,歇斯底里的“麦卡锡主义”正在兴起。这个专题精心策划的内容不仅迎合了西方读者的好奇心理,也满足了右翼反共人士的胃口。
该文章序言中写道:“克里姆林宫应当彻底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现行政策。否则,苏联从地球上消失的那天一定会到来。克里姆林宫应为此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苏联领导人不做出改变的话,就应当让他们明白,‘自由世界’将会与他们进行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在专题的末尾,还有“编辑评语”称,发表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警告斯大林,迫使他在各方面向西方让步,“我们认为战争并非不可避免,这主要看斯大林及其身边的人能否理智地处理问题”。
据说,这篇特别报道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苏联方面称其为“狂热的幻想”,欧洲专家则认为它是官方版本的美国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事实上,美国确实在20世纪50年代初制订了“核袭苏联”的作战预案,其内容与《科利尔》的文章惊人地相似。当时美国的考虑是,一旦苏联利用其常规军力优势向西欧和南斯拉夫进攻,携带原子弹的美国轰炸机将从英国、北爱尔兰、埃及的开罗-苏伊士地区和日本冲绳机场起飞,15天后取得“决定性的打击结果”。而那时的苏联也在考虑如何用“非对称手法”抗衡美国拥有的核武器优势。所幸这些想像中的核大战都没有真正上演,因为随后屡屡爆发的美苏核危机就足以让世人心惊胆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