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兵变”殃及蒋纬国
“湖口兵变”虽不是正儿八经的兵变,但毕竟是继“孙立人事件”后台湾军队中发生的又一起“重大事件”。它使蒋纬国的仕途受到严重影响。
长期以来,蒋纬国把装甲兵当成“第二生命”,为装甲兵的建设呕心沥血。在大陆时期,蒋纬国即专注于国民党军装甲兵的初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民党军逃台后,蒋纬国又主持完成了装甲部队的恢复、整编事务。在国民党政权逃台后的15年间,蒋纬国当了10年的“装甲兵总司令”,大大超过了台湾军方关于军队主官任期的规定。
对于装甲兵,蒋介石的内心一直很矛盾,难以放下心来。从固守台湾的角度讲,坦克、装甲车无疑是一支反登陆、冲击滩头阵地的理想武器。在陆军步兵部队或其他军兵种出现叛变时,装甲兵更是一支最好最快的镇压力量,所以装甲部队曾被台湾社会称为“御林军”、“典卫兵”。可从内部哗变来讲,装甲兵又是一支最危险的力量,它不像空军、海军那样需要大量的后勤支援、复杂的技术要求、精密的通信设备;它不受气候地形的限制,行进速度快疾,因此它的机动性极强;它火力集中,杀伤力大,再加机动性极强,所以它的进攻性极强;它自身具有相当的防卫能力,再加上机动性、进攻性极强,所以不像其他军兵种那样容易拦击和互相制约。尤其是在台湾岛,南北长不足400公里,东西宽不足150公里,坦克、装甲车能在昼夜间横扫来回。正因为装甲兵的厉害,为防万一,蒋介石特地让小儿子蒋纬国出任装甲兵总司令。
尽管装甲兵归蒋家人管,但由于装甲兵总司令部设在台北,总部院内的坦克和装甲车总是虎视眈眈地对着台北市的各中央机构,社会上关于“装甲兵要造反”的传闻一直不断。追根到底,关于“装甲兵要造反”的流言是蒋经国的手下施放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扶其主”,确保蒋经国的“太子”地位。借蒋介石之手贬“小委座”蒋纬国,使其无力与蒋经国“争位”。
关于“装甲兵要造反”的传言起而又落,落而又起,说得活龙活现,蒋介石不禁生了疑心。他思来想去,还是把蒋纬国调离装甲兵,并把装甲兵司令部由台北爱国东路迁往台中,以便于在装甲兵出现异动时,台北方面能够为研究对策、调兵遣将争取时间。“赵志华事件”发生后,则可看出蒋介石把装甲兵调出台北的高明之处。赵志华还在鼓动演说之际,湖口通往台北间的所有路口、要地、桥梁都已被忠于蒋经国的部队所占领。即使赵志华鼓动成功,坦克能开到台北,那也是损失巨大,伤痕累累,为强弩之末,难以再战了。
蒋纬国以“总统”的儿子的身份,长期经营装甲兵,装甲兵简直成了他一人独霸的势力范围,他人不敢染指,连无处不到的蒋经国也从未到过装甲兵营区一步。在装甲兵内部,人事关系,军官晋升,都是以总司令蒋纬国为中心,唯其意志行事。鉴于这种现实,“湖口事件”以后,蒋经国直接指导装甲兵的清理、整顿工作,名为清除赵志华的影响和势力,实为趁机围剿蒋纬国的势力。装甲兵从此由蒋纬国移到蒋经国的门下,蒋纬国和装甲兵的紧密联系就此结束。
蒋纬国与赵志华有着不一般的关系。两人合作达20年之久,蒋纬国对这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很有好感。赵志华在蒋纬国的栽培下稳步上升,特别是在逃台之初,作为解放军的俘虏,能够官复装甲旅上校旅长,完全是靠蒋纬国的提拔。遗憾的是,由于赵志华有过被俘史,在蒋纬国离开装甲兵去陆军指参大学时没有当成装甲兵总司令,而让郭东旸“捷足先登”。案发之后,蒋纬国不顾自己的困境,尽可能地为赵志华辩护,说赵志华行动属于莫名其妙的精神不正常所为,不必送军事法庭,关进精神病房即可。甚至还说动了“陆军总司令”刘安琪,一起去说情。赵志华入狱后,蒋纬国经常去看望,并亲自安排赵的妻室子女去美国定居。后来又安排赵志华“因病保释”。赵志华死后,蒋纬国又出面料理丧事,自始至终是个有情有义的朋友。
由于与装甲兵和赵志华关系均过分亲密,尽管“湖口兵变”时蒋纬国已离开装甲兵担任陆军指参大学校长近1年,但“子弟兵”闹事,他也难逃其咎。“湖口事件”发生后,蒋纬国立即向“国防部长”俞大维自请处分。俞大维虽是蒋介石的忠臣,连任了10年“国防部长”,又是蒋经国的儿女亲家,却也不敢作主处分蒋纬国,只是报蒋介石裁决。
蒋介石并没有公开处分蒋纬国,可也没有轻饶小儿子。蒋介石不满蒋纬国的原因是小儿子辜负了老子的期望,没有把装甲兵带好。他日夜担心的装甲兵要造反一事,终于发生,差点酿成大乱,而大乱的根源则是蒋纬国长期信任的赵志华。装甲兵不稳,不能不说是与蒋纬国长期管理有关。蒋纬国的行动同蒋经国在接班路上不出差错、稳扎稳打地前进,大相径庭。
在蒋介石的眼里,蒋纬国已经不具备带兵条件。从此时起,蒋纬国就停止了晋升,一直挂着中将的牌子,一挂就是15年,直到蒋介石死后,才晋升为上将。同时,蒋介石彻底削去了蒋纬国的带兵权,让他致力于军事教育,成了纸上谈兵的将军。
蒋纬国对蒋家王朝有二心吗?
先为“总统”之子,后为“总统”之弟的家庭现象,在当代社会已很少见。蒋纬国在蒋家王朝中先当“总统”之子,后当“总统”之弟,可谓幸运儿。那么,蒋纬国对蒋家王朝是忠心耿耿,还是怀有二心呢?
有人认为蒋纬国长期以来一直在蓄谋争位,可这是难以成立的。
蒋纬国如要争位,正常途径不可能,而使用非正常手段,则需要实力。从台湾的现状看,装甲兵是发动政变的最佳力量,世界上不乏把坦克开到街头,控制总统府后政变即告成功的先例。从政变的最佳时机看,应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60年代初期。因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民党政权刚到台湾,缺吃缺穿缺装备,社会一片混乱,军队编制不全,大失败的气氛笼罩着全岛,统治秩序还未建立起来,政变者可以乱中夺权。再说美国大老板也有在台湾扶植新的政治势力、摈弃蒋家王朝的计划,政变者可以得到美国的呼应。
20世纪60年代初也是政变的最佳时机,因为自1958年8月起金门炮战开始,就对台湾当局形成巨大的政治压力。次年秋台岛中南部遭受特大水灾,主要产糖区基本被淹,水灾损失惨重,又对当局形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人心不稳,社会动荡。政变者如选在此刻动手,将会大大增加成功的系数。作为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的台湾装甲兵总司令蒋纬国,控制着发动政变的最佳力量,有过两次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他没有动手,也没有政变篡位计划,或者说没有谈起过此事此案。
从蒋纬国的后半生看,正是因为他作为“总统”次子,没有继承权,故在对待自己的政治前途,在谈及兄弟关系和父子关系时,瓜田李下,非常谨慎。
可以看出,蒋纬国从蒋家王朝的大局着眼,为维持台湾政局的稳定,根据蒋介石的安排,从心里对哥哥做出让步,保证蒋经国上台。因此说,蒋纬国虽然有时候对父亲和哥哥不满,但从根本上讲,他还是忠于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既然蒋纬国对蒋家王朝没有二心,那么,蒋介石为什么改变了他早期制定的计划——大儿子接班,小儿子掌握军队;一文一武,武为文用——放弃了让蒋纬国执掌军权的打算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300万元借款事件及赵志华事件后,蒋介石觉得小儿子思想易激,情绪奔放,稳重不足,轻浮有余,虽说不至于背叛蒋家,可成事之才逊于败事之能,放在一线位置容易出乱子,还不如早做安排。
第二,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向来是枪杆子说话最响,蒋介石自己就是靠枪杆子政变上台。蒋介石担心蒋纬国独掌军权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在国民党上层成为蒋介石第二,打乱大儿子蒋经国的接班步骤,因此下决心早做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