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观察者网 2019-07-28 15:07:46
A+ A-

朝韩的“伊斯坎德尔”

本周另一件事,是朝鲜试射类似俄罗斯“伊斯坎德尔”的战术导弹获得成功,据称该导弹在50公里高度,成功飞行600公里以上。

朝鲜方面对此欢欣鼓舞——这其实是他们的第一次高超声速滑翔飞行试验——相比之下,想要抢在朝鲜前,成为“世界第四个高超声速大国”的印度,上个月进行的试飞失败,把“第四”这个头衔拱手让人。

当然其实印度和朝鲜都远算不上“第四”,实际上,在“金斯坎德尔”之前,韩国已经进行过“玄武2”导弹的试射,而这种导弹,从外形到弹道,都和“伊斯坎德尔”相似,而且韩国方面也早就宣称其射程能达到700公里。

所以如果朝鲜这个算“第四”,那韩国肯定不答应的。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韩国“玄武2”导弹和朝鲜此次试射的“金斯坎德尔”属于同类武器,两者的飞行参数比外型看起来更加接近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朝鲜试射的新型导弹可能让该国进入拥有战术导弹精确打击能力的国家行列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俄罗斯近期演示发射的“伊斯坎德尔M”导弹采用了

不过呢,这里就需要再解释一下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水平和分类问题,毕竟如果只是在大气层内达到马赫5以上速度的话,世界上所有能造弹道导弹的国家都能算是“高超声速俱乐部”了是不是,而如果把在大气层高层“打水漂”为标准算的话,那么第二帝国的巴黎大炮的炮弹应该就算了……真正的高超滑翔得是钱学森弹道,不能是利用“水漂”效应把自己弹起来,而是要有较高的升阻比,实现升力和自身重力的平衡,以稳定的轨迹在大气层内进行滑翔,这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超声速滑翔”的概念。

根据我国航天科技公司对自身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分代,我们或许能够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第一代战术弹道导弹,就是东风-15,该导弹采用机动式发射,属于“纯粹”的弹道导弹,也就是导弹按照能够取得最大射程的弹道飞行,在火箭发动机工作停止以后,弹头完全就按照最后确定的弹道飞行,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只要采取一定防热措施避免高温损坏弹头内部的设备即可,并不利用大气层对弹头的轨迹进行改变,同时也由于再入速度快,大气也基本不影响弹道。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的话,采用液体燃料的“飞毛腿”导弹肯定比东风-15要落后,但因为我国没有装备过液体燃料短程弹道导弹,所以这个“第一代”的起点确实有点儿高……

第二代战术弹道导弹,东-15A、东-15B,东风-15A在东风-15导弹基础上采用捷联惯导设计,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而东风-15B导弹则在再入大气过程中进行拉起减速,然后利用空气舵,在下坠过程中调整自身轨迹,从而实现精确命中。

这种在再入过程中利用大气减速,进行小幅度弹道变化,来提高导弹命中精度的技术,已经开始有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雏形了,但与真正的高超飞行器相比还差得远。美国的“潘兴2”和苏联部分弹道导弹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

第三代战术弹道导弹,东风-16,该导弹是航天科技与航天科工共同研制,航天科工抓总设计,其特点是强调价格低廉,性能优越,用于取代东风-11系列。从高超飞行的角度来说,该导弹与第二代导弹相比基本相似,但是再入速度可以更高,有的弹头拉起得非常剧烈,以至于在大气层内可以打“水漂”——比如东风-21D导弹。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某国外学术论文对于东风-21D弹道机动的描述,可以看到该弹载大气中“打水漂”的弹道形状,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他们推测东风-21D末端弹道机动能力大概有几十公里,也就是目标在瞄准点周围数十公里内,导弹可以机动过去命中

第“三代半”战术弹道导弹:M-20外贸战术导弹、CM-401外贸型反舰弹道导弹,这些导弹的高超声速飞行原理与俄罗斯“伊斯坎德尔”相似,只不过中段飞行速度更高。这种导弹的飞行弹道被称为“M型”弹道。与前面二代、三代弹道导弹先飞出大气层,弹头在再入大气过程中拉起的做法不同,该导弹的弹道被压低,在达到50公里左右飞行高度时就以一个很小的角度加速飞行。这些导弹都采用了头体不分离技术,因此整个导弹就成了一根很大的“长杆”,在进入下坠阶段后,将导弹拉起,形成一定的飞行迎角,弹体就会产生升力,但这个升力不足以让导弹形成滑翔,而是直接将弹体再次抛到更高的空中,从而形成M型弹道的第二个波峰。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M-20,伊斯坎德尔这些导弹都是这样的弹道,也就是所谓“水漂”弹道,注意它的“水漂”高度是在大气层上层,50公里的高度,而上面东风-21D的“水漂”高度较低

这样的M型弹道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类似于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作用,在大气中进行一次弹跳,具备较高的突防能力。但是由于其飞行高度仍然在50公里左右,仍可以被防御。这次韩国就宣称引进自以色列的“绿松石”雷达监控到了飞到50公里高度的朝鲜导弹,并对其进行了跟踪。

美国此前也一再保证“爱国者3”导弹能够拦截“伊斯坎德尔”导弹,而更先进的“爱国者3-MSE”的拦截效率还会比较高。

但是此前准备引进“爱国者3MSE”导弹作为本国反导系统的德国国防部抱怨美国不肯展示拦截“伊斯坎德尔”的详细模拟数据信息,这让他们心存疑虑,一个合理的推测是,“爱国者3”能够拦截“伊斯坎德尔”,但拦截的条件可能还是比较苛刻的,并不是那么容易达成。

当然,正如三代半的战斗机也分三六九等一样,采用跳跃滑翔技术的三代半战术导弹当中也有能够在M型弹道的后半截,利用自身较高升阻比和较强的耐高温控制技术,进入平衡滑翔阶段的型号,这种就更接近于真正的高超滑翔导弹了。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美国巨资研制的标准3导弹因为只能进行大气层外的拦截,所以对全程大气层内飞行的伊斯坎德尔之类的导弹毫无效果……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CM-401外贸反舰弹道导弹和鹰击-XX反舰弹道导弹可能就属于这一类。美国正在研制的高超声速中程导弹也属于此类。

第四代战术导弹:从此前的公开文宣资料中我们知道2014年我国进行了一种新型战术弹道导弹的首飞,这种导弹就被航天科技集团划分为“第四代中近程战术导弹”,该导弹的特点是“全程滑翔”。这种导弹据传是东风-17导弹的一个改进型。

从此前的相关文宣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固体助推滑翔技术采用的是“高空重力转弯”,“水平全力起滑”的技术,这与俄罗斯的“压低弹道”的方案相近,但把“弹道”压得更低,直接带迎角平飞,让滑翔体产生足够的升力,不必经过“三代半”导弹的“跳跃滑翔”阶段,直接进入“平衡滑翔”,这就是所谓的“全程滑翔”了。

除了东风-17,东风-31B、东风-26C的滑翔方式也与之类似,只不过这两种导弹的滑翔速度更高,东风-26C的滑翔速度已经达到马赫数14,东风-31B的滑翔速度可能要超过马赫数20。

在如此高的飞行速度下,还要能够有效控制飞行器的飞行轨迹,并且还能利用星光校准(不依赖GPS前提下提高精度的必要技术,核导弹必备,毕竟核大战的时候卫星导航肯定GG了),能够接收控制信号,能够使用雷达或者光电系统观察地面,以实现搜索和攻击任务——这样的技术目前为止只有中国掌握。俄罗斯的“先锋”导弹理论上应该和东风-31B此前利用长征2火箭进行发射试验的结合体技术相似,光说滑翔体本身的技术水平也不差。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三代半”导弹的飞行路线剖面图类似于图中的蓝色线,即冲出大气层外,出现一个“M型弹道”,然后有些比较先进的后面有一段平衡滑翔,而中国的四代导弹的飞行路线剖面类似于图中绿线,直接在大气层内起滑

朝鲜试射导弹类似"伊斯坎德尔" 但仍落后韩国一步

中文示意图,CM-401和鹰击-xx才用的就是这样的飞行方式,这比东风-21D更难拦截,属于比较典型的“三代半”

而相比之下,美国目前这类武器还处于设想阶段,2017年负责科研的国防部副部长格里芬曾说美国要理顺相关的行政和决策体制,在高超声速科研水平上赶上中国,悲观地讲,可能要到2032年。

当然,目前第四代中近程战术导弹东风-17某型(据了解,东-17有采用跳跃滑翔技术的廉价“三代半”型,射程短一些,但战斗部更大,目前首先列装的是这个型号)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关试验,距离列装可能也越来越近了。

而同样的,东风-XXB洲际导弹和东风-XXC中远程反舰/对地导弹也已经进行过多次的相关试验,接近列装。

也就是说,目前为止,世界上掌握全程滑翔技术的,还只有我国,俄罗斯是否掌握——我们现在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说,但美国还没有掌握。但目前已经接近于实用,即将列装部队的,还只有我国。

从这个角度讲,高超声速技术的第一集团,现在是中国和俄罗斯,只是俄罗斯因为经费上的问题,在技术实用化角度有着比较多的限制。

美国相比于中俄两国,在这个方面已经被落下相当一段距离,而由于美国军工产业界过去几十年“马放南山”——只有生产现役武器的企业才能坐享巨额战费的好处,而研制高超声速技术相关的企业大片倒闭,学术界的研究也少了,现在要重新捡起来,需要相当的时间。但是美国作为世界最强的超级大国,在任何高新技术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现在美国如此心急火燎的发展高超声速技术,我们不能排除他们在这方面追赶的速度比格里芬去年的悲观预测大幅度提前的可能性。

当然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断档问题,美国现在搞了很多笑话。比如陆军搞的反舰弹道导弹项目,号称能提前研制计划4年,要在2023年投入服役,最近却被爆料所谓的“提前4年”,是美国陆军“创新委员会”负责人的强制要求,要求陆军从“现役”反舰导弹的引导头里挑一款出来作为反舰弹道导弹的引导头,结果当然是不行,因为现役反舰导弹的引导头没有一款能适应从高空大范围搜索敌舰的要求——这件事儿,听起来和伊朗人直接拿着朝鲜中程导弹的陀螺仪直接往短程导弹上装,结果导弹偏到不知哪里去的故事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当然这也表明美国其实因为中国的高超声速技术,在它们的科研界出现了一个“小史普尼克时刻”——只是美国民众和媒体的心态和当年苏联打卫星的时候不太一样,“钱学森时刻”的影响力没有扩展到美国民间——有点慌不择路。但我们不应该掉以轻心,毕竟美国底子厚,一旦要用蛮力折腾一件事情,那还是挺可怕的。所以现在没有到松懈的时候,进一步加快相关技术的发展,争取进更大的相对优势,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美国应对中国大规模导弹精确打击技术的主要设想,是建立自己的大规模导弹精确打击能力(终于认识到靠反导是不现实的了),希望借此实现“对等威慑”。但一方面,在中国家门口跟中国比抗打击能力,这事儿非常不靠谱;另一方面,美国现在心急火燎的开发计划欲速而不达,很难立竿见影。因此这方面,我们既要保持警惕,但同时也应该对于我们的“杀手锏”武器有足够的信心,等到美国人的高超技术发展起来了,只要我们保持自己的发展势头,那时候我们才真的不必大谈“杀手锏”概念了,那才是真正不再担心“军事安全面临技术突袭和技术代差被拉大的风险”的时候。

所以现阶段,我们还是要坚持闷声发大财,那是最好的。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