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牺牲30年的甘巴拉老兵,你的足迹被雪山珍藏

雪山含笑,牺牲30年的甘巴拉老兵,永远年轻

他的足迹被雪山珍藏,化为熠熠星辰,光照后人

遥远夜空中,有一颗星晶莹闪烁

姚有东(右)在老兵许正兵遗像前深情凝视。

姚有东(右)在老兵许正兵遗像前深情凝视。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胡晓宇通讯员陈小月

清明,细雨霏霏。雪域,寒风瑟瑟。

拉萨烈士陵园,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官兵庄严肃立,祭奠为西藏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生命的英灵。

在“许正兵同志之墓”前,官兵轻轻拔去墓碑旁的枯草,将特制的空军军徽贴上碑身,把一枝枝幽香的金菊献在墓前,一双双年轻的眼眸溢满崇敬。

“许正兵同志已经牺牲整整30年了。如果他还健在,今年才刚刚48岁。”与官兵一同缅怀这位将18岁生命留在海拔5374米雷达阵地的战友,甘巴拉雷达站第26任教导员、现任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政治工作部组织处副处长李再华的眼圈红了,“他将年轻的生命铸进甘巴拉。甘巴拉人一直在追寻他的足迹,驻藏空军官兵一直思念着他、敬仰着他。”

老兵留下的不是名字,而是丰碑;不是物质,而是精神。这精神,是在奋斗与牺牲中延续的信念。老兵永远年轻,因为他活在驻藏空军官兵心中。

春风呢喃

有一种告别,叫作从未离开

许正兵生前的战友龙扶国前来祭奠,泪流满面。

许正兵生前的战友龙扶国前来祭奠,泪流满面。

甘巴拉没有留下许正兵的影像。现存的那张黑白头像,是根据老兵们的描述请人画的。但是,无论是甘巴拉人,还是上过甘巴拉的人,没有人不知道他的故事。

许正兵的家乡在贵州遵义,他1988年入伍,个头不高,面容清秀。说起红色故乡,他自豪得像热恋中的青年显摆着自己心仪的姑娘;弹吉他时,晶亮的眼神如雪域天空最亮的星星。

1988年10月10日,参加完雷达操纵员训练,被分到甘巴拉雷达站的许正兵,随同换班的老兵搭乘卡车上阵地。这,是他第一次上阵地值班。

上山的土路坑洼不平。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涧。他紧紧抓住车厢板,生怕从座位上颠下去。一上阵地,高原反应“兜头罩来”,很多战友头疼胸闷,恶心呕吐。头几天,大家全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许正兵高原反应特别强烈,头晕呕吐,脸色发紫,心跳加速。总值班员赶忙把他送进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身体恢复出院后,连里让许正兵当文书,他坚决不同意。

“我是雷达操纵员,不上雷达阵地,操纵什么呀?”战友们劝他在山下再适应一段时间,他一下子急眼了。

1989年1月10日,许正兵再次上山,高原反应依然强烈,头痛恶心,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值班干部要求他跟着送水车下山,他双手抓住床沿不放:“上阵地人人都得过这一关,让我再扛两天吧,扛过去就没事了。”

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最大风力11级,躺着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行走……确实,在甘巴拉的每一天都是艰难的,每个甘巴拉人都是这么扛过来的。可谁能想到,这个喜欢弹吉他的兵躺下后,就再也没能爬起来,高原肺水肿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这一天,是1989年1月13日,这个叫许正兵的雷达操纵员刚满18岁。漫天飞雪中,他原本黑红的脸庞如雪片般洁白。战友们围在他的床前低声抽泣,稀薄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我是雷达操纵员,不上雷达阵地,操纵什么呀?”他朴素的话语,成为一代代甘巴拉人挑战生命极限的精神激励,成为“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甘巴拉精神的生动诠释。

许正兵的生命,永远铸进了甘巴拉。从此,每逢清明节,都有甘巴拉官兵风雨无阻赶到他长眠的拉萨烈士陵园看望他,献束金菊,点炷藏香,拔净爬上坟茔的枯草……

30年里,思念从未中断,精神始终延续。甘巴拉一名老指导员为许正兵写的诗,被官兵吟诵至今——

“十八岁的花季无忧无愁/甘巴拉的氧气还未吻够/然而死神伸出恶魔之手/从此,甘巴拉少了一个动听的歌喉/清明节我们在你的墓前低头/一束松枝是我们的问候/你的灵魂托起雪山白云/永远伴随我们在世界屋脊战斗!”

清明节前夕,许正兵所在班官兵在雷达阵地举行升国旗仪式。

清明节前夕,许正兵所在班官兵在雷达阵地举行升国旗仪式。

雪山作答

你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坚守在你的战位上

3月19日,拉萨河河畔春光明媚,春水含情。

甘巴拉雷达站休整点,一场特殊的祭奠仪式庄严展开。官兵们将一棵青翠笔直的雪松,小心翼翼挪至早已清理好的树坑,生怕损坏根须枝干,他们正在换栽以老兵许正兵名字命名的“正兵树”。

“高原环境恶劣,我们换栽雪松树种,也是希望‘正兵精神’在新时代永远年轻。”甘巴拉雷达站第25任教导员、现任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姚有东,一边挥动铁锹培土一边讲解,话语间流露着对老兵的敬意。

8年前的春天,雷达站休整点搬迁到现在的驻地时,时任教导员姚有东便带领官兵从拉萨河河畔移种了一棵针叶松,取名“正兵树”。“以这种方式把战友迎回来,是一种追念、一种铭记,把他放在心里,让他和我们一起戍边,也让他的精神和新芽一起拔节生长。”这是姚有东当时的想法。从那以后,每年清明节,雷达站都要举行纪念仪式。

“弟弟离开我们24年了,看到这棵树,我就觉得他没走。”2013年酷夏,许正兵的哥哥许正林代表全家到高原祭奠弟弟,他搂着“正兵树”,满脸泪水。

去年8月,雷达站在上级支持下建起“正兵园”,方便官兵纪念缅怀。“正兵树”旁立起了一块青石碑,上面刻着许正兵牺牲前说的话。

“正兵园”右侧是油机房,左侧是雷达方舱,置身其间,战味浓郁。“你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坚守在你的战位上。”官兵在日记本上留下的话语,让人深深感到,一次次追思英烈,已经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一次次精神洗礼。

“2012年建军节,甘巴拉开启远程异地控制值勤模式,休整点成为主控端,官兵在山下也要担负战备值班任务……我总觉得,许老兵离他的战位更近了。”许多年过去了,再次带领官兵栽种“正兵树”,姚有东置身老兵遗像前深情凝视……

许久,姚有东轻声说:“如果他还活着,他应该过得很幸福。”

祭奠仪式上,两名战士将一捧菊花摆放在石碑前,战友们依次把哈达挂上树枝。排长程杨重述着许正兵的故事,每个人都听得认真,眼神中充满敬意。

“我也是像许正兵一样的甘巴拉战士。英烈让我们共同的名字流光溢彩,我要踏着他的足迹前行,千里万里。”上等兵梁志朋的发言说出了许多战友的心里话。

“沿着英雄的足迹,让‘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在新时代无愧英雄称号,这是今天甘巴拉人的使命。”甘巴拉雷达站现任站长刘伟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条上,挂在松叶最茂密的枝头,“我会用我的一生去记住、去理解英烈的精神”。

官兵在海拔5374米雷达阵地检修设备。

官兵在海拔5374米雷达阵地检修设备。

几曾梦回

你沉静凝视的眼神,就像此刻最柔暖的光

“老战友,我来看你了。我儿子也来咱们连队当兵喽。”2014年6月,六代新老甘巴拉人赴拉萨烈士陵园祭奠许正兵,老兵龙扶国向战友含泪诉说。

龙扶国是1987年入伍的四川蓬安籍老兵,在甘巴拉当了12年炊事员,许正兵牺牲时他就在阵地上。在儿子龙兵小时候,龙扶国不知给他讲过多少次许正兵的故事。

2009年,龙扶国把17岁的龙兵送到甘巴拉当兵,“子承父业”的龙兵也成为了一名炊事员,随后又当上了班长。如今,龙兵是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机动雷达站上士驾驶员,经常驾车奔驰在雪域天路执行任务。“我儿子是独一无二的‘甘二代’。”龙扶国自豪地说,“许正兵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感到欣慰。”

父子两代同为甘巴拉兵,这是生命的薪火相传,更是精神的传承赓续。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在孕育英雄的甘巴拉,“正兵精神”成为甘巴拉人前进路上的不竭能量。

每年新入营学兵和干部到连队的第一件事便是缅怀许正兵,连队每年主题党日都会开展“‘正兵精神’大家说”活动……

大学生士兵、上士张建,在许正兵牺牲那年出生。如今,他是甘巴拉数据链地面站站长。和许正兵一样,这名江苏兵初上阵地时高原反应也格外强烈,头疼胸闷、上吐下泻。

“差点儿被死神带走。”2014年初春,他上阵地值班,感冒加高原反应引发急性肺水肿昏迷不醒,被战友紧急送下阵地。虽经医院抢救转危为安,却被医生告知:“你可能发展成‘习惯性肺水肿’,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地区随时都可能发病。”

医生说得没错。后来,张建从内地返回拉萨,4次因肺水肿住院。连队主官要求他在山下担负值班,“不上山,还算啥甘巴拉人?”他心里有个“结”,时不时地请教医生“恢复适应”的方法。

那年深秋,站里战备任务重,张建坚决要求上阵地值班。5天后,他出现在指挥室监控传递空情,那次任务,他完成得格外出色。说来也怪,就在那次以后,高原肺水肿再也没有“欺负”过张建……

“对军人来说,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是一种奉献,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也是一种奉献。和平年代,牺牲和奉献是军人职业的注解,怀着一颗为祖国牺牲奉献之心的军人,无论在哪里战斗,都会实现自身价值……”一名老西藏这样评价。

今天,对“正兵精神”的传承已经延续到整个驻藏空军部队——每年清明,他们都会组织官兵到许正兵墓前缅怀祭奠,许正兵的故事被编入部队“红色故事库”。

“我最喜欢你沉静凝视的眼神,就像此刻世界最柔暖的光。”一名自愿要求赴雪域建功立业的新毕业军官深情感慨,“甘巴拉,不老的青春!许正兵,永远年轻的忠魂。”

官兵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条上,挂上“正兵树”。图片均为温志军、郭超英 摄

官兵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纸条上,挂上“正兵树”。图片均为温志军、郭超英 摄

哪怕前方疾风骤雨

■钱奎韦启位

每年祭奠英烈,何洪永从未缺席。

家境殷实的何洪永,从小就对军人充满敬佩。高中毕业后,他瞒着家里报名参军,被分配到一个“抬头一线天,低头一条沟,出门过溜索”的南陲边防哨所,从此与怒江、高黎贡山作伴。起初,面对艰苦的环境、枯燥的戍边生活,他内心也有过波澜和委屈。

一次巡逻返回途中,时任连长黄仕刚带领何洪永和战友来到群山深处的独龙江烈士陵园祭奠英烈。那次与英烈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他从此改变了想法。

1964年5月,24岁的巴坡红一连战士张卜病倒了。这之前的一场暴风雪,让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成为“雪山孤岛”,进入独龙江的路,被堵得严严实实。

在缺医少药、当地群众治病还依靠“纳姆萨”(傈僳语意为:巫师)的独龙江,战友们束手无策,只能向上级求援。很快,战友们的求援电报从贡山独立营上报到省军区,一路上传,直至上报给周恩来总理……

“雪山孤岛”中,张卜病情持续恶化。山外边,贡山独立营营长找来一个乡镇医生,通过军用电话询问张卜病情,并初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可是,山太高了,天寒地冻,积雪有半米深……在那个年代,医生进不去,病人也出不来。

遥远的北京,当时已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周总理获报后,始终牵挂着这名边防战士的安危,要求外交部协调缅甸有关部门,通过缅甸航线用直升机空降药品到独龙江。

两天后,救命的药品空投到了高黎贡山的一个主峰下。连队官兵和当地数百名群众连夜上山,寻找空投急救包和药品。但在茫茫林海,想要找到这些药品比大海捞针还难。

10多个小时后,年仅24岁的张卜永远闭上了眼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战友说:“等我好起来,再上高黎贡山巡逻;如果我不能好起来,就把我埋在大山里……”噩耗传到北京,周总理万分悲痛。按照张卜的遗愿,独龙江从此有了第一座烈士墓。

陵园里还安葬着几位烈士,他们牺牲时都还那样年轻。1982年,19岁的哨所战士齐当此误食了毒菌菇,牺牲在巡逻路上;18岁的烈士孔玉录在巡逻回营途中被山石击中,倒在血泊中……

由于路途遥远,迄今为止,只有烈士张枝繁的亲属曾经来独龙江祭扫。烈士于建辉牺牲的当年,他的父母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怒江,想看看儿子战斗过的地方,可当时独龙江已大雪封山,两位失去儿子的老人只能在山外哭着呼喊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名字并不响亮,但却值得生活在今天的边防军人记住,记住我们戍守的地方曾经有过这么坚毅、勇敢的战士。因为,我们和他们使命相同、责任一样、血脉相连,他们用生命树起的丰碑已然成为一代代戍边官兵的精神高地。”黄仕刚的话,深深烙印在何洪永心里。

英雄精神孕育英雄种子。“哪怕前方疾风骤雨,英烈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聆听英烈故事,何洪永突然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的内心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又澎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情。

延伸阅读·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关磊

●2013年起,中国文明网开设了“网上祭英烈”栏目,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精神。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名单。至此,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已有277处。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英烈保护法实施后,为有效惩治歪曲历史事实、诋毁亵渎英雄烈士等各种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019年3月,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开展“传承·2019清明祭英烈”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从3月中旬至5月初“五四运动”100周年期间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短片展播、网络直播、英烈精神在身边主题征文、为烈士寻亲、网上祭扫、寻访陵园等活动。

责任编辑:刘申 CM03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