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英雄远去但不孤独,这位老兵守护烈士陵园13年

退伍老兵扎西加措守护狮泉河烈士陵园13年初心不改——

“守着牺牲的战友,我心里才踏实”

■中国国防报记者汪娜特约通讯员刘晓东曹雨

1月17日10时左右,和往常一样,扎西加措打开狮泉河烈士陵园大门,拿起扫帚和簸箕,开始清理陵园广场上的细碎杂物,扫地声打破了陵园冬日的静谧。

海拔4400多米的狮泉河烈士陵园始建于1972年,地处狮泉河镇北麓一处山坳里,安葬了63名进藏先遣连烈士、34名阿里和平解放以来牺牲的烈士,同时矗立着阿里改革开放时期因公牺牲的孔繁森同志的墓碑。

陵园四周一片荒芜,只有望不到边的高原沙丘,而唯独在这陵园里,大片红柳茂盛地生长着。

打扫结束后,扎西加措从屋里拿出一盒香烟、一瓶白酒,走到了陵园最高处的革命英雄纪念碑前。只见他抽出一根烟,噙在嘴里,用打火机点燃后,轻轻吐出一口浓烟,俯身将那根烟放在纪念碑前的大理石台上,拾了一颗小石子压住,再往碑前的平台上倒了小半瓶的白酒。

扎西加措是狮泉河烈士陵园的守墓人,是阿里军分区斯潘古尔边防连的一名退伍老兵。2007年,狮泉河烈士陵园重新修缮,当时年仅29岁的扎西加措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看护烈士陵园的申请书。从那时开始,他就在这个人迹罕至、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的地方,默默守护着革命烈士的英魂。

烈士陵园管理员是一个公益性岗位,收入微薄,很多人都觉得他傻,又觉得这份工作“不吉利”,劝他离开。刚开始,守陵条件艰苦,扎西加措和媳妇两个人吃住都在一间小屋子里,没有电、没有水,最难熬的就是冬天。妻子阿旺次仁多次和扎西加措商量要搬到镇里去,可他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烈士陵园半步:“只有守着牺牲的战友,我心里才踏实。”

“1950年,共产党员李狄三率领进藏先遣连,徒步数千里,翻过昆仑山,把红旗插上了阿里高原。期间,63名勇士永远地留在了这片高原上。他们中有的没有留下姓名,有的没有留下遗体。狮泉河烈士陵园里,多数都是衣冠冢……”每当有人来陵园拜谒烈士,扎西加措就向来者义务解说。

扎西加措守着这陵园,一守就是13个年头。如今,他已经是两个女孩的父亲了。11岁的大女儿扎西次吉和8岁的小女儿嘎玛次吉是阿里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一有时间,扎西加措就给女儿讲述进藏先遣连的故事,女儿耳濡目染,当兵的愿望便早早在她们心里扎下了根。

“和爸爸一起守烈士陵园,你们害怕吗?”记者问刚刚起床的两个小女孩。

“不怕。”扎西次吉用小手拍着胸脯说:“阿爸说了,他们都是大英雄。”扎西次吉的回答让记者刮目相看,对于这个年纪本该感到恐惧的东西,她却表现出了难得的勇敢。

阿里高原气候多变,烈士陵园地处山坳之中,三面环山,生态脆弱,最怕下雨。要是遇上一场大暴雨,一家子人就有的忙了。一夜雨水冲刷,烈士陵园的围墙发生坍塌,扎西加措和妻子就得赶紧扛起铁锹,冒雨疏通水沟、排泄积水,等雨停了,立即用水泥将坍塌的墙体重新修补起来。两个小家伙也睡不着了,烧上热水,找来干衣服,等着阿爸阿妈回家。

“英雄为国家献出生命,他们的事迹不能被遗忘。”如今,每年有4000多人来陵园扫墓。阿里地区民政局副局长平措告诉记者,狮泉河烈士陵园是阿里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和国家公祭日,地区党政机关、驻军部队和学校师生都会来到陵园清扫墓地。每年新兵下连、老兵复员,大家都会来陵园,给烈士们敬一个军礼。

英雄远去了,化作陵园里一座座墓碑,但他们并不孤独。因为有扎西加措和他的妻子、孩子们在守护着他们的英灵。谈及未来的打算,扎西加措初心不改:“这段悲壮的历史,是阿里人的骄傲。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要守护好这座烈士陵园。”

责任编辑:刘申 CM03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