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A+ A-

2019年1月16日,是一个极其悲痛的日子。

这一天,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3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巨星陨落,沉重哀悼!

说到于敏,你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氢弹,你肯定知道这是大国盾牌。

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拥有氢弹?目前公认的是5个。

不同的是,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我们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在中国的氢弹发展史上,于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中国氢弹之父”。

只不过,出于保密考虑,直到1988年退休,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虽然解密,但也是有限度的。以至于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是极其陌生的。

2015年1月9日,他荣获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主席在人民大会堂给这位89岁老人颁发了奖励证书。当年,他是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这是这一殊荣在连续7年授予两名获奖者后,首次仅授予一名获奖者。

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为此,有网友甚至给出评价:“国家最高科技奖颁给他,是这个奖项的荣幸!”

是啊,在那个年代,他的名字——“于敏”两个字就是绝密,还有什么奖励比这个身份更值得自豪的呢?

时光虽已渐渐远去,但记忆必将永留心间。

于老具有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的品格,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着无限的忠诚

“核武器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我们不搞核竞赛,但我们要用创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打破垄断。”

1961年1月12日,于敏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对话中,他明白了国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要尽快进行。钱三强希望他能够转行,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

其实,对于敏个人而言,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非常艰难的。那时的于敏,刚刚34周岁,年轻有为。在国内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开创并辛勤耕耘了近10年之久,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只要继续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掌舵者,可谓功成名就。

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转行,他思考片刻之后,紧握着钱三强的手,坚定地点点头,欣然接受这一重要任务。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选择转向氢弹研究,就意味着从此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他从不后悔!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隐姓埋名就长达28年之久。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在当时国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勤奋,不断进行理论探索。

1967年6月17日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罗布泊沙漠腹地一声惊天“雷鸣”响彻中国,也震惊了世界。

后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于老具有一个科学家最朴素的精神,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亲力亲为

面对国家机密,他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在28年的时间里对家人都守口如瓶。以至于当1988年他的工作性质解密后,他的妻子孙玉芹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由于工作关系,他曾以大学教授身份去美国访问。去了许多地方,但他始终像个“哑巴”一言不发。尽管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不方便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也坚决不说。用邓稼先的话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

而这,和他一以贯之、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那时候,中国仅有唯一一台每秒运行1万次的计算机,而计算机95%的时间还要先保证原子弹研究的运算。他带领他的团队,硬是利用这剩余5%的运算时间,拿起算盘、计算尺和草稿纸这些“最原始”的工具,最终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方案。

他搞研究从来不满足于听汇报,凡事都要亲自画图纸去论证。即使躺在病床上,为了给后辈演示得更清楚,他一个推导过程就能写上好几页。

就是凭借这样一种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的严谨作风和认真态度,他仅用了5年时间,就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于老具有一个学者最宝贵的品质,淡泊名利,潜心做事,为科研工作乐此不疲

氢弹研制成功后,很多人都称他为中国的“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这样的称谓,他说这样不科学。在他看来,“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后来,他荣誉等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但他始终保持内心宁静,淡泊名利。诸葛亮就是他心中的完人,他也常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挂在嘴边,以此激励自己。

2015年1月9日,他领完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他没有作任何获奖致辞。因为他始终认为,我国氢弹等核武器事业的成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些成就是大家的,我只能是代表大家来拿奖。”因此,他坚持不能作这个获奖致辞。甚至,最初他都不同意自己评这个奖,要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的品行才学如“高山景行”,他是学者典范、民族脊梁、国之瑰宝。

他是共和国的铸剑大师!

致敬不愿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于老,一路走好

感恩铸剑为国,他的一生默默无闻,但他的事业惊天动地。

我们会永远铭记!

于老,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刘申 CM03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