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魔鬼周”:这是生存之战的殊死较量,痛苦超乎想象

“魔鬼周”:最长的一周

■王钰凯李灰懿杨勃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杨磊

这里被称作“猎人基地”是有原因的。

大门口,红蓝黑相间的特种兵标识格外抢眼。往里走,“步步高”、懒人梯、阻绝墙、毒气室……每一组特种障碍设施都氤氲着一股杀气。

一年年、一批批特战精英在这里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练出过人的本领。而这一次,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的“魔鬼周”训练却有很大不同——

报名参训的官兵来自全旅各层级,他们基础不一、素质参差不齐。78名队员中,有参加过各种比武、屡获功勋的特战尖兵,他们为加钢淬火而来;有刚毕业的排长和新晋的上等兵,他们把“魔鬼周”作为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检验;还有6名来自保障岗位的女兵,这些卫生员和话务员只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和队友们并肩作战。

此时,一名原本计划退伍后回大学校园备战考研的上等兵,也站在了“猎人基地”门口。

“只有成功挑战‘猎人基地’里的31组特种障碍,完成45个实战课目,才算真正的特种兵。”得知旅里制定“魔鬼周”极限训练的计划后,这位上等兵毫不犹豫地在报名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动员大会现场,这名上等兵贴上了红底黄字的标识,代号8号。在他面前,集训队队长刘近面无表情地宣告:“‘魔鬼周’的第一个准则就是:这里没有姓名,没有军衔,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眼前的敌人!”

“魔鬼周”就这样来了。

这是一场与“魔鬼”的殊死较量。“魔鬼”可能是身边无情的教练员,可能是恶劣的训练环境,可能是艰难的作战任务,甚至可能是队员们自己。

这是一场没有主角的生存之战。胜利者将赢得机会生存下去,失败者只能出局。

这是一段不忍回忆的痛苦之旅。集训期间,队员们人均负重25公斤以上,连续作战40多个小时,每日饮用水不足900毫升,休息时长不足3小时,有的队员体重减轻了6公斤之多。

“‘魔鬼周’的痛苦是超乎想象的。”走出“猎人基地”,8号告诉记者,他永远忘不掉体力耗尽、断水断粮的那种绝望;忘不掉午夜时分荒野地上映的恐怖片和在墓地里抄过的碑文;忘不掉连续两昼夜被剥夺睡眠后,在恐惧与困意边缘不断挣扎的那种感觉……

无论是对8号和他的战友,抑或是教练员和军医来说,这都是最长的一周。

泥潭格斗

泥潭格斗

我们会选择在敌人最疲惫的时候发起进攻,敌人也是如此

54号有一种绝望的感觉。

30公里的定向越野剩下不到一半,可他的双腿如灌了铅似的,每迈一步都那么难熬。

此前,他已经连续进行了20多个小时高强度训练,没有进食,水壶里的水也早已经见底。

一旁的集训队队长刘近拿出一小块三角形的蛋糕,咬了一小口,嫌弃地说:“有点腻!”

咽了口口水,54号别过头去,正巧看到路边有一颗枣核。如同看到了希望,他一把捡起枣核就要往嘴里塞。

身后的教练员马新庆见状,立刻冲上来,把枣核抢去,扔在地上,又使劲往泥里踩了踩。

顿时,更大的绝望由54号心底泛起,好像自己的感官一下变得特别敏锐,前方1米的距离似乎延长成100米。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过剩下的路程……

为了模拟最真实的战场环境,在抗饥饿训练中,禁止队员进行任何补给。

马新庆解释道,执行任务过程中携带的补给非常有限,“我们不知道一场战斗会持续多久。”

回到3天前那个静得可怕的夜晚。

早已抵达集训队门口的队长刘近,又看了眼时间,还差5分钟。一旁的教练员关立恒再次检查了一下弹夹内的空包弹,随时准备扣动扳机。

深秋的贺兰山腹地,气温已逼近0℃。“魔鬼周”将于夜间正式开始,具体什么时间,他们并没有告诉参训队员。

20时00分,95式自动步枪连续发出“砰砰”的声响。

“魔鬼周”开始了!第一个内容就是紧急集合。

从枪声响起到集合完毕,队员们必须在3分钟内领完武器装备、6分钟内到达“猎人基地”的观礼台。

“魔鬼周”开始前,队长进行过专门演练,即使是有所准备,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集合也并非易事。

果不其然,队员们比规定时间迟了30秒。于是,接下来的惩罚训练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扛枪蛙跳1500米、低姿匍匐500米、蠕动100米、眩晕滚500米……“套餐”项目一个接一个。

关立恒举着枪向四周射击,不时地用作战靴踹向落在后方的队员,嘴里不停地吼着:“快点!再快点……”

“教练员们必须扮演好‘魔鬼’这个角色,让队员们难以熬过这一周。”队长说道。

彻夜未眠。

第2天上午的泥潭行军又是新的考验。这是一条10公里长的灌溉渠,淤泥深过膝盖。这段并不长的路,队员们花了6个多小时才走出来——正常情况下,相同距离的徒步行军只需不到2小时。

正当队伍通过一个半身高的桥洞时,一旁“观战”的教练员将一枚催泪弹扔了进去。在瞬间爆炸产生的烟雾中,77号一不注意便摔在了发绿的淤泥里,顿时满手满脸都是泥。

扑面而来的恶臭,熏得这个“泥人”几乎晕厥。“泥人”挣扎着冲出桥洞,开始往路基上爬。

“下去,回到泥潭里!”还没来得及捋一下脸上满是污泥的刘海,“泥人”就被站在路基上的队长狠狠地往回推了一把,“连这点罪都受不了,怎么能坚持到最后?”

第3天夜里,抗疲劳训练进入关键阶段。

“我们往往会选择在敌人最疲惫的时候发起进攻,敌人也是如此。”23时,队员们正忙着搭设帐篷、构筑伪装,谁也没有注意到,一旁已搬来电影设备并搭设好大屏幕。

教练员赵世朋拿出准备好的电棒,先用自己身体“感受”了一下,电量正好。

凌晨3时左右,大屏幕上放起了一部恐怖片。20个小时未合眼的队员和教练员们已经疲惫到了极点。“只要静止5秒基本就会睡着。”

为了防止自己和队员们睡着,赵世朋来回地走动,用碗口大小的勺舀着辣椒水,向打瞌睡的队员脸上泼去,或者用电棒好心地“提醒”他们……

那一夜,时间似乎不断地变慢,秒针开始在所有人的骨头里挪动。

熬下去,熬到黎明到来的那一刻;熬下去,熬到夕阳余晖洒在茫茫戈壁的那一刻。

为了那一刻,队员们在坚持着……

“泥人”突击

“泥人”突击

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身体强健的运动员,更是意志顽强的战斗员

黑暗中,38号听到一声巨响。他从沉睡中惊醒过来,努力睁开双眼。

四周弥漫着白色烟雾。

“是催泪弹,快走!”身边的队友叫喊着。38号转眼被拉回现实,猛吸了两口白烟,“就像大口吃着芥末,眼里抹着辣椒油,脑袋里嗡嗡作响,皮肤灼烧般疼。”

四周的队员也都迷迷糊糊地站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顾捂着口鼻往烟雾外面跑。

痛苦,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和耐力的好办法。

每当大家快坚持不下去时,23号总会跟队员们讲起老连长黄和平在委内瑞拉“猎人学校”参加“地狱周”训练的故事——

在一周内,黄和平要同时接受抗饥渴、抗疲劳、抗病痛等训练。连续7天6夜,白天负重行军、扛原木爬山,晚上则要擦枪、打绳结、泡水坑,每天只能吃一个玉米饼,稍有瞌睡便会遭受处罚。

那一年,来自多个国家的68名学员中仅有22人通过考核,五星红旗成为仅存的3面国旗之一。

“猎人学校”是锻造钢铁之躯的熔炉,更是造就坚韧意志力的战场。就像“猎人学校”校长总结的那样:“学校培养的不仅是身体强健的运动员,更是意志顽强的战斗员。训练只能提供常见境况和一般体验,但参训者由此培育的精神会在更加复杂的实战中发挥超越体能的作用。”

“我从没想过自己竟然能如此坚强。”在“魔鬼周”训练的第一个夜晚,从20时10分到23时10分,整整3个小时,毫无停歇的训练让第七小队的女兵们苦不堪言。

76号本以为会到此为止,直到她接到下一个任务——和其余女队员一起将猛士车推行2公里。

这对力量偏弱的女兵来说,尤其艰难。25公斤的负重已经快压得她们直不起腰了。

刚开始,她们合力用手推,推到双手无力,就用肩顶,再后来用背抵……

她们不愿放弃,不知谁起头唱起了《虫儿飞》:“不管累不累,也不问东南西北……”

疼到泪流满面,喊到嗓子嘶哑,猛士车缓缓移动到了终点。

第二天夜晚,一场营救行动被安排在“猎人基地”。行动刚开始10分钟,65号就发生了意外。他在追击“敌方”队员的过程中不小心摔进一个3米的深坑。军医检查发现,65号小腿前侧蹭掉了一块皮肉,胸前的4根肋骨受挫,伤情严重……

“从‘魔鬼周’开始的那一刻,痛苦就一直伴随我们,时间被无限拉伸。”在65号的回忆里,痛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漫长的。不经历这些,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只要有任何课目未坚持下来,都将被视为淘汰,退出集训的队伍。这是“魔鬼周”的死规定。

65号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极限。休息了4个小时后,他又回到了“猎人基地”。

伤口不断结痂又撕裂,他强忍着疼痛,硬生生完成了“魔鬼周”的全程。

“这是我23年来经历过最长的一周。”65号挤出一丝笑容。

受伤休息也是痛苦的。脚踝处撕裂般的疼痛让67号无法继续坚持,他退出了“魔鬼周”。

“躺在床上休息的那几个夜晚,训练场的呐喊声一直回荡在我的耳畔,难以入睡。”67号的脸上满是失落与懊悔,“周围越是安静,内心越是慌乱。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最后的“锦鲤”

最后的“锦鲤”

只有经历过“地狱”,才能捕获最终的“锦鲤”

“咔嚓”一口咬下去,苹果鲜嫩的汁液夹杂着泥潭中的污水一同流入口腔,不断刺激着味蕾。嘴角微微上扬,1号露出一丝满足感。“泥人”浑身的棕色盖住了原本的迷彩色,只剩下帽檐处红底黄字的代号格外明显。

“这一周,我们成长了,进步了,但离实战化还有不小的差距。”素有“魔鬼教头”之称的教练员陈明回忆起自己参加“锋刃-2018”国际狙击手射击竞赛的场景。

那是一个解救人质课目。按照规定,射手在5分钟内有2次射击机会,目标躲在被挟持人质的身后。第一次,目标只会露出半个头部;第二次,目标露出整个头部,难度稍小。

“目标第二次出现时再射击,稳中求胜。”这是陈明在赛前便制定好的策略。

然而,当比赛结束后,他发现多数外军狙击手都选择了在目标第一次出现时射击。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狙击手解释道:“我们不确定目标还会不会出现,所以要果断。在实战中可能只有一次扣扳机的机会。”

“用打仗的思维而非比赛的思维来训练!”队长刘近强调。

这种理念在参加巴基斯坦“团队精神”国际竞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31个竞赛内容中有25个都是以实战效果来评判成绩。

那一次,刘近面前有两个选择——穿过眼前平坦开阔的大路,能够节省时间和体力,方便下一个课目考核;而穿越密布荆棘的丛林,容易让队员受伤,还会消耗不少体力,甚至导致迷失方向,赶不到指定考核点。

刘近的选择是:整个小组丛林渗透,保持无线电静默,隐蔽前进。

就是这个选择,为中国军队赢得了高分——巴基斯坦裁判认为,如此才符合实战要求。

与寒冷的对抗,同样也是实战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冰水的“洗礼”是“魔鬼周”的必修课。这个被称作“浑水摸鱼”的课目,要求队员们抓住教练员提前放置在浑水沟中的20多条鲤鱼。

天空下起了小雨,仅有的工具是黄脸盆。于是,队员们聚在一起,在那条50多米长的水渠里,将水向外泼。

坡面很滑,泼出去的水又流了回来,浸透了队员们的迷彩服。低温席卷全身,寒气冻得他们瑟瑟发抖。

水位渐低,鲤鱼依旧活跃,队员们只能把衣服脱下来捆在一起,组成一道网,企图拦住鲤鱼。

寒冷逐渐刺穿了每一个人,27号似乎可以听见大腿在水中颤抖的声音。

“抓住了,抓住最后一条了!”27号举着那条“该死”的鲤鱼,晶莹剔透的水花飘洒在他四周。

人群前侧,教练员马新庆突然开口:“我宣布,‘魔鬼周’到此结束!”

27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就是那条最终的“锦鲤”?

是的,“魔鬼周”就这样结束了。

抓到“锦鲤”的74名队员围在一起,升起来篝火,烤着湿透了的迷彩服。

一瞬间,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无限延伸至永恒。

经历过最长的一周,那些代号背后的名字依然清晰地印在记者脑中,他们是——

01号骆稀琛,08号常家兴,23号泽让华军,27号章哲鑫,38号魏泽锟,50号包永强,54号霍天明,65号陈得和,67号胡波,76号尤红霞,77号何佩佩……

延伸阅读

曾经的困难,都不是事儿

■第76集团军某特战旅政委魏银建

西北风还在狂吹,气温还在猛降,戈壁滩又响起了枭狼的嚎叫。

“打一仗、停一下”是“魔鬼周”训练的一个思路。每天晚上,教练员会组织所有参训队员利用半个小时进行个人总结,并组织交流发言。

有名队员总结道:“如果不是‘魔鬼周’,我不会相信自己能完成这些!经历过之后,再回头看自己曾经遇到的困难,就会觉得那都不是事儿,只要坚持一下就能挺过去……”

队员们用定目标、写格言的方式来激励自己,不断为实战化训练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魔鬼周”这一周其实并不长,相比今后队员们的特战之路,这只是短短一瞬。

这一周又很漫长,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最长时间不睡觉、最长时间高强度训练、最长时间不吃东西、最少数量补充水分……他们用辛苦的付出和顽强的毅力,换来了“魔鬼周”象征最终胜利的“锦鲤”。

几乎是“魔鬼周”训练展开的同一时间,在距离“猎人基地”2300公里外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市某田径场上,我们旅的9名队员代表中国陆军参加了第二届“体能与战斗技能”国际军事比赛,夺得4个项目的团体第一和综合团体金牌。期间,队员累计训练1022小时,跑完1200余公里,做俯卧撑15万余次……可想而知,金牌的背后,他们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对于这些年轻的特战队员们来说,成长,才刚刚开始。

尖刀须淬火,刀刃才锋利

■军医王焕宇

找到50号时,他脸上、手臂上好几处都在冒血。那枚瓦斯弹就炸在他右手边。

我立即上前检查,发现他的伤口并没有大的出血。简单消毒后,我将注射器的针头弄弯,对准出血点轻轻往里插,接着往回勾,以此来探测弹片的位置。发现残留物后,我又用镊子顺着他的伤口戳进去,将弹片取出来。

“医生,麻烦你快点,我还要跟队。”他皱着眉不停地催促我。

作为军医,我这一周的压力是巨大的。一般来说,人在48小时不睡后,身体会不受控制地进入梦乡,活动能力也会严重下降。

果不其然,长时间的不睡觉加上高强度的训练,有队员晕倒在路上。我将他抬上救护车输液。

救护车刚走了一半,苏醒的队员就要求下车。“兄弟,再多休息一会儿,在救护车上没事。”我拒绝了他。

“如果队员们不能一同到达,就没有水补给。”他坚持下了车。

饥饿、寒冷、疼痛和恐惧一次次企图支配队员们的战斗意志。只有将这些全部克服之后,他们才能成为最锋利的“军刀”。

攀登课目时,有个队员肩部出现了一个脓肿。我将里面的东西挤出来后,发现那是个变性的脂肪组织。这是免疫力下降的一种表现。抗寒训练对他来说变得更加艰难,当他从泥坑里爬出来时,不停地颤抖。

“下来休息一会儿吧。”在我一再劝说下,他原地活动了会儿,热了热身,找我要了2片感冒药,又重新跳进泥潭。

责任编辑:刘申 CM03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