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甘巴拉雷达站官兵:青春年华付与雪山

2018-09-18 15:25:03
A+ A-

9月11日,又一场大雪飘落在“甘巴拉英雄雷达站”。雷达站驻守的一方阵地海拔537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飞雪连天,是甘巴拉一年中常见的风景。

飞雪连天,也是甘巴拉一年中难熬的光景。

来,看一看这里的战士!他们的青春年华付与雪山。艰难寂寞,唯其自知。

这个世界,有人在乐享盛世繁华,也有他们在苦熬岁月严酷,坚守家国忠诚。

这一次,把掌声送给甘巴拉的战士!敬礼!

一级军士长王胜全

24年,傲然挺立

甘巴拉雷达站官兵:青春年华付与雪山

酷夏,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高地,冷风刺骨,浓雾弥漫。

“平台设在这里,兵器易被雷击”“这个位置安装设备,影响飞机起飞降落的监控质量……”一级军士长、雷达技师王胜全,手指阵地,凝视天空,跟厂家技术人员专注交流,弥漫的寒气为他浸透“高原红”的脸颊又涂了一层紫红。

平台不选精准,无人值守设备的试装数据何以精准?坚守甘巴拉24载,44岁的老兵熟悉雷达天线的最佳搜索范围,宛如熟悉自己的身体。

“要万无一失!”王胜全高喊着。加固雷达方舱装设备,倒俯天线,拆收电缆,吊装固定……连续忙碌7个多小时,想着甘巴拉6年前实现了少人值守,如今又要探索无人值守,王胜全兴奋地哼着歌,把高原反应抛到脑后,等一切完成后才觉得,头顶像被砸了一记闷棍般“嘶啦啦”地生疼。他裹紧棉大衣,狠狠地咽着唾液压住干呕……

“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云抓。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衣。”在甘巴拉,对担负装备维护保障任务的王胜全来说,考验绝非仅是头发脱落、心肌缺血这些魔鬼般缠身的高原病。

有一回,正值甘巴拉最缺氧的隆冬季节。王胜全在阵地担负战备值班时,雷达转动轴承卡死,装备“瘫痪”,只能靠辅助雷达保障空情。

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他和战友连夜拆卸天线防风罩,把天线分解抬出,再用滑轮将天线转盘大齿轮吊起来修理。

重大故障维修,在平原干着都费劲,更何况在雪山啊!

昼夜交错十几天,王胜全体力透支,发起高烧,额头滚烫。在山上小感冒都能要命!总值班员急红眼,“怒吼”着命令老兵下山治疗。

“雷达天线没有转,雷达技师怎么能离开?”王胜全那红血丝交织的眼睛瞪得如铜铃,一把把吞下五颜六色的药片,在阵地指挥接线架设,直到天线冲破云雾傲然旋转,才下山输液……

风雪弥漫,雷达旋转。去年,战备任务加码。王老兵抢先向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登上极地之巅。白天,他和战友们全力保障空情,挖掘兵器全功能。晚上,攀上阵地检查设备、加固天线,时常干到凌晨两三点……

那天,移装无人值守实地试装服务器下山,夕阳已映红雪山。第二天有重要空情保障任务,山下山上主控端和从控端同步展开维护,王胜全又步入方舱测试参数、排除故障隐患……想到不久的将来,将亲眼见证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实现无人值守,王胜全嘴角上扬,步履如风,脊梁挺立如巍巍雪峰。

心声

坚守更需本领

■王胜全

雷达兵“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坚守甘巴拉24年,我真正懂得了“坚守”的内涵。坚,即决心、精神;守,得有情怀、有本领。守卫云端阵地,捍卫祖国领空,二者缺一不可。

上士张建

七年,战胜自己

甘巴拉雷达站官兵:青春年华付与雪山

至今,在甘巴拉守了7年的大学生士兵张建经历过诸多考验,特别是4年前的那个初春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他尤为难忘。

那次,他带领新兵上阵地值班。“不好,市电停了,得赶紧通知油机员启动战备用电!”第5天凌晨,-20℃的严寒将阵地笼罩,正用小型制氧机吸氧的张建,感觉眼前一黑。

十万火急!他赶紧下床,匆匆裹上大衣,冲向油机班。刚到室外,一股寒流穿透了他的身体。从油机班奔回宿舍,张建立刻感觉,“咚咚咚”的心跳比秒针还快,脖子像被人死死掐住一样喘不上气,他索性起身到指挥室和战友一起值班。不一会儿,他闷得坐不住,唾液中掺杂着血丝……

“挺一挺就过去了!”第二天,他吃啥吐啥,脸色从蜡黄转为纸一样煞白,总值班员要送他下山,他坚持着,耳畔的风声越来越小……

“张建醒醒!甘巴拉没出过孬种!”不知过了多久,张建听到有人声嘶力竭地呼喊,还不停地给他搓手、揉胸、掐人中。他迷迷糊糊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车上,车已经行至山脚下。见他醒来,上山接他的排长黄云飞泪水“呼”地涌出眼眶。

“急性脑水肿!急性肺水肿!”经西藏军区总医院全力抢救,张建转危为安。医生却发出严肃警示:你可能形成习惯性肺水肿,从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就可能引发病情,严重时危及生命。医生的话应验了。此后3年半,张建到内地学习、休假返回拉萨,4次因肺水肿住院。

“张建不再上阵地值班,在山下担负值班。”连队主官果断决定。

“我不上阵地,其他战友轮换时就要在山上多待一个月!不上山,还算什么甘巴拉人?”张建不想因为自己,拖累其他战友。他就常在私下里悄悄请教医生,摸索身体适应高海拔地域的方法,并展开相应的身体强化训练。

去年金秋,雷达站执行多项任务,战备值班任务加重,他坚决要求上阵地。上山第1天吸氧24小时,第2天10小时,第3天5小时……3年多来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可以上阵地了!第5天,张建表情坚定地出现在指挥室,监控传递空情。

“在甘巴拉,每一天都在战斗!我胜利了!我战胜了自己!”他为自己高兴。

心声

培塑坚强意志

■张建

虽然一次次高原肺水肿、脑水肿伤害着我的身体,但战胜自我的过程,坚定了我的意志。作为新一代甘巴拉人,面对改革大潮,面对专业转改,我有信心迎接各种挑战!

中士汪盛

6年,锤炼硬功

甘巴拉雷达站官兵:青春年华付与雪山

西北大漠硝烟弥漫,一场空军演习激战正酣。

从清晨到傍晚,侦察机、预警机、轰炸机、多型歼击机连续呼啸升空,“红蓝”对抗空前激烈。

戈壁深处,一部迷彩网伪装的雷达天线全速飞转。“红军”雷达方舱内,26岁的操纵员、中士汪盛瞪大双眼,犀利的目光紧紧锁定雷达屏幕,搜寻着“敌”机的蛛丝马迹……

迅速、准确、识别、录取“敌”机空情信息,是这名来自甘巴拉雷达站的业务尖子的职责。

“终年伴雪山”的雪域雷达兵走下高原,走进空军体系对抗场,已是第6次。2013年酷夏,汪盛还是列兵时,以甘巴拉官兵为龙头的作战小分队,创造了雪域雷达兵首次作战保障史,扛回了空军“预警保障优秀单位”的奖牌。

“可别小看甘巴拉人!”这名东北小伙子攥紧拳头,心里暗暗较劲。在甘巴拉坚守6年,他参加了数次重大军事行动空情保障,荣立三等功,锤炼出一身空情保障的硬功夫。

硝烟中,他带领5名操纵员已连续战斗7个小时,目的只有一个:搜索发现实施低空突防的“蓝军”战机。

“又是一场硬仗!”目睹狡猾的对手,汪盛笃定的眼神中添了一丝隐忧。

倏地,实施火力打击的“敌机”在强电子干扰掩护下呼啸着逼近。只见满屏绿点,飞行目标在杂波中消失,目标混杂交错。

“采取反干扰措施,重新录取目标!”汪盛巧妙利用频率差将杂波的影响消除到最低。

“上报发现新批2批4架,距离×××,方位×××。”3分钟后,敌机被“红军”地空导弹成功拦截。

突防受挫,蓝军立即调整部署,借助演习地域上空风沙大、云层厚的庇护,接连使用双机并列、高低错位等战术,企图误导操纵员的判断。随后,两架战机避开雷达天线的扫描,向“红军”合成指挥所疯狂扑来,汪盛机警引导,提前守候的战机将“敌”机炸开了花。

“这场硬仗缠斗了10余个小时,上报重要空情××架次,情报优质率100%!”战斗讲评中,汪盛和队友们的优异表现令人信服。参加演习的战友们纷纷夸赞:“雪山‘千里眼’果然名不虚传。这一仗,打得漂亮!”

那一刻,汪盛还不知道,他们将为团队添一尊“预警探测优秀分队”的奖杯。

心声

凝聚冲锋力量

■汪盛

从演习场回到雪山,感觉最重要的变化是加深了对实战理念的理解。多年来,甘巴拉人因坚守地理制高点为人瞩目,在实战化演兵场上也要争做尖兵,赢得新的光荣。

四级军士长唐可

12年,不断突破

甘巴拉雷达站官兵:青春年华付与雪山

“回波明亮稳定,判断为实体目标……”

伴着一串连续的键盘敲击声,雷达屏幕上,刚刚还若隐若现的一团亮点逐渐清晰。雷达情报分析师、四级军士长唐可,如同斩获“天狼”的捕手,眉毛一挑,嘴角露出自信的微笑。这场陆空联合对抗演习,终于轮到自己露一手!

唐可入伍13年,在甘巴拉待了12年,当了10年的操纵班长,硬生生把自己练成“空军百名优秀操纵员”。

唐可感觉自己最痛快的突破,源于全军首部远程异地控制雷达试装甘巴拉。那会儿,新型雷达录入空情全靠键盘鼠标输入指令控制,唐可习惯了用旋钮调控距离高度的老装备,如今换了新装备,眼手脑协调不到一起,心里总感觉不托底。

“海拔5374米的阵地都守过,还有什么难题克服不了?”心里这么想着,唐可就像拧紧的发条,隔几天定一个新目标,将操作流程一条条写在纸上,稍有闲暇就拿出来背记。每晚躺在床上,他在脑子里推演空情,两批、四批、六批……一点点增加难度,第二天上机值班再实战历练,很快就成为新型雷达的操控尖兵。

去年初,新一轮编制体制调整,唐可被任命为雷达情报分析师,要求精通雷达操纵专业,还要具备情报综合分析能力。

然而,没过几天,一场红蓝对抗演练保障,就给他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红蓝双方为验证某一战法展开激烈对抗。雷达屏幕上,航迹交织。正当对抗焦灼之时,数架未开启敌我识别系统的战机低空俯冲进入雷达盲区,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数分钟后又重新出现。是敌是友?时间一秒一秒过去,唐可难以把握,凭经验编批上报。演习结束后,雷达站受到上级批评。

“航空兵的高原新课题不断加码,雷达兵值班必须技能全面,才能成为胜战尖兵!”唐可既感到压力,更有了动力。他找来许多空情资料,接连几晚推敲到深夜,不厌其烦地请教兄弟单位业务骨干,和战友们反复讨论应对处置办法。

两个月后,“红蓝”对抗演练再次打响!对抗中,“敌”机利用山岭巧妙穿插,飞机回波在雷达显示屏上时隐时现,唐可利用航迹、高度等综合分析空情,硬是在雪花般错乱的地物干扰回波中,牢牢发现并锁定目标。

“能力必须与‘空军百名优秀操纵员’相配!必须胜任雷达情报分析师这个岗位!”参加的实战化任务保障越多,唐可越觉得时不我待,“只有不断突破,永攀更高峰,才能不被强军大潮淘汰。”

心声

胜任更要突破

■唐可

有人上过甘巴拉后感叹,“在这里躺着就是奉献”。雷达兵“开机即战斗”,就是躺也要做好战斗准备。“奉献更要贡献,胜任更要突破!”这是新一代甘巴拉人的响亮回答。

走了,又来了

■胡晓宇

“我来了,走了,又来了,又走了。我的这些没有天生吃苦义务,但却义无反顾面对困苦和艰险的士兵兄弟还在这里,一直在这里!”

这段话,是我写报告文学《我的雪山我的甘巴拉》在结尾时的锥心感慨。

都市笙箫伴霓虹,边关寂冷望星空。记得当时写下这段话时,刚从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下山的我心如刀绞、泣不成声。如今“雕刻”这组“士兵面孔”时,鼻子一酸,同样感慨涌心头。这些年,每次从甘巴拉回来都如此。这是我心的语言。

说起来,发出这段感慨之前,我已数次登上甘巴拉,2007年隆冬还执意住在了5374米的风雪阵地,不是为了打破“没有女人在阵地上居住过”的纪录,只想亲身感受甘巴拉官兵在雪山之巅如何度过漫漫长夜。正是这个“氧气薄,辗转难入眠,起坐待天明”的难挨夜晚,冲击着我的灵魂,成为我精神的里程碑。

“你上过多少次甘巴拉?”那之前,每当有人问及,我会自豪地掐着指头计算,如同计算自己的勋章。那以后我倏然觉得,我们这些外来者炫耀上过多少次阵地,是多么浅薄的举动!我们是“上过多少次”,而甘巴拉人却是“长年坚守”啊!

“在甘巴拉每一天都在战斗”“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连同“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从此深深楔入我的生命。甘巴拉,从此神奇地长在我心里,有了灵魂和温度。

我办公室的窗台上,摆着一块甘巴拉山石,是2014年“兵王”王胜全从西藏赴北京参加空军基层标兵巡回报告时,千里迢迢从山上给我背下来的。每当凝视着它的纹理,感受着它的气息,我就仿佛又登上甘巴拉,触摸头顶的云,迎接凛冽的风。

此次,再走进甘巴拉,我的心激动与失落、快乐与纠结交织:新鲜血液融入,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最年轻的“00后”士兵,与王胜全竟然已有26岁的年龄跨度。

“后继有人!我们应该高兴啊!”与一名已退伍回乡创业的甘巴拉老兵谈及复杂心情,他由衷感慨。是啊!让“甘巴拉精神”赓续传承、拔节生长,化作忠诚于党、戍边卫国的永恒激励,不正是一代代甘巴拉人在生命极地执着坚守的意义吗?

我们这次采写的四名甘巴拉士兵,一名“70后”、两名“80后”、一名“90后”,是“甘巴拉英雄雷达站”的优秀代表,他们年龄、兵龄、专业不同,坚守甘巴拉的时间不同,却都在以相同的冲锋姿态诠释红色基因在强军新时代的传承。

守山的都是最忠诚、最顽强的生命。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作为从小在军营长大的军人的女儿,除了让更多人知道军人的坚守故事,让更多人品味永远年轻的“甘巴拉精神”,我还能为他们做什么呢?

敬礼!我的甘巴拉士兵兄弟!

敬礼!我的雪山我的甘巴拉!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