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主战先锋"廖新华:研究打仗是一场"自由恋爱"

中国军网 2018-09-18 14:12:00
A+ A-

妙算制胜的“主战先锋”

——记南部战区某部部队长廖新华

■中国军网记者刘秋丽通讯员蒋浩源、赖东威

廖新华是谁?

官兵称他为“中军帐”里的“首席精算师”。听起来像南阳诸葛般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他,究竟是何人?

记者走进南部战区某部,循着廖新华在冲锋路上留下的一串清晰而深沉的足迹,揭开这位主战先锋的神秘面纱。

从首都到战区:军人就该离战场近一点

“到战区去,到主战的岗位去!”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拉开了我军联合作战体系构建的序幕。

当时在北京某部工作的廖新华,聆听着习主席在战区成立大会上的训令,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对战区心驰神往。不久后,得知南部战区亟需联合作战人才,任现职快满两年的他,第一个报了名。

对于廖新华的抉择,很多人不理解——

在大机关工作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而平职交流到基层分队任职,一切都得从头起步;作为公认业务骨干,已被列入后备人选,提升机会大,而到战区能不能干出点名堂不好说。

“战区担负经略一方、镇守一方、稳定一方的神圣使命,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指挥中枢,打胜仗就该到战区主战的岗位去!”面对亲朋好友的提醒,廖新华义无反顾。

作出这个决定,廖新华并非一时头脑发热。

“军人,就应该离战场近一点!”这是廖新华的心声,也是他矢志不渝的初心。

高中毕业后,廖新华考取了空军院校,毕业后毅然放弃留校任教机会,先后在空军应急机动部队和空军机关任职,一直在作战训练一线摸爬滚打,参加全军重大演训活动、重大课题研究30多次。

为了准确分析演习中实弹打击效果,廖新华身系安全绳在30多米高的悬崖上查找弹着点,差点坠入大海。在遂行重大演训活动中,几次与死神擦身而过,但对于备战打仗,廖新华仍初心不改,乐此不疲。

军人生来为打仗。

在廖新华研读的作战书籍和作战日记本上,经常能看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和“忠勇彪悍”的鲜红印章。他说,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使命担当、铁血精神是军人的看家本领,任何时候不能丢。他将其篆刻成印章,时刻勉励自己不忘使命,随时准备打仗。

从军迷到军人:研究打仗是一场“自由恋爱”

廖新华手机里一段小视频引起了记者兴趣,这是一辆由廖新华和他的模型爱好者朋友们亲手设计制作的1:3缩比仿真坦克,能越野能原地回旋,小朋友们能乘坐。其实,廖新华对军事的爱好,自小就已萌芽。

廖新华的父亲也曾是一名革命军人,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教育熏陶下,他对军事图书、兵器模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小学一年级开始,在他的要求下,家人给他订阅了《舰船知识》《航空知识》《兵器知识》。从此,他与这三大“知识”杂志结下不解之缘,30多年从未间断过。

因为热爱,所以痴迷。

对廖新华来说,与军事理论、武器装备、作战运用打交道,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而且越钻研越觉得其乐无穷。他开玩笑地形容说,研究打仗就像是自由恋爱,别人眼中或许是枯燥无趣的东西,在他看来却充满幸福感、获得感,钻研打仗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在廖新华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陈列的数瓶沙土格外引人注目。仔细一看,瓶身的小纸条上还分别标注着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一次,一位老战友出差到广州,一眼就相中了廖新华这几瓶沙,想带回去作纪念。谁知,廖新华一看就急了眼,当即把沙子夺了回来。老战友不解:怎么这么小气?

在常人看来,这是一瓶瓶别出心裁的“纪念沙”。但在廖新华眼里,它们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纪念的意义,而是研究预设战场环境的重要标本。

“不同区域沙土的漫反射系数也会有细微差别,而这种差别,可能影响激光制导弹药打击精确度……”廖新华向记者介绍,这些采集回来的沙子,都是准备送往专业研究机构进行测试的标本。

别人从沙土里看到的是风景,而廖新华从沙土里看到的却是战场。这些年,廖新华无论是出差还是休假,每到一地都将其作为预定战场审视一番,爬上制高点,看看四周环境;察看现有设施,算算抗毁能力和打击能力;收集气象资料,计算对作战的影响;踩踩路面沙石,评估适合什么装备行进。

在廖新华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3幅航空画:居左的一幅,岛屿上空,3架图-2轰炸机一字排开,正打开弹仓向地面凌空轰炸,机身上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徽赫然醒目。右边那幅,只见一架伊尔-10强击机,呼啸着从一座军港掠过,港内军舰瞬间腾起滚滚浓烟,战机在依依白云和绿色岛屿映衬下,显得格外威武。

这组航空画取材于一江山岛之战,设计和构图皆出自廖新华之手。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这组航空画的问世,源于廖新华对战区联合作战制胜机理的探寻。艺术与军事、画布与战争、事业与爱好,在廖新华这里实现了完美结合。每幅画背后,都凝聚着他对战争的独到理解与深层思考。

建队之初,队里条件比较艰苦,但却有一间堪称“宝库”的专业图书室,藏书3000余册,其中大部分是廖新华贡献出来的个人珍藏,不少还有作者赠书时的亲笔签名。这些年,他到处“捡破烂”,收集的飞机、坦克、舰艇、火箭等武器装备模型,足够办一个小型展览,成为大家学习军事、研究战争的生动教材。

“热爱军事、学习军事、钻研军事是对每一名军人最起码的要求。”从军事杂志到前沿理论,从本专业领域到诸军兵种,廖新华可谓“沾军则喜”,当年的那个少年军事迷,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为祖国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军人。

从“新华字典”到“主战词典”:在精算细算中“知彼”

因军事领域知识广博,即便跨军种、跨领域、跨专业也“一口清、问不倒”,战友们钦佩地称廖新华为作战问题“新华字典”。

到战区以后,廖新华的研究进一步向联合作战领域聚焦。他深知,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搞好作战筹划更需要深算、精算,而如何提高“算”的系统性科学性,是他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欲精其算,必先利其“器”。为开发专业系统工具,廖新华不等不靠,带领团队核心骨干围绕数据积累、模型研究、技术实现等问题深入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仿真试验构想。再基础上与多家军工单位和院校联手攻关,建起了我军第一家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

在廖新华团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事“算”为先,不算不张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筹划。

“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须臾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精算细算才有胜算!”廖新华教导大家树立“以算制胜”理念,每次任务都必须精算细算深算,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实战检验推敲。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任以来,廖新华就下定决心,要在“知彼”上取得新突破。

去年深秋,一场以联合作战为背景的红蓝对抗演练进入“白热化”。突然,蓝方派出多艘战机和舰艇,在某海域看似毫无目的地绕飞、游弋。

“敌”指挥所在重新排兵布阵?难道要偷袭X地域?……面对蓝方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阵仗,一时间,红方指挥所人员有些一筹莫展。

一直密切关注战场态势的廖新华,带领参谋团队迅速打开专业软件,对“敌”舰机相对位置、航迹阵位等数据展开深入计算,反复进行模拟推演,甄别查找每个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

在一组组精确数据前,在一次次攻防对垒中,“敌”真实企图逐渐浮出水面。廖新华迅即对“敌”展开行动研判、作出威胁评估,同时向我指挥所提出应对策略建议,为红方及时有力挫败“敌”作战企图提供了有力参考和支撑。

一次作战研讨会上,廖新华大胆提出:战役设计可以通过兵棋推演,部队行动可以依托系统仿真,装备性能可以使用模型计算,体系效能也可以用工程化方法实现量化和评估。

为了充分论证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廖新华阅读了大量中外专业理论文献,反复征询各方面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将战区联合作战体系抽象为多类模型进行计算研究,为体系优化提供工程化支撑。

通过专家初步论证后,廖新华随即奉命领衔攻关。短短两个月时间,一系列课题攻关成果“出炉”。许多以往难以量化决策的问题,全部在精确计算中找到了“度量衡”。

肩负着第一代战区人的使命和责任,廖新华在战区主战实践中趟出了一条备战打仗新路,使精算更加贴近实战、贴近未来战场,他也完成了从“新华字典”到“主战词典”的转变。

廖新华(右一)与某陆航旅飞行员探讨交流 。

廖新华(右一)与某陆航旅飞行员探讨交流 。


责任编辑:刘申 CM03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