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军医陈薇:愿这里不再有埃博拉孤儿!

中国网 2018-09-11 15:41:21
A+ A-

“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曾带领团队4赴塞拉利昂。她有着这样一个心愿——

“愿这里不再有埃博拉孤儿!”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军医陈薇:愿这里不再有埃博拉孤儿!

陈薇和塞拉利昂的儿童在一起。

今年5月,刚果(金)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迅速派出防疫专家组赴刚果(金)协助疫情防控。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团队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来自中国的技术支持,并获得刚果(金)国家疫苗委员会主任姆万巴博士的高度评价。

回溯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研发历程,我深深感到,我们之所以能够获得非洲人民认可,是因为自始至终怀着一颗援助非洲人民的赤诚之心。

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塞拉利昂大规模爆发。此前,我和我的团队已经对埃博拉病毒开展了多年的前瞻性研究。针对这次疫情,我们团队经过连夜讨论,做出两个重要决定:首先,引发此次疫情的埃博拉病毒已经发生重要变异,要抓紧研发针对此次疫情的新基因型疫苗;其次,非洲疫区普遍缺乏可靠的公共电力系统,难以满足一般疫苗冷链存储、运输的条件,因此我们要研发可在常温下稳定存储的冻干粉剂型疫苗。这两个决定,无疑增加了疫苗研发的难度和风险,但对有效应对疫情却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场不分国界的战斗中,我们团队凭借着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智慧,只用了短短4个月时间,就将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Ⅰ期临床试验显示,疫苗安全性、有效性良好。此前,我们坚持走国际合作路线,联合加拿大国家微生物学实验室做疫苗评价,达到了国际平行评价、相互验证的效果。我们的临床试验结果,在全球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全文发表,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为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我先后4次带领团队赴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在非洲开展临床试验困难重重,特别是要面临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危险,但是团队里没有一个人退缩。

功夫不负有心人,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去年10月19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我们研发的疫苗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

在塞拉利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别人因为埃博拉走了,中国人却因为埃博拉来了。”无独有偶,在与非洲朋友的交流中,我还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有一个由十几人组成的医疗队来过刚果(金)姆班达卡的比科罗,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用中国传统医学为当地民众治病。50多年过去了,这里的人民一提到中国,依然发自内心地敬佩、感激。让我倍感自豪的是,如今,我们这一代军人可以让这份友谊缔结得更加紧密!

在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的间隙,我和团队访问了位于首都弗里敦的一家孤儿院,这里收留了49位被埃博拉病毒夺去双亲的孤儿。我也是一位母亲,被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簇拥着,注视着一双双渴望关注和爱护的大眼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希望不再有孩子因为埃博拉而成为孤儿。为了这个目标,我和团队成员还在继续努力!

(曲鸣明整理)

危难之际见担当

■晓庄

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传染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当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大地的危难之际,中国军人急非洲人民之所急,毅然伸出援助之手。

在应对埃博拉病毒的挑战中,陈薇和她的团队发扬中国军人敢战、能战、善战的优良作风,立志用最短的时间、最先进的技术,做最安全的疫苗。第一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第一个冻干粉剂型埃博拉疫苗,一项项成果问世的背后,饱含着中国军人对非洲人民的真情厚谊,彰显了中国军人的大爱担当。

责任编辑:李德全 CM03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