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他们带领科研团队为导弹打造最强“大脑”

中国军网 2018-07-13 13:20:27
A+ A-

为导弹打造最强“大脑”的战斗堡垒

——记国家重大工程任务集体、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

■陆宙斯姜琳中国国防报记者佟欣雨

有这样一个党支部,无愧于坚强战斗堡垒,带领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辛勤和汗水诠释着对党的忠诚——

他们带领科研团队为导弹设计控制中枢“大脑”,创造了我国众多导弹武器的“第一”,研制生产的多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等阅兵式上精彩“亮剑”;打造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单位、全国第一家以劳动模范名字命名的技术创新型研究室……

这就是为祖国潜心铸剑的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

大胆创新谋发展

只争朝夕铸神盾

在科研生产创新的实践中,共产党员率先垂范谋创新,是张奕群研究室多年来持续成功的“基因密码”。

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曾经说过:没有控制系统就不叫导弹。张奕群研究室的职责,就是给导弹设计控制中枢,为导弹打造最强“大脑”。为了让导弹更加“聪明敏捷”,他们奋进在白天黑夜,他们战斗在大漠海疆,他们在崎岖的漫漫长路上默默拼搏奉献。

60年来,他们团结协作,创新创业,参与设计研发了多型防御导弹武器装备,为保卫祖国铸就神盾。在新一代导弹研发中,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考验。其中,控制系统研发的难度系数可谓是“千里之外穿针引线”。

“对我们的工作来说,就是要把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变成现实。”张奕群研究室原主任、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副主任王蒙一告诉记者,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2岁、党员人数比例接近70%的创新团队,向着制导控制技术的难关发起挑战。他们突破经典方法,吃透前沿理论,大胆颠覆性创新……只要能够取得“一丁点”进步,他们就反复地推导、计算、仿真、优化……他们总能找到“最优”方案,始终站在国内外制导控制技术领域的前列。

“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要求相比上一代产品大大压缩,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方案论证、技术设计和验证工作,这样才能降低研发成本、提升装备质量。”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青年委员王晓东说,在某型号产品中,他们创新性地应用了“知识工作的自动化”技术,革新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手段,使得设计周期由几个月缩短为几天,同时保证了设计品质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显著提高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研究室还积极响应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决策部署,依托自身深厚的控制系统研发经验,积极拓展领域,孵化了无人机灭火系统、低成本控制舱、集群智能验证平台、运动测量设备等一系列具备良好市场前景的创新产品。

在时代大潮中,该室一个个共产党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如同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带领着广大职工建功立业。

逆流而上苦化甜

科研攻关立新功

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始终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教育引导党员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牢记“科技兴军,航天报国”的历史使命,以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福祉为己任,惟精惟诚地奋战在我国导弹武器系统建设的第一线。

为攻克某关键技术,该研究室科研团队心无旁骛,勇挑重担。他们冒严寒、历酷暑,从阳春三月到炎炎夏日,从朝阳初露到月明星稀,以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日夜奋战,为了一个关键技术参数,推演算法的草稿纸装满了整整两大柜子。

“拿数据说话”是他们的口头禅,“细节决定成败”是他们的工作态度,严把质量关,遇到问题深究机理、举一反三,确保“一次成功,控制系统不出问题”是他们的责任和神圣使命。因为他们知道,制导系统“差之毫厘”,导弹飞行“谬以千里”,严慎细实的航天作风已经融入他们的血脉。

“曾经,我们为了查出某次测试过程中暴露出的数据异常原因,排查了100多个接口、计算了上万条弹道,进行了累计30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查遍所有可能性,最终找到了问题根源。”该研究室班组长赵明元说,为了寻找6万次才出现一次的异常现象,他们连续10个昼夜进行试验,设计师轮流坚守岗位,直到取得满意结果。

新技术的终极考核是导弹飞行试验成功。“有一次,我们在草原上进行飞行试验,导弹在高空爆炸,碎片散落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近一人高的草丛中。为了找到碎片,探明定位失败的原因,我们的试验组派出了以党员为主要成员的突击队,与基地官兵组成‘人墙’,整整寻找了6天,有的人膝盖疼得几乎移动不了脚步,但是试验场就是战场,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强信念支撑每个突击队员走到最后,终于找到了这个残片,为后续问题的解决和飞行试验最终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赵明元告诉记者。

坚韧、执着,不断接近完美,新一代防御导弹飞行试验,终于获得圆满成功。它的横空出世,为筑牢国家安全基石再立新功。

薪火传承永不熄

航天大爱洒社会

“这是一个年轻的党支部,65名党员中党龄最长的也不过23年,最新的是去年刚刚发展的预备党员。”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房秀莲说,党支部有一个传统,就是每一份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都要交给全体党员传阅并提出建议,党支部铸魂育人的工作细致而扎实。

近年来,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摸索出了“四位一体”岗位成才体系,打造了领军型、专家型、潜力型三级人才梯队,先后培养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当代发明家、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员工标兵、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首届感动航天科工人物等为代表的一个又一个航天精英人才。

与此同时,党支部还号召科研精英传承“勇于创新、勤于学习、善于攻关、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筑牢国土安全基石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履行航天人的社会责任。

他们组建“爱心车队”,开进太阳村、儿童希望之家、培智学校,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建“科普宣讲团”,走进打工子弟小学课堂,推广航天科普知识,传播航天文化;2017年国庆前夕,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以群像的形式惊艳亮相“党员idol”公益广告,在北京各地铁站和高铁站同步发布。在浩瀚的星空下,身着白色试验服的他们,背靠壮丽河山,以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自信、骄傲地为祖国母亲点赞。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志愿活动对外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张奕群研究室党支部将紧密结合自身使命任务,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广大员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强大动力,带领科研团队以更高的标准、更饱满的热情、更无畏的斗志,投入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为强军梦、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奕群研究室(资料图)

张奕群研究室(资料图)


责任编辑:刘申 CM03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