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这样总结:当年的“两弹一星”让新中国挺起了脊梁,今天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则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力量源泉。
然而,综观全国各地,军民融合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去年,国防大学公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披露:当前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只有约30%,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阶段。
如何让军民融合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在融合上,军队必须主动作为,向地方敞开怀抱。”曾潜心研究国外军民融合进程的海军某保障基地司令张林表示:军队首先应摒弃“要吃肉就要自己养猪”的老观念,克服狭隘的本位主义,主动从战略高度思考谋划,运用创新思维,将能放开的领域都放开,能交给地方保障的都交给地方,一心一意把心思花在“打仗主业”上。
如是思考,如是实践。近年来,该保障基地主动与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联合探索,从饮食保障到装备维修、再到设备研发,开放的领域越来越广,军民融合度越来越深。
今年初,该基地装备部提出需求,想要一种模块化多功能集装箱。需求信息在军民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一公布,一家企业立马找上门来,很快拿出设计图纸。如今,他们研制的模块化多功能集装箱,已上舰进行测试。军械科科长杨永彬感叹:“这研制的速度太快了!”
昔日,军方“知音难觅”,地方“报国无门”。如今,在四大保障中心强力支撑下,一扇军民融合的大门在这里被彻底打开了——
在军地人才培养中心,远洋船员学院、港湾职业学院等,联合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造船厂,共建海军新装备人才培训联盟。截至目前,已为驻地海军官兵培训3000多人次。
在军队社会化保障中心,2000多亩大厂镇的生态蔬菜供应基地全面运行,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直达式保障,让蔬菜从田间地头直接到海军官兵餐桌。“水兵厨房”建设项目正紧锣密鼓进行,相关几十家食品加工企业将研发关于舰艇远航生活的食品保障。
在军民科技产业发展中心,集中签约仪式刚刚举行,机器人、海洋科技、光电信息等17个新项目落地。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引进高新企业103家,围绕航母和舰船装备保障形成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产业研发中心。
夕阳下,置身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办公大楼楼顶,记者放眼望去,四周到处都是正在建设的工地。塔吊座座,车流不断。指着眼前这一幕,古镇口军民融合示范区主任刘玮信心满满地说: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设成一座生机勃勃的特色“海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