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的局势迎来重大转折。乌克兰在美国的斡旋下,最终同意实施30天的停火协议,这一决定是在沙特吉达的秘密会谈后达成的。泽连斯基的让步是暂时的,还是意味着冲突的终结?特朗普究竟开出了怎样的条件,让乌克兰愿意停战?而这短短30天,俄罗斯会如何应对?
乌克兰同意停火30天,战争即将结束?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乌克兰的停火协议,更多是无奈之举,而非和平前兆。当前,俄军在库尔斯克方向加大攻势,“包围战”战术已经初见成效,乌军在该地区约有1.2万人被围困,补给线被俄军切断,局势岌岌可危。此外,乌军反坦克武器消耗严重,无人机续航不足,在正面战场上逐渐失去主动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签署停火协议,更多是为了争取时间,暂时稳定战线,而非真正寻求停战。
另一方面,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骤然紧缩,迫使泽连斯基不得不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自2月底的美乌高层会谈破裂后,特朗普政府叫停了包括防空系统在内的部分关键援助。尽管欧洲承诺提供35亿欧元的资金支持,但这笔援助远不能填补乌克兰的军事缺口。美国提供的“爱国者”导弹等高端防御武器,是乌军战场生存的关键。为了换取美方恢复支持,乌克兰不得不接受附加条件,将本国的部分经济资源交由美方掌控,这无疑是“以资源换安全”的交易模式。
此外,这30天的停火期,也是美俄双方的战略试探窗口。美方希望通过这一阶段摸清俄罗斯的底线,并为后续的政治布局争取时间,而俄方则可能借此调整战场态势,稳固既有战果。虽然特朗普表示将推动与普京的直接对话,但俄罗斯方面始终保持戒备,尤其是在美方承诺恢复对乌情报共享的背景下,俄方更不愿贸然接受停火。
特朗普开出的条件,如何迫使乌克兰让步?
特朗普政府在此次谈判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既提供短期援助来安抚乌克兰,又在军事和经济层面施加控制,确保美方的战略利益。主要的条件包括以下三点:
1. 军事控制——乌克兰战场指挥权被纳入美方监控体系
在协议中,美国承诺恢复对乌克兰的情报共享与安全援助,但条件是乌军的所有重大军事行动必须获得美方审批。这意味着乌克兰的指挥系统部分受限,乌军在战场上的自主权被极大削弱。表面上看,乌克兰得到了美方支持,实则是让渡了主权,战场决策权被牢牢掌控在华盛顿手中。
2. 资源交易——美企控制乌克兰关键矿产和能源
除了军事层面的制约,特朗普政府还对乌克兰的经济资源下手。协议规定,乌克兰必须将50%的稀土开采权和30%的油气田收益纳入由美方主导的“重建基金”,同时,美国企业享有这些资源的优先开发权。**这意味着乌克兰的自然资源部分沦为美国资本的经济殖民地。**这一条款的本质,与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他国资源的模式如出一辙。
3. 地缘政治筹码——“乌克兰换中东”交易
有消息称,特朗普团队希望借此机会,利用乌克兰战场的停火条件,与俄罗斯展开更广泛的地缘政治交易。例如,要求俄方减少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并降低对伊朗的支持,以换取美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一定缓和。这一幕后交易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俄罗斯近期在顿涅茨克的攻势有所收敛,似乎与美方的调整策略相吻合。这也表明,特朗普政府正在试图以乌克兰战场为筹码,换取更大的国际政治利益。
俄罗斯会接受这30天的停火吗?
对于莫斯科而言,接受还是拒绝停火,完全取决于其战略利益。从当前战局来看,俄军占据明显优势,俄罗斯未必愿意轻易停下攻势。
1. 战场态势有利于俄军
目前,俄军在库尔斯克和苏梅州边境推进顺利,如果停火协议生效,乌军将得到喘息机会,这对俄方而言并非理想选择。一些俄罗斯军事高层认为,若当前战势持续,乌军可能在某些地区出现更大溃败,停火反而会帮助乌克兰稳住战线。
2. 俄罗斯不信任特朗普政府的政策
特朗普的政策一向充满变数,他既可能在短期内与普京进行外交对话,也可能在下一步决策中推翻当前协议。俄方在12日的官方声明中表示,任何涉及乌克兰的协议,都必须建立在俄方主导的框架之下,而不是受美方左右。莫斯科对特朗普的外交策略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因此不会轻易接受美方提出的停火条件。
3. 北约扩张问题仍未解决
乌克兰始终未放弃加入北约的计划,而这正是俄乌冲突的核心矛盾之一。即使泽连斯基愿意在短期内接受停火,他仍然坚决不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而俄罗斯则始终坚持这一点必须成为任何谈判的前提。因此,即便达成短期停火,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冲突仍未解决,俄乌局势的长期走向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谁才是停火协议的最大赢家?
这场30天停火协议,本质上是一场复杂的政治交易。美国借助停火窗口重新掌控乌克兰的军事指挥权,并以资源换取更大利益;俄罗斯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战略,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乌克兰在权衡现实压力后做出让步,却让自己的自主权进一步被削弱。
对泽连斯基而言,他换来了一段短暂的喘息时间,但乌克兰未来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当特朗普炫耀其“外交成果”,普京谋划下一步行动时,乌克兰的未来,却仍然充满不确定性。这场战争的终点,仍然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