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行星2024 YR4将在2032年撞击地球”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颗小行星自2024年12月首次被发现以来,其撞击地球的概率经历了多次波动,从最初的1%一度上升至3.1%,但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2月20日的最新数据,这一概率已降至0.28%。
天文学家解释说,随着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和计算方法的改进,撞击概率可能会先上升后下降。最新的观测结果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小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从而排除一些可能导致它撞上地球的路径。因此,尽管“2024 YR4”的威胁等级有所降低,人类仍需警惕来自外太空的潜在威胁。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2000多颗具有潜在威胁的天体,这些天体直径大于等于140米,且与地球轨道交会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
中国在近地小行星防御方面也有所行动。2024年9月4日,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发布了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设想。这项计划是一个前瞻性的实验,并非特别针对“2024 YR4”。任务将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通过动能撞击目标小行星,并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随后评估撞击效果并开展科学探测。这种防御手段需要提前准备,不能等到小行星逼近才采取行动。
事实上,随着全球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人类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监测网络。天文望远镜可以对较远的小天体进行编目,而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则可以在小行星接近地球前几天或几周内发现它们,为应对提供充足时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一直在持续监测近地小行星,截至2024年末,已成功预警了11次小行星撞击事件,其中2024年内就有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