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2月3日报道,一位白宫官员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4日将停止美国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接触,并继续停止向联合国巴勒斯坦救济机构近东救济工程处提供资金。
此举正值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华盛顿之际。内塔尼亚胡长期以来一直批评近东救济工程处,指责该机构煽动反以色列的情绪及其工作人员“参与针对以色列的恐怖活动”。
在特朗普2017年至2021年的第一个任期内,他切断了对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资助,质疑其存在价值,称巴勒斯坦人需要同意恢复与以色列的和平谈判,并呼吁进行改革,但没具体说怎么改。
此前在1月20日,他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巴黎协定》,标志着美国在全球多边合作体系中的角色再次发生重大调整。这一举动不仅与前总统拜登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更被视为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强化。那么,特朗普频繁“退群”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复杂的政治考量?
特朗普的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对拜登外交政策的直接反击。拜登在上任伊始便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和世卫组织,试图修复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信誉。然而,特朗普此次选择再次退出,显然意在表明与拜登政府在国际事务立场上的根本分歧。
除了退出《巴黎协定》和世卫组织,特朗普还提名共和党众议员爱丽丝·斯特芬尼克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斯特芬尼克以打击“反犹主义”为名,主张美国应停止资助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这一决定被外界普遍认为是特朗普政府削减对国际组织资金支持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断供”向联合国施压,以迫使其在关键议题上更加迎合美国的立场。
回顾特朗普2017年至2021年的首个总统任期,美国频繁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协议,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美国外交模式。这其中包括退出《巴黎协定》、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以及《中程导弹条约》等。
特朗普在任期内还曾提议大幅削减美国的外交和对外援助预算,计划削减多达三分之一的经费,尤其是大幅减少对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组织的自愿捐款。尽管这一提案最终遭到美国国会否决,但其背后的外交理念却清晰可见: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减少财政投入,降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负担”,同时增强其在国际谈判桌上的“议价能力”。
随着共和党在2024年大选中赢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在新的政治格局下获得了更广阔的施政空间。共和党保守派团体甚至在大选期间发布了名为“2025计划”的政策纲领,明确提出将大幅削减对“过度依赖”美国资金的国际组织的财政支持,尽管该计划并未具体界定何为“过度依赖”。
有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削减或停止资助国际组织的做法并非单纯出于节省开支,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曾在世卫组织任职的专家李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朗普即便不选择“退群”,也会以减少资金支持为手段,迫使联合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上更加倾向美国的立场。他指出:“美国希望通过控制资金流向,间接影响联合国的决策机制,从而达到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的目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官员也坦言,特朗普政府的真正意图在于迫使联合国系统按照美国的意愿进行改革。换句话说,“退群”与“断供”是特朗普政府手中的两张牌,目的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更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国际秩序。
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深受其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前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的影响。博尔顿长期以来主张对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进行深度改革,主张以美国的财政支持作为施压工具。2023年12月26日,博尔顿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新政府应该向联合国会员国证明,其改革目标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华盛顿最重要的武器是它的钱包。”
博尔顿提出,美国应坚决反对联合国现行的会费分摊制度,主张只接受自愿捐款。他认为,美国作为联合国的最大资助国,不应被“强制”缴纳会费,这相当于“其他国家向美国征税”。根据他的设想,美国未来将根据各个联合国机构的表现来决定是否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每一分钱都能换来相应的政治回报”。对于那些被视为“无法改革”的国际组织,博尔顿甚至建议美国直接退出,彻底断绝资金往来。
特朗普的这一系列外交举措本质上体现了其典型的“交易外交”理念。与传统美国总统强调的“全球领导”角色不同,特朗普更倾向于将国际关系视为一场场交易,通过利益交换来实现美国的最大化利益。在他看来,美国为国际组织提供巨额资金,却无法完全掌控这些机构的决策,这是“极不划算的买卖”。
因此,无论是退出《巴黎协定》、世卫组织,还是削减对联合国的资金支持,背后都遵循着同一逻辑: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美国就没有义务继续承担“全球领导者”的责任。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为美国节省部分财政支出,或在某些谈判中获得筹码,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甚至导致其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孤立。
特朗普频繁“退群”和削减资助的做法,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质疑和担忧。许多国家担心,美国的“退群外交”将削弱全球多边主义机制,破坏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地区冲突等)方面的协作能力。
例如,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美国退出世卫组织的决定就遭到全球普遍批评。批评者指出,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全球抗疫合作,还可能影响发展中国家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和技术支持。同样,退出《巴黎协定》也被视为对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重大打击,削弱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
特朗普停止接触联合国机构的举动,表面上看是为了削减美国的财政支出,实质上却是其推行“美国优先”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退群”和“断供”,特朗普试图重塑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将多边合作机制转变为以美国利益为核心的“单边霸权工具”。
然而,这种以短期利益为导向的外交策略,虽然可能在某些领域取得暂时的“胜利”,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削弱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信誉,损害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战略影响力。毕竟,国际关系并非简单的“零和博弈”,真正的全球领导力,离不开责任、担当与合作。
特朗普的“退群外交”能否真正实现其预期目标?这不仅取决于美国内部政治的走向,更取决于国际社会如何回应这一挑战。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孤立主义或许能够赢得一时,但无法成为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