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时代的需求,才能赢得时代的选择”
设计局成立短短3个多月,米高扬就交出第一张答卷——米格-1战机面世。
然而,当专家们看到样机时却十分失望——纺锤形的机头内部安装了水冷发动机,木质机翼和机尾插在金属机身的两侧,有人笑称“米格-1就像一台插上翅膀的发动机”。不少专家质疑,木质结构的强度不足以支撑飞机完成高速飞行。
在随后的验收试飞环节中,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米格-1顺利通过全部飞行测试,实用升限12000米,最高飞行速度达600千米/小时,一举刷新苏联当时的飞行纪录。
二战结束后,喷气式飞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欧美等国竞相研发的对象。对于传统螺旋桨式飞机而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是一场“降维打击”,技术性能上的全面碾压,预示着喷气式飞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匹配时代的需求,才能赢得时代的选择。”米高扬决定将研发方向瞄准喷气式飞机,可是当时苏联一部分保守派设计师认为,研制喷气式飞机费用高、难度大,技术存在诸多未知风险,贸然进军陌生领域并不是稳妥做法。米高扬却认为:“喷气式飞机就像一张全新考卷,有无数的空白需要勇敢者去填写。”
创新的激情被点燃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起初,他打算像设计螺旋桨式飞机那样,在两侧机翼下方分别安装一台发动机。通过计算,他发现这样的机身结构会导致飞机在高速飞行时阻力大大增加。反复思索后,米高扬决定把发动机安装于机身内,这样不仅减小了空气阻力,还可以在机翼上方安装襟翼和副翼,从而提升飞机的机动性能。1946年,苏联第一代喷气式战机诞生,被命名为米格-9。
“米格”取自创始人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姓氏第一个字母,在俄文中有“一瞬间”的意思。对个人而言,“一瞬间”意味着时间转瞬即逝;而对一架战机来讲,“一瞬间”则代表着更高更快更强。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飞得越快的飞机才越先进。米高扬更希望米格战机兼具速度和高度,这才是未来空战的需要。更高更快更强也因此成为米格战机的鲜明标签——
第一代喷气式战机米格-15,最大飞行速度为0.88马赫,实用升限15544米,它依靠高爬升率、高升限和小转弯半径等方面性能优势,在朝鲜战场,曾创下1架米格-15击落23架敌机的空战纪录;
米格-19是第一款配备减速伞的米格战机,在当时创造了1.3马赫的飞行速度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超音速飞机;
从机床工人到航空设计师米高扬是如何做到的
第二代超音速喷气式战机米格-21,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倍以上音速,主要用于执行高空高速截击和侦察任务,一度成为50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机型,前后共生产了10000多架,被称为“空中AK-47”。
一系列“爆款”产品诞生,使“米格”系列战机与美国的F系列、法国的“幻影”系列战机并称为“世界战机的三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