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新闻 军情参考 军事图片

百年前有志之士的国家民族之忧:绝不可"娘炮"审美

钧正平工作室 2021-09-10 09:32:40
A+ A-

“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20世纪初,梁启超这样刻画当时的男性形象。

一百多年前,由于国家贫苦,民不聊生,体格本就羸弱,再加上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女子以瘦弱为美,男子以文弱为尚,后人倍感耻辱的“东亚病夫”称号实为空穴来风。

新文化运动期间,许多领袖人物除了重视对思想意识的启蒙,也对整体国民纤弱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们关注青年的身体素质与挽救国家危亡之间的矛盾,深感身弱气柔的青年不能担当重任。

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写道,“手无搏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

鲁迅担心:“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仍有僵死而已矣。”

青年毛泽东也曾忧心:“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反之亦然,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积极昂扬的青年力量却表现得羸弱萎靡,又如何担当得起挽救民族于水火之间的重任?

在军队中,这个问题更具现实意义,身纤体弱对战斗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作战是耗费大量体力的激烈军事对抗,必须有着强健的体魄,否则就不能胜任作战任务。

国民党官员何应钦曾这样分析国民身体素质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举眼一看,我国国民一般体格实在太差……如就军事方面而论,我国现在航空人员缺乏,是受了国民体格不健壮的影响,一般部队的作战力不强,官兵体力不强,也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在人民军队的实践史上,为改变官兵身体素质、提升战斗力曾采取许多措施。

在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提出“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的思想,要求发展红色体育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变文弱为雄武”。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