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阵亲兄弟,抢险子弟兵——救灾行动中的解放军

2021-07-28 11:33:58
A+ A-

1954年洪水


暴雨导致历史罕见大洪水,全国驰援武汉

1954年的这场洪水主要由雨水形成,属于“雨洪”。汉口区域在当年1—5月份的降水量即达到1461.8毫米,超过了1931年全年的降水量;4—6月份开始持续梅雨,到7月份又开始连降暴雨,导致长江中下游水位不断续涨。武汉关水位3月份还是14米,到6月26日就突破了警戒水位,达到了26.38米,8月18日达到历史最高水位29.73米。

▲解放军官兵奔赴抗洪前线时,面对武汉宣誓:“坚决战胜洪水!”

当水位不断上涨,道路被淹,土方运输困难时,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地方上的交通运输单位联合,不断提高路基和铁轨,以过硬的水中行车技术保证土方运输线畅通;

二十万防汛大军驻扎堤上,用人墙抵御风浪

在1954年里,全市最流行的词汇莫过于“上堤”,这个词汇一直流传到1998年抗洪。“上堤”是指在武汉的长江、汉江、襄河等长江主干流河道的堤防上,执行驻守、巡查、施工等任务。在当年,“上堤”既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项危机四伏的任务,一旦决堤,人瞬间就会被洪水卷走。

但市政府一声令下,数十万武汉人义无反顾的扛起铁锹,背着箩筐奔上堤岸。他们来自武汉市的各行各业,约占全市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还包括很多全国支援武汉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有国家水利部的,有治理淮河指挥部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准确人数共计289830人。

当时的汉口江滩没有防浪林,长江巨浪直接撞击防水墙。为化解水势,防汛指挥部集中群众智慧,在汉口和武昌的江滩上,用5.3万立方米的木料和260多万米的蔑缆,建起一列长达125华里的防浪木排,用6200多个大铁锚抛在水下固定,对长江堤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一举措后来发展演变成武汉江边的防浪林。

在7月下旬,长江、汉江出现第三次洪峰,同时伴有8、9级的大风,武汉堤防全线吃紧,无数防汛人员直接跃入水中,手挽手肩并肩组成人墙抵御风浪。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