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钩沉 记忆 老图 杂谈 滚动

阮玲玉死后的四封遗书 究竟哪个是真的?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2-03 15:27:00
A+ A-

最近,因为《演员请就位》的一段表演,阮玲玉之死重新成为热议的话题。

阮玲玉死后的四封遗书 究竟哪个是真的?

演员钟欣潼因将阮玲玉之死的片段演得细腻动人,收获好评——眼睛里写满了想活,手上却不得不赴死,真正诠释了什么叫人心凉薄,人言可畏……

阮玲玉死后的四封遗书 究竟哪个是真的?

钟欣潼饰演的阮玲玉

阮玲玉遗事:遗书有真假,悲剧却是真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阮玲玉”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阮玲玉凭借扎实精湛的演技惊艳影坛,成为名副其实的默片女王、“中国的嘉宝”。然而,1935年3月8日——全国妇女解放日这一天,她突然自杀,惊动整个上海,各种舆论甚嚣尘上,对阮玲玉的自杀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阮玲玉死后的四封遗书 究竟哪个是真的?

阮玲玉

阮玲玉死后,先后流出四封遗书,真真假假,众说纷纭。按常理,阮玲玉留遗书是有充分理由的。作为女儿和母亲,她有必要留下遗书,对其母亲和养女有所善后;作为员工,她也有必要给电影公司一个交代。

最早声称阮玲玉留有遗书,而且还是两封的,是阮玲玉的“现任”丈夫唐季珊。

第一封这样写道:

我现在一死,人们一定以为我是畏罪,其是(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于张达民没有一样有对他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勿论,就拿我和他临别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给他一百元。这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以冤(怨)报德,更加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他不住。唉,那有什么法子想呢?想了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

第二封内容是:

季珊:我真做梦也想不到这样快,就和你死别,但是不要悲哀,因为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请代千万节哀为要。我很对你不住,令你为我受罪。现在他虽这样百般的诬害你我,但终有水落石出的一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看他又怎样活着呢。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死而有灵,将永永远远保护你的。

我死之后,请代拿我之余资,来养活我母亲和囡囡(阮玲玉养女),如果不够的话,那就请你费力罢!而且刻刻提防,免她老人家步我后尘,那是我所指望你的。你如果真的爱我,那就请你千万不要负我之所望才好。好了,有缘来生再会!另有公司欠我之人工,请向之收回,用来供养阿妈和囡囡,共二千零五元,至要至要。另有一封信,如果外界知我自杀,即登报发表,如不知请即不宣为要。

阮玲玉绝笔(民国)廿四年、三月七日午夜

阮玲玉在第一封遗书里,语气强硬地痛责前夫张达民“恩将仇报”,让她陷入可怕的舆论漩涡之中,只得以死自证清白。“人言可畏”四个字,也成为轰动一时的绝语。在第二封遗书里,表达对现任唐季珊的安慰和感激,言语间多是温柔,遗书对张达民、唐季珊两人的态度,阮玲玉一踩一捧,爱憎分明。

遗书公布之后,舆论沸腾,乃至有人质疑其真实性。大家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阮玲玉原本读书不多,极少写作,加上生死关头情绪激动,不大可能会留下这样行文畅达的遗书。张达民也表示“笔迹不对”,矛头直指唐季珊伪造遗书,故意抹黑别人,洗白自己。

最关键的疑点还是阮玲玉对唐季珊的态度。众所周知,唐季珊对阮玲玉始乱终弃,甚至在公开场合殴打过阮玲玉。阮玲玉死前的态度,十分反常,所以遗书是假。

果然,就在唐季珊拿出阮玲玉两封遗书的一个月后,香港小报《思明商学报》刊出了阮玲玉的又一版遗书,同样是两封,由梁赛珍和梁赛珊姐妹俩提供。

第一封:

达民:我已被你迫死的,哪个人肯相信呢?你不想想我和你分离后,每月又贴你100元吗?你真无良心,现在我死了,你大概心满意足啊!人们一定以为我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我不过很悔误(悟)不应该做你们两人的争夺品,但是,太迟了!不必哭啊!我不会活了,也不用悔改,因为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第二封:

季珊:没有你迷恋“XXX”(指唐季珊的新情人),没有你那晚打我,今晚又打我,我大约不会这样吧!我死之后,将来一定会有人说你是玩弄女性的恶魔,更加要说我是没有灵魂的女性,但,那时,我不在人世了,你自己去受吧!过去的织云(即张织云,唐季珊曾玩弄过的女影星),今日的我,明日是谁,我想你自己知道了就是。

我死了,我并不敢恨你,希望你好好待妈妈和小囡囡(阮玲玉养女),还有联华欠我的人工2050元,请作抚养她们的费用,还请你细心看顾她们,因为她们唯有你可以靠了!没有我,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了,我很快乐。

玲玉绝笔

这两封遗书整体风格一致,阮玲玉都列举了张达民和唐季珊的暴行并深受其苦,张达民的苦苦相逼,让自己而走上绝路,唐季珊的毒打是“压死骆驼最后一颗稻草”。

不过梁家姐妹提供的这一版遗书,也有人认为动机不纯。名义上为阮玲玉伸冤,实则是为了自保。因为当时唐季珊与梁赛珍有染,坊间早有传闻,梁赛珍与阮玲玉还是邻居,关系密切,“识姐近十载,相待如骨肉”。

如果传闻是真,那么遭受爱人与闺蜜双重背叛的阮玲玉,该是多么失望无助而走上绝路。

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被叙述,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四封遗书,真真假假,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不过阮玲玉的死,她的人生悲剧却是真的。

阮玲玉情事:“贪一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

对阮玲玉来说,爱情是她的一种内在“生命气质”。浪漫而又情感丰富的阮玲玉,总是“贪一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只可惜深情总是错付,最终落得遍体鳞伤,香消玉殒的结局。

阮玲玉16岁那年,张达民对她一见钟情,好女怕缠男,架不住张达民的穷追猛打,不久两人便开始同居。然而,张达民自幼娇生惯养,不学无术又挥霍无度,让两人的生活越发拮据。直到阮玲玉进入明星公司拍摄电影,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随着阮玲玉事业上的成功,她与张达民之间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阮玲玉一方面努力拍戏,挣钱维持这个家;另一方面却又爱得卑微,对自己的处境优于张达民而心怀不安。就连分手之后,仍三番两次求人给张达民安排美差事,说明她念旧情,对张达民仁至义尽;也说明了她对“女强男弱”的两性差距是有心理负担的。

阮玲玉的矛盾心理,给了张达民可趁之机。敏感的阮玲玉担心自己名誉受损,不希望感情隐私见报,使得张达民以此为要挟,不断敲诈勒索,最终对簿公堂。

就在阮玲玉急于摆脱张达民时,唐季珊趁虚而入,给了阮玲玉短暂的慰藉。然而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出了虎穴,又进了狼窝。

茶叶富商唐季珊当时四十岁,给时人的印象就是玩世不恭、挥金如土,他是情场老狐狸,尤其与电影女明星走动频繁。1932年,唐季珊抛弃影星张织云,猛烈追求阮玲玉,处处殷勤体贴。

彼时张织云曾致信阮玲玉:“我的现在,就是你的将来。”

然而甜蜜攻势难以抵挡,正如阮玲玉自己所言:“我太软弱了,我这个人经不起别人对我好。要是有人对我好,我也真会像疯了似的爱他!”

阮玲玉最终还是接受唐季珊,与张达民签订脱离约据,于1933年8月开始与唐季珊同居。

同居后,唐季珊的真面目才慢慢显露出来。他不仅在外拈花惹草,生性放荡,对阮玲玉的控制也十分严重,阮玲玉出席活动不能自己做主,要先获得唐的批准。他还甚至在公共场合打骂阮玲玉。

唐季珊扭曲而又狂暴的爱,让阮玲玉痛苦不堪。唐季珊与其他女性的暧昧纠缠,也让阮玲玉伤透了心,对爱情失望至极。

“张达民只是把我当作摇钱树,唐季珊也只是把我当作专利品,他们谁也不懂的什么是爱情。”

当张达民控诉阮玲玉,所有的负面新闻接踵而至,面对人言可畏的僵局、虚情假意的爱恋、一再失败的婚姻,阮玲玉心已死,决定一死了之。

人言可畏:是非太无凭,百犬吠声杀弱者

无可否认,导致阮玲玉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新闻记者的夸张报道却难逃干系。

各色小报杂志不断“爆料”阮玲玉生活隐私,并对她和张达民、唐季珊三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度渲染,做了很多不负责任的报道。甚至一些报纸对她主演的《血泪碑》《白云塔》《故都春梦》等影片进行臆想捏造,将阮玲玉的生活,与她在屏幕上扮演的风尘女角色混为一谈。

乃至于《申报》也用“通奸”等字眼描写阮玲玉,一时间,阮玲玉成为吃瓜群众口中的“放荡女”。敏感且爱惜名誉的阮玲玉,就这样被逼上绝路。

可见阮玲玉遗书可能是假,但那句“人言可畏”却是千真万确的。即便是阮玲玉死后,一些新闻记者仍然没有消停,指责阮玲玉的爱慕虚荣,禁不住金钱诱惑,才会被男人玩弄,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阮玲玉自杀后不久,鲁迅写下《论“人言可畏”》一文,痛斥当时新闻界的丑恶现象和恶劣风气。最终,阮玲玉的死上升为严肃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一面镜子。

1947年10月7日,中国第二起“阮玲玉式”的悲剧发生。上海越剧名伶筱丹桂自杀,留下遗言:“做人难,人难做,死了。”

与阮玲玉自杀后,社会舆论更多的是侧重于娱乐八卦、明星隐私,流于表面化相比,筱丹桂自杀后,舆论走向更富正面色彩,较为理性和深入。人们更多的是透过其自杀现象,探究社会本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筱丹桂更是被塑造成反对夫权的典型。

只可惜,阮玲玉没能等到这样的好时代。在《演员请就位》节目中,阿娇所念的遗书是由梁家姐妹提供的版本。也就是说,是张达民和唐季珊两个男人,合力害死阮玲玉。这种推论,在当时虽有争议,却也有其合理的社会根基在。

民国时期,人们积极拥抱新思想,崇尚自由平等的爱情观,但是在情感上,统御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依然是支配他们的行为准则。

对于阮玲玉来说,爱情是她一生的跋涉。阮玲玉自认是新女性,却也始终受制于“旧传统”,无法逾越男女两性的“道德鸿沟”。

在阮玲玉悲剧中,可以发现社会舆论对于男女两性的关系,存在着双重的道德标准,一方面,人们对男性的道德要求宽松,嫖娼、纳妾、重婚等不道德行为,可以得到包容,最多只是加以无关痛痒的谴责;而另一方面,人们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却严厉至极,女性群体在旧社会处处遭受着压迫和歧视。这种“双标”注定了阮玲玉的悲剧。

参考文献:

戴彦:《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阮玲玉》东方出版社2005-05

黄维钧《阮玲玉画传》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09

关熙潮《你是无声的离歌》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04

刘长林、马磊磊《论阮玲玉自杀的社会赋予意义》,《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责任编辑:李劲 CK005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