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钩沉 记忆 老图 杂谈 滚动

除了枪炮、坦克和飞机,苏联还给了志愿军哪些援助

历史大学堂 2022-08-10 11:05:34
A+ A-

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能取得伟大胜利,除了广大志愿军官兵不怕困苦、勇于牺牲,并把人在战役战术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外,更离不开苏联及整个东方阵营给予的大量且十分重要的物力支持。

但在以往的叙史过程中,谈及这期间的苏联援助时,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志愿军手中的“万国造”变成了清一色的水连珠、波波沙、转盘枪等苏联货,热衷于谈论米格—15战斗机、T—34坦克、喀秋莎及各种大口径火炮让志愿军摆脱了“火力恐惧症”,但对苏联在其他方面给予志愿军的“战力加成”却所说极少,有的甚至略去不提。

这不仅不利于人们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时苏援的实际情况,也容易让人忽视武器之外决定战争胜负的其余重要因素。因此,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苏援情况做一些补充,以飨读者。

上图_ 夜间发射的喀秋莎火箭炮

上图_ 夜间发射的喀秋莎火箭炮

源源不断的苏式卡车,构成“钢铁运输线”的主力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某种程度上讲,战争比拼的就是双方的后勤保障能力。入朝之初,志愿军在后勤保障方面遭遇到极大的困难,特别是美军倚仗其强大的海空优势,对中朝军队补给线实施不间断空袭与舰炮轰击,加上敌特破坏等因素,不仅使半岛北部公路、铁路系统陷入瘫痪,更令志愿军后勤运输部队损失惨重。据统计,入朝第一个月,志愿军共投入运输车辆1300余台,然而仅仅一个星期就被击毁、打坏217台。到当年年底,尽管经过国内多次补充,但志愿军运输车辆的损失率仍达到了惊人的73%,仅剩553台尚能继续使用!

对比第13、9兵团40万余人的规模,区区500多运输车辆显然太少太少了。运力的严重不足,致使第三次战役时志愿军前线官兵竟到了“兵员、弹药、粮食全无补充……(大家)只得赤脚在雪地里行军”(《彭德怀年谱》,彭德怀致北京电,1951年1月31日),由此不但大大削弱了志愿军持续作战的能力,更带来了数量巨大、并且是本不应该出现的非战斗减员。

上图_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上图_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1950年11月5日,总理紧急召见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请苏方允许中方调用旅顺苏军基地的500辆旧卡车。斯大林当天便回电,表示将尽快将志愿军所需车辆调拨完毕,但不是旧车,而是新车。11月20日,首批140辆全新的嘎斯系列卡车即运抵满洲里,25、26两日又运抵355辆,到当月月底已达1000辆。通过苏联的紧急“输血”,加上战场缴获及东北军区全力拼凑库存,志愿军迅速组建3个汽车团投入战勤保障。

然而,在高强度的战争中,运输车辆的损失始终居高不下。第四次战役,缺乏足够保障的志愿军被优势敌军反推百余公里。为此,苏联全力加快援助力度。1951年第一季度,又有3000辆苏制卡车、拖车、吊车、拖拉机等加入战勤保障。到1953年7月,苏联累计提供给志愿军各类机动车7.1万台,其中仅卡车即达1.7万台。

上图_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的汽车队伍

上图_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的汽车队伍

在源源不断的苏制卡车的加持下,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能力空前提升,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志愿军的火力水平大为改观。第四次战役前,志愿军的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储备平均每门仅150发,而第五次战役后期则达到400发;高射炮弹由每门720发暴涨到1666发。

第五次战役前后,后勤部门共向前线输送了1.12亿发子弹,201万发迫击炮弹,95万发榴弹、山炮弹及反坦克炮弹,还有337万枚地雷、手榴弹、爆破筒,志愿军一线12个军和6个炮兵师囤积了8个基数的轻武器弹药和14.5个基数的炮弹,分别达到第四次战役前的4倍和12.6倍!正因为有这般相对厚实的弹药储备,志愿军才能在夏秋季防御作战中顶住优势敌军的疯狂反扑,让联合国军损失8万人才拿下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山头。

上图_ 志愿军某部入朝前誓师大会,台前摆放着迫击炮、重机枪

上图_ 志愿军某部入朝前誓师大会,台前摆放着迫击炮、重机枪

超80%的弹药供给,确保了志愿军战争后期“火力充足”

现代战争的弹药消耗量是巨大的,尤其是装备水平越高、武器杀伤效能越高的军队,其弹药消耗程度更是令人瞠目。入朝之初的志愿军虽然是一支仅有少量炮兵辅助的轻步兵军队,但其弹药消耗水平仍然远远超出之前人民军队所经历的任何一次战争。

以第二次战役为例,负责执行纵深穿插任务的第38、42两军消耗掉了其储备的步枪弹的78%,冲锋枪弹的61%和几乎全部的机枪弹、手榴弹、迫击炮弹;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第3兵团三个军(第12、15、60军)及第40军的枪弹、手榴弹、炮弹消耗分别达到战前预计的151%、109%和126%。1951年第一季度,志愿军共消耗弹药14100吨,而国内同期仅生产了1500余吨。

上图_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用迫击炮向敌人阵地发起攻击,摄于1950 年末

上图_ 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用迫击炮向敌人阵地发起攻击,摄于1950 年末

关键时刻,苏联立即施予援手。1951年3月,首批35个师的苏式轻武器就位,苏联一并将1250万发步枪弹、660万发冲锋枪弹、1029万发机枪弹送达第19、3兵团,后续又为率先入朝的第13、9兵团补充了778万发步枪弹、550万发冲锋枪弹和802万发机枪弹。而1951年通过搜罗库存、收拾家底,国内倾全国之力也只向前线供给了750万发步枪弹、180万发冲锋枪弹和980万发机枪弹。

我们仅以步枪弹为例,就能体会到苏援弹药的重要性。在上甘岭43天的激战中,志愿军共消耗步枪弹5800万发,平均一天要打近135万发。也就是说,1951年国内提供给前线的750万发步枪弹,放到上甘岭仅仅只够打5.6天!如果没有苏援弹药,战局会变成怎样恐怕不用多说。

上图_ 上甘岭战役中, 志愿军战士依托坑道射击

上图_ 上甘岭战役中, 志愿军战士依托坑道射击

技术培训至关重要,实现志愿军战力跨越式提升

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想使武器装备发挥最大威力,离不开人的使用和操作。作为人民军队经历的第一场现代化战争,志愿军白手起家,在短时间内成立并完善了防空、装甲、防化、空军、岸防等军兵种的建设。苏联除提供了大量武器外,更在技术型装备的使用操作上倾囊相授,使志愿军综合战力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早在1949年7月,为应付蒋军残部战机对解放区的空袭骚扰,北京就决定以苏援为基础组建人民空军。8月,中苏双方经协商,由苏方协助中国建立6所航校,并提供全套的飞行、地勤、气象、空情训练。在苏联的帮助下,中方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就建成了第一所航校,同时780名苏方专家抵华,开始“手把手”培训人民军队第一批空军骨干。

上图_ 巡逻中的中国东北边防军士兵正向鸭绿江对岸瞭望

上图_ 巡逻中的中国东北边防军士兵正向鸭绿江对岸瞭望

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美机屡屡入侵我东北领空,应中方要求,苏联加大援助力度。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10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苏联帮助中国迅速组建了10个航空歼击机师,其中6个具备了初始作战能力。由于当时敌我两军都大量使用喷气机作战,而喷气机空战经验对志愿军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

于是苏联教官、顾问、技术人员从喷气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入手,通过理论教学、战例剖析、模拟飞行、上机实操、要点说明等方式,将各个知识点“掰开揉碎”细细灌输,在短时间内使人民空军第一批喷气机驾驶员熟练掌握了喷气机的性能特点、作战需求和技术要点,并很快升空实战取得战果。到1954年,中方已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成为拥有超过3000架战机的世界第三空军大国。

上图_ 苏联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在中国东北地区迅速组建了第64歼击航空军

上图_ 苏联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后,在中国东北地区迅速组建了第64歼击航空军

除去空军,装甲部队也是技术含量极高的军兵种。

在1950年11月苏联第一批10个团的援华坦克和自行火炮到位,随行驾驶员和工程师在移交装备的同时,就地转为教官训练中方装甲部队官兵,同时苏军坦克和装甲炮兵总局还派出顾问,指导中方组建各级装甲部队指挥机构,协助制定装甲兵编制、操典、教程等全方位制度规范,在极短时间内使人民军队走完了从纯轻步兵迈向坦克机械化重装部队的“第一步”。

1950年10月刚入朝时,志愿军没有一辆坦克、一辆装甲车、一门自行火炮,到1951年6月已经拥有了5个坦克自行火炮团,每团拥有30辆T—34中型坦克、6辆IS—2重型坦克、4辆ISU—122自行火炮,此外装甲部队还附属有1个摩托化步兵营、3个工兵营、3个高炮营。中国几乎在一瞬间就拥有了当时亚洲国家中最强大的装甲力量,并在随后的朝鲜战场上大放异彩。

上图_ 向敌人发起冲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部队

上图_ 向敌人发起冲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坦克部队和步兵部队

历史雄辩地证明,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确实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这一点无需避讳。虽然这种援助谈不上无私,但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中方在当时能够得到的水平最高、也是唯一的大宗国际军事援助。已经湮没于历史中的苏联尽管做过不少有损两国友谊的事,但它给予中国革命事业的帮助与支持,是不该被遗忘的。实事求是地厘清当年苏联援华的具体情形,对于今天我们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陈玲玲 ZB022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