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牌 赤子心——讲述光荣牌背后三位老兵的故事

解放军报 2021-04-19 11:18:51
A+ A-

■胡麟 王金鑫

在贵州省贵阳市,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新闻专栏《光荣牌背后的故事》。这个专栏是贵阳警备区联合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贵州日报新闻客户端自2019年底共同推出的,旨在深入挖掘贵阳市优秀退役军人不忘初心、永葆本色、拼搏奋斗的感人事迹,引导广大退役军人珍惜荣誉、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发展,弘扬立足岗位作贡献、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精神风尚。1年多来,该专栏已宣传了24位优秀退役军人。他们的事迹刊播后,营造了尊崇关爱退役军人的社会氛围,掀起了退役军人学习典型、争当先进的热潮。我们撷取其中3位退役军人的事迹,以飨读者。

——编者

光荣牌 赤子心——讲述光荣牌背后三位老兵的故事

“入党不是为了好听,不是为了背个光荣的名。”

——鲍守国

一片丹心育丰林

多年来,贵阳市乌当区百宜镇场上村村民,早已熟悉了这样一个场景——

不论刮风下雨,村里一位老人在清晨6点准时走出家门,背着干粮,拎着柴刀,身后跟着一条黄狗,向两三里外林场里那间护林小屋走去。

老人叫鲍守国,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带着战功复员回乡后,一直专注于一件事——造林护林。

“你回家后,还是要为人民服好务、做好事。”鲍守国时常想起当年离开军营时政委对他的叮嘱。回村后,面对破落的村庄,想想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责任,身为村支书的鲍守国彻夜难眠。

那一天,鲍守国登上村外的野山坡,映入眼帘的,是数千亩连灌木也稀稀疏疏的荒草坡。他萌生出一个念头:在荒草坡种上树,既能涵养水土,又能为村民增加一点收入。

上世纪70年代初,鲍守国扛起锄头,带着村民上了山,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一锄接一锄地翻地……贵阳市林业局得知后,在树苗供应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鲍守国还是犯愁,上千亩树苗需要灌溉,可水又在哪里呢?

鲍守国带着村民四处找水源,最终在一处山坳寻得一小股水流。他们每天自带干粮早出晚归,大半年后终于挖出一个能满足山林灌溉的水塘。

“喝足”了水的杉树树苗开始茁壮成长。树木成材、林场建好后,村集体靠间伐创收为村里解决了引自来水、修路等难题。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无人看护,林场频频遭遇山火和偷盗伐木。

谁来为村里守护山林?1995年,退休的鲍守国主动担起义务守林的责任,独自踏上巡山护林之路。十几年间,他每天都要走五六十里山路巡视,“只认树不认人”,守护了山林,也守住了村集体的财产。

如今,青山苍翠,94岁的鲍守国日渐老去。尽管已无法上山巡查,但闲暇时他还是会站在家门口,抬眼望向那片生机盎然的林场。“入党不是为了好听,不是为了背个光荣的名。把山林看好,把环境变好,让村民的日子幸福,我也就踏实了。”

光荣牌 赤子心——讲述光荣牌背后三位老兵的故事

“老了老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老兵,还是要夕阳红似火,发挥余热不褪色。平凡小事见真章,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检验我合不合格。”

——王开宏

爱管“闲事”的“王婆婆”

走进王开宏的家,一眼就会看到一个醒目又独特的“装饰物”——

几十本红色的荣誉证书用绳子挨个串起来,挂在电视背景墙的正上方。

这些荣誉,都是眼前这位身材矮小瘦削的老人获得的。其中,既有他在工作中获得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也有他作为社区志愿者被授予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殊荣。

“我爱管社区里的‘闲事’,又‘婆婆妈妈’爱较真,所以大家都喜欢叫我‘王婆婆’。只要能帮大家守护社区平安,我愿意当这个‘王婆婆’。”王开宏笑呵呵地说。

今年77岁的王开宏,曾在部队服役6年,1969年退役后,先后在贵州铝厂电解厂和公安处工作,1998年退休。“我当兵没半年就入了党。在党旗下宣誓时,我发誓一定要以入党誓言为镜子,不虚度年华,一辈子服务人民。”

此后,王开宏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誓言。

在电解厂整流车间工作时,王开宏和同事因事故受伤,被鉴定为三级伤残。其他同事没多久就想办法转了岗,“只有我熟悉这个岗位”,王开宏坚持下来,一干就是10年。后来调整到公安处工作,侦察兵出身的他不顾危险,多次协助警方破获各类偷盗案件。

1998年,王开宏退休了,不甘清闲的他主动请缨,组织20名退休群众成立了一支义务治安巡逻队,日夜为附近3个社区的居民守护平安。即使后来被确诊得了胃癌,定期需要化疗,“闲不住”的王开宏还是一如既往地开启“白+黑”工作模式,社区大院及周边地区都是他的“侦察”范围。

王开宏关心的不只是社区的平安,还有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姜德云老人由于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看不过去”的王开宏和家人悉心照顾她10余年,直至老人去世。其实,王开宏家境也不富裕,老伴和儿媳身体都不太好,需要长年接受治疗,贵阳市白云区曾给予他们医疗救助,但王开宏将救助款退了回去,“我们有收入,把救助款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王开宏有最珍视的财富。“身边好人”“最美老人”“全国最美家庭”……“我为什么要在家里把这些荣誉证书都挂出来?因为我们一家人都是党员,这是对我们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我对儿女们的教育,要求他们严于律己,把好家风传下去。”

王开宏将“光荣之家”牌匾挂在家门口最显眼处。“老了老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老兵,还是要夕阳红似火,发挥余热不褪色。平凡小事见真章,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检验我合不合格。”王开宏坚定地说。

抬手看了看时间,王开宏又出门去巡逻了。走在路上,他弯腰捡起一片废纸,朝垃圾箱走去……

光荣牌 赤子心——讲述光荣牌背后三位老兵的故事

“我要让别人知道,退役军人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陈晓义

为老兵创业蹚出一条路

2019年底,陈晓义被评为贵州省“最美退役军人”,那是他从空军某团政委的岗位自主择业后的第3年。3年时间里,他没有选择提前进入“退休”生活、享受人生,而是拿出几乎全部身家,与昔日战友一起创办了一家文化教育公司。

“很多企业都以别人不能复制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傲,我们却希望能为有想法的退役军人探索一条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我要让别人知道,退役军人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陈晓义的这个想法,萌生于2015年。那年他休假时和几名退役战友聚会,聊到退役后的生活,不少人欲言又止。有人告诉他,一位12年兵龄的老班长,在部队时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骨干,退役后却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

“当时我觉得心里有团火在烧。”陈晓义说,虽然知道这样的境况,与许多原本打算在部队干一辈子的老兵缺乏回归社会的思想和技能准备有关,但在部队里那么优秀的兵,回到地方就做不好事吗?

陈晓义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2016年他自主择业离开军营。“我所在部队曾担负专业技术兵种的培训任务,同时也是当地中小学的军训基地,组训、管训我有经验。”陈晓义最终选择他熟悉的培训行业作为创业突破口。

2017年初,陈晓义成立了一家文化教育公司,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为宗旨开展培训业务。为了把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培训中,公司成立之初,他带着2名退役军人员工跑遍贵州省的红色遗址,对贵州的红色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开发出特色课程和现场教学线路。

培训内容解决了,但办公场地、市场经验这些难题仍然摆在陈晓义面前。“部队教会我们要有忠诚度、纪律性和执行力,这些素质无论在哪里都有助于攻坚克难。”经过不断摸索和学习,公司逐渐确定了培训的文化内核和课程体系,并和各地红色教育基地及党校合作,形成独具特色的培训模式,公司也慢慢走上正轨,员工人数发展到10余人,全部是退役军人。

2018年2月,经贵阳市云岩区黔东社区党委批准,这家“兵味”十足的公司成立了党支部。“我创办企业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帮退役军人创业探一探路,摸索一些经验。等到我们的经营、培训模式成熟了,欢迎员工和其他有意向的退役军人学习效仿,走出去开创新企业。”

一个人的成功,比不上一群人的成功,这是陈晓义认可的成功之道。“我不是个企业家,我还是喜欢大家叫我‘政委’。我的身份只有两个,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如果公司以后发展好了,我会全力做好支部书记工作,为公司前行把好脉、掌好舵。”

陈晓义一直在用行动为公司发展指明方向。虽然公司经营得红火,但没积累多少利润,因为大部分都被陈晓义捐了出去,捐给贵州省和贵阳市的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捐给黔南州长顺县长坡村困难群众,捐给铜仁市万山区的贫困学生……

“我们都支持‘政委’的决定,这说明我们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还是一支能打胜仗、能为人民服务的战斗队。退役后,我终于找到了内心真正认可的工作。”员工向婷的话,代表了这家公司所有老兵的心声。

平心而论

讲好光荣牌的“荣光”

■王文建

2019年底,《光荣牌背后的故事》专栏推出后,在贵阳市乃至贵州省退役军人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贵阳是一片红色热土,历来就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连续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自2018年启动悬挂光荣牌工作以来,贵阳市已累计悬挂光荣牌10余万块。

一块小小的光荣牌,蕴藏着家国情怀,闪耀着从军报国的无上荣光,述说着英雄烈士、革命军人的感人故事,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牌匾虽小,分量千钧。

当自家门楣挂上“光荣之家”牌匾,每一位退役军人都深感自豪,也倍加振奋。“一日从军,终身是兵”。经过人民军队大熔炉的淬炼,他们回归社会后活跃在各行各业,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军人本色。他们用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回报人民,争做对党忠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模范,书写了无愧于时代和军旅的多彩人生,展示了永葆本色、奋发图强的昂扬风貌和“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的优秀品质。

尊崇关爱退役军人,就是厚植关心国防的沃土。讲好退役军人故事,展示退役军人风采,是“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具体实践,也是开设《光荣牌背后的故事》栏目的初衷。专栏推出1年多来,涌现出陈晓义、王开宏等一批退役军人的典型代表,描绘了忠诚于党、矢志奉献的老兵群像,激励着广大退役军人在新时代奋斗拼搏,也鼓励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更多优秀退役军人的事迹。

讲好光荣牌的“荣光”,我们还在路上。

(作者系贵阳警备区政委)

点击查看全文

热门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