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酒业 证券 产经 房产 银行 保险 科技 消费 证券

中企海外并购降温,专家:变得更专业、理性

今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出现量增价跌的趋势

星期四 2019.08.29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
Loading...

中企海外并购降温,专家:变得更专业、理性

第一财经       2019-08-29 17 : 07
A+ A-

今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出现量增价跌的趋势。据普华永道(PwC)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整体并购活动交易金额降至2644亿美元,降幅为18%,其中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同比减少48%,至268亿美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同期的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加了37%,至426宗。

德国FALK(富高)审计税务事务所中国部负责人兼上海子公司总经理姚元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企业一直是中资海外并购的主要标的之一,虽然近两年海外并购的总交易额在减少,但中国投资者对德国企业并购的热情并未消退,而是逐步走向专业化、理性化,“这是一个良性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企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并购投资活动大幅增加,据跨境并购服务商晨哨集团给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数据,2018年中资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发起的海外并购共计157宗,同比上涨11.35%,其中103宗的交易金额合计为473.15亿美元。

全球境外投资普遍下降

从数据来看,海外投资的减少是近几年来全球各国的整体趋势。

专注于并购行业的咨询公司Mergermarket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达成的并购交易总价值为8015亿美元,比2018年同期下降15%。与此同时,全球注册在案的交易数量从超过5000宗降至3558宗。该公司的研究还显示,2019年全球跨界并购热度明显下降,目前仅占全球并购交易额的30%,而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其平均比例约为40%。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8月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海外投资报告亦显示,中企海外并购金额出现了明显下降。不过安永的报告称,随着产业升级不断地深化,中企在全球价值链高端领域的布局持续发力。2019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主要流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和消费品行业。

姚元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上述领域,一些海外标的企业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以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是企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这也表明,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上变得更为理性、专业,风险意识也有所增强。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今年6月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球范围内外来直接投资(FDI)同比下跌13%,降至1.3万亿美元,连续第三年出现降幅。其中,欧洲地区的FDI回落尤为严重,去年同比减少一半,降至1720亿美元。报告称,多年来,美国企业是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但2018年则只排名第157位,这正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试图让美国企业留在国内、而不是在境外投资的直接结果。

上述报告还称,当前全球投资保护主义和投资安全监管措施大幅增加,已达到2003年来的最高水平。

德国加强外资审核更多是防御性策略?

除了受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大背景影响之外,中资的一些海外并购也受到了欧盟国家逐渐提高并购审核门槛的影响。

去年7~8月,德国政府先后叫停了两项大型的中德并购交易。2019年1月,被称为德国史上最严厉的外资审查法案《对外贸易与支付法案》修正案正式生效。根据该法案的规定,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基础建设领域与核心技术领域,将非欧盟投资者并购德国企业的审查红线从持股25%下调至10%。

BCCI咨询公司创始人、原德国ZF集团独立董事徐维东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就目前看来,该法案的实际影响要比预估的低,对于大多数没有军工等敏感领域背景的企业而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购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姚元凯认为,德国政府提高审查门槛,里边有来自美国的因素;同时,德国也担心如果将太多核心技术出售给欧盟以外的强大工业国,中长期可能会削弱其自身乃至欧盟的话语权。

不过,就目前看来,德国的外资审查政策更多是一种偏防御的预备性策略,而非系统性的干预。

究其原因,姚元凯表示,一方面,基于历史原因,德国基本法并不鼓励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因此审查存在政治成本;另一方面,德国各党派之间的步调并不统一,相互牵制也增加了立法的难度。

姚元凯说,德国目前的审核主要是针对涉及国家安全的科技领域,对于其他领域影响有限,不过并购流程还是不可避免地放慢了。对于收购方来说,需要做好流程可能延长4到6个月时间的准备。

专家:中资出海需加强理性专业的合作

专家认为,中资出海这些年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一问题。

姚元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第一,中国企业往往对德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预期过高。比如,一家德国乡村企业,虽然其生产技术精湛,但未必就有丰富的国际贸易经验;第二,在并购谈判中,有些中国企业可能会认为出资方天然掌握话语权,而德国企业通常会尽量把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谈判中态度坚决,中企对此往往认识不足;还有就是一些中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过于关注价格,导致投后融合遇到问题。

徐维东则称,一宗成功的并购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在前期,需要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和明确的并购意图;在中期则需要做足尽职调查,不仅在财务和法务上,业务上的尽调也十分重要;在后期则是进行有效的整合。

姚元凯建议,作为跨国并购中的中国买方,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时拥有积小胜为大胜的务实心态,一切应从前期准备和背景调查开始。他举例说,某家中国企业曾对十多家德国企业做过尽职调查,数年耗费数十万欧元,结果发现这些德国企业面临的问题他们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在这其中,他们系统地看到了,这些曾经优秀的德国企业,有的已历百年,如何一步步走失去活力。这种情况下,规避风险不交易就是最佳方案。通过更加理性化、专业化的合作,中资出海必能渐行渐强。(实习记者席悦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盛媛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