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酒业 证券 产经 房产 银行 保险 科技 消费 证券

DRAM内存价格“滑坡” ,三星、美光等企业持续承压

依靠着内存价格的走高,三星连续两年超过英特尔成为半导体行业的老大,但近期NAND闪存和DRAM内存价格的波动让三星的位置开始变得不那么稳定

星期三 2019.07.03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
Loading...

DRAM内存价格“滑坡” ,三星、美光等企业持续承压

第一财经       2019-07-03 09 : 35
A+ A-

依靠着内存价格的走高,三星连续两年超过英特尔成为半导体行业的老大,但近期NAND闪存和DRAM内存价格的波动让三星的位置开始变得不那么稳定。

根据TrendForce存储器储存研究(DRAMeXchange)调查指出,2019年智能型手机及服务器的需求量将低于原先预期,加上CPU缺货问题仍对笔记型计算机出货略有影响,导致eMMC/UFS、SSD等产品出货量恐不如预期,跌势难止。

集邦咨询(TrendForce)资深协理吴雅婷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DRAM目前价格快速下跌的态势并未改变,第二季度价格跌幅近三成,第三季度会继续下跌约两成。由于目前产品库存仍高,因此降价求售是韩系厂商必须采取的策略,也因而影响韩系厂商营收表现。

“而NAND Flash价格第二季下跌10到20%,第三季目前预计幅度为10%上下。”集邦咨询(TrendForce)研究协理陈玠玮对记者说。

目前,三星、SK海力士、美光在DRAM产业的市占率达到90%以上,其中,韩国企业三星、SK海力士在DRAM产业的市占率达到70%以上,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晴雨表”。

而记者注意到,在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近期发布的6月出口数据出口中,韩国总出口额同比减少13.5%,至441.8亿美元,连续第7个月下滑,并创下3年零5个月来最大降幅,半导体出口下降了25.5%。从出口地区和国家来看,面向中国、东盟的出口有所减少,对华出口减少24.1%,创2009年5月以来的最大值。

过去两年,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崛起,中国市场对于全球DRAM和NAND的消化量已经高达20%与25%,为存储器最大需求国。2017年,中国进口存储芯片889.21亿美元,同比2016年的637.14亿美元增长39.56%。

据悉,存储在手机中的成本已经达到25%-35%,2017年,由于存储芯片涨价过快,曾经引发了包括手机、固态硬盘、内存条等产品的陆续涨价,其中,疯狂的内存条则是一年内涨幅300%,炒内存条被称为“比炒房还要赚钱的生意”。”

但从今年年初开始,由于供过于求,内存价格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苗头。

韩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的一份相关报告显示:2019年2月,8GB系统内存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全球市场单价为5.9美元,相较于2017年同期下降36.8%,而128GB闪存NAND Flash的全球市场单价为5美元,相较去年同期下降25.2%。显然,目前这一情况仍然在恶化。

而对于另一大存储巨头美光科技来说,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6月25日,美光发布了2019财年第三财季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其营收、净利润、营业利润均同比大跌,尤其是净利润跌幅高达78%,主要受市场需求和价格下滑的影响。同时,在贸易争端产生的不利影响下,美光本财季减记了华为相关的价值4000万美元库存。

具体来看,在2019财年Q3季度,美光DRAM营收大约占总收入的64%,营收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45%。NAND营收大约占总营收的31%,营收环比下降18%,同比下降25%。为了进一步改善市场供需,美光决定将NAND Flash晶圆产出减少比例从原来的5%提高到了10%,还将削减2020年资本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价格波动之际,这是否是国产厂商投产的机会?在分析人士看来,仍需要谨慎对待内存投资。

该人士表示,存储领域的突破是非常艰难的,现在远远谈不上“崛起”。除了工艺更加成熟外,目前的形势下,国际技术来源、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国际人才招募等面临的制约和挑战将更加多。“而几年前启动的存储器项目,现在有几个真正量产了?有几个符合了之前自己说的时间表?。”

半导体调研机构IC Insights总裁兼执行长Bill McClean曾在一场采访中表示,三星、海力士和美光在专利侵权方面倾向于相互之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理论上,由于它们都拥有如此庞大的专利库,所以彼此之间的专利争夺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McClean说:“但是,如果一家新公司进入市场,他们将不会给予这样的优待。”对于三星和海力士来说尤其如此。

可以看到,三星曾多次发起“反周期定律”价格战,使得DRAM领域多数厂商走向破产,并逐渐形成DRAM领域只有几家垄断市场的现状,而三星却可以透过其他事业部门注入资金,走过低迷期。

责编:宁佳彦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