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酒业 证券 产经 房产 银行 保险 科技 消费 证券

一财朋友圈·林子俊 | 港股20年对A股科创板的启示

2018年4月30日,香港联交所正式启用新上市规则,放宽对同股不同权以及生物科技企业的上市限制。自此,香港引来了小米、美团和一众知名生物科技企业

星期五 2019.06.14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
Loading...

一财朋友圈·林子俊 | 港股20年对A股科创板的启示

第一财经       2019-06-14 09 : 49
A+ A-

2018年4月30日,香港联交所正式启用新上市规则,放宽对同股不同权以及生物科技企业的上市限制。自此,香港引来了小米、美团和一众知名生物科技企业。

一年后的2019年3月1日,上交所公布了科创板股票交易特别规定,3月7日再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开通客户科创板股票交易权限的答记者问》,明确投资者适应性的安排和具体认证标准,国内兴起了一波开通科创板权限热潮。

乍眼一看,内地科创板的设立和香港交易所改革无论是规则还是对投资者的要求都有所不同,但核心需求是一致的,就是在尽可能减少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为高新技术和具有未来潜力的企业增加一条融资管道,和投资者分享利益。纵观港股20年的历史,无论是制度演变还是市场的跌宕起伏,对内地市场未来的发展有一定参考意义。

香港创业板的推出是一次不太成功的复制

2018年香港交易所上市制度的改革被誉为“近二十年”最大的变化。往前追溯,上一次如此大规模的调整要数1999年11月25日联交所推出的香港创业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简称GEM)。当时联交所的设想是复制美国纳斯达克,目标是给有增长潜力的新企业提供融资管道,新兴科技企业是香港创业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联交所主板市场来说,创业板具有更高的风险,主要供专业投资人士参与。香港创业板创立于互联网高潮时期,此后逐步走向交易低迷的状态,其后由于太多劣质公司上市,导致联交所提高了上市的门槛。截至5月初,对标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再创新高,尽管大部分企业均没能实现盈利,却也孵化了苹果、脸书和亚马逊等巨头并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新企业上市市场,而反观香港的创业板,已经被边缘化。

在2017年香港联交所就上市规则改革对行业进行调查咨询时,第一稿的规划是和目前上海的设计类似,单独创一个“创新主板”和“创新初板”出来,后来才改为直接在主板挂牌,但名字会多一个W或B来区分,投资者不需要额外申请资格即可直接购买。

目前来看,小米和美团作为中国具有规模的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公司选择在香港上市(虽然股价表现差强人意),近半年来上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表现均高于招股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决策有一定前瞻性。相反,内地科创板采取单独设板,提高投资者门槛的模式,有点类似创业板的味道。究竟谁能跑赢和获得更多优质公司青睐,相信在未来2至3年就可以见分晓。

科技企业依然难跑出

1997年香港回归,港股的组成结构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1998年恒生指数十大市值企业包括汇丰银行、中移动、新鸿基地产、和记黄埔(已退市)、恒生银行和中电控股等,主要分布在地产、公用和电信类股份。

到了2008年,中石油成为了市值最大的股份,地产股和公用股绝迹,取代的是内资三大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与此同时,中国人寿和中国神华也进入榜单。

到了2018年,腾讯控股以大规模领先的市值成为恒指成分股“一哥”,中国平安超越了中国人寿进入榜单,汇丰控股以唯一一家外资行进入到了头十大。

内地股市观察,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头十大市值企业除了茅台和中石油、中石化外清一色为金融企业。即使把条件放宽到前20甚至前50大,国企背景的比例高达80%以上,属于高新科技的企业几乎没有。

总结香港和内地交易所中市值最大的股份类型,不难得出中国内地企业(尤其是国企)占比越来越大,金融和石油等垄断性行业的权重较高的特点。港股有腾讯、A股有茅台,相对而言更像是个例,而并非趋势。以香港经验作为参考,除去腾讯之外,尽管有美团、小米、美图和阅文等后发新秀,然而其业务模式和盈利仍需要时间观察,不少公司还处于“拼命生存”的阶段,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差强人意,中型互联网公司想要成为权重股,依然有很远的距离。

展望A股科创板,由于科技行业的龙头效应已经形成,即使入场门槛降低,在未来两三年内,想要复制腾讯的成功,从小孵化出新的科技巨头难度非常大。吸引阿里巴巴、百度等巨头以第二上市的方式回归,仍是上海和港交所的重点突破方向。

未来A股潮流:机构参与比例增大

要对A股未来20年进行展望,机构化的趋势是其中一个潮流。

港股并非一直是机构主导的市场,在2000年以前,本地个人参与者所占比例超过40%,99年的时候接近50%,随后逐年下降至目前的少于20%;海外机构投资者常年维持在30%~40%水平;本地机构投资者则在20%~25%水平徘徊。参与者本身买卖从06年开始一直趋势上升至目前超过20%,其主要是上市公司之间、券商自营交易等的交易。

整体而言, 港股在这20多年散户参与少了一半,机构参与量明显增加。发生这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散户投资亏损率太高,而专业机构的服务成熟化、费用降低增大了产品吸引力。从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需求转型角度来看,香港已经是亚洲最大的基金管理市场。

港股通、科创板对投资者都有硬性的要求,其中50万的门槛将超过90%的散户拒之门外,想要合法地参加必须通过如科创板基金认购。可见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在对外开放的把控上,更希望是机构和专业投资者参与,在可预期的未来,这一趋势会延续。

诚然无论上证还是深证的交易量和参与客户数均超越香港,香港的经验也并不一定会在内地重演。然而作为全球最开放和成功的金融市场之一,港股依然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在过去20年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内地企业和投资者对港股的影响越来越大,展望未来20年,港股在内地股票市场开放的互联互通战略中,依然可以扮演着规划落地和试验合作的最佳角色。

(注:笔者是香港证监会持牌人士,本人没有持有上述股份)

(本文为一财朋友圈特约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编:吴昊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力。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