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酒业 证券 产经 房产 银行 保险 科技 消费 证券

上市公司并购不能只想“割韭菜”

近日,一则资本联合上市公司试图对股民“割韭菜”反被坑的并购故事广泛流传,大众在惊叹资本对并购对象尽调如此不严谨的同时,也为资本一开始就志在“割韭菜”的初衷感到后怕

星期三 2019.06.05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
Loading...

上市公司并购不能只想“割韭菜”

第一财经       2019-06-05 16 : 54
A+ A-

近日,一则资本联合上市公司试图对股民“割韭菜”反被坑的并购故事广泛流传,大众在惊叹资本对并购对象尽调如此不严谨的同时,也为资本一开始就志在“割韭菜”的初衷感到后怕。

故事的发酵缘起光大证券上周末的一则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光大资本于近日收到上海金融法院应诉通知书,招商银行作为原告,就《差额补足函》相关纠纷,对光大资本提起诉讼,要求光大资本履行相关差额补足义务,诉讼金额约为人民币34.89亿元。此公告直接导致本周的前两个交易日,光大证券股价大幅下跌。

完整的故事也并不复杂,2016年,上市公司暴风集团(原名"暴风科技")和光大资本设立上海浸鑫基金,目的是收购国际体育媒体服务公司MP & Silva 65%股权,基金总规模52.03亿元。当然,两家发起人并不是基金的主要出资人,基金共有大大小小14家出资方,包括招商银行理财资金28亿元的出资及各类私募、信托。

MP & Silva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国际顶级体育赛事转播权,包括意甲、法甲、英超、法网等。很遗憾的是,这些转播权绝大部分在2018~2019年集中到期,因为接手的中国公司没能力也没钱继续获得转播权,更拖欠版权费,MP & Silva公司在2018年10月被英国高等法院下令破产清算。

也就是说,在耗巨资收购MP & Silva公司仅2年多后,对方就破产了,其间没有贡献一分钱利润。在这笔交易中,14家中国资本方共计损失50亿元人民币,而MP & Silva公司原来的股东方——三个意大利人却拿着这笔钱全世界逍遥。结果很明显,中国资本方被三个意大利自然人“坑”了。因为招商银行是此次收购优先级合伙人的利益相关方,所以就有了起诉光大资本索赔本息34.89亿元的一幕。

投资者了解到这,如果只替投资方“看走眼”感到惋惜,就一叶障目了。

早在收购MP & Silva公司之初的2016年3月,暴风集团及其实际控制人冯鑫与光大资本曾签下回购协议,约定浸鑫基金收购MP & Silva后,A股上市的暴风集团应在18个月内尽快完成最终收购——由暴风集团收购浸鑫基金52.03亿元全部份额,间接获得MP & Silva公司控制权,按这个方案,上市公司和股民埋单,所有参与浸鑫基金的投资方获利退出。

资本方设想的理想收购时间点是2017年11月,如果暴风集团此时顺利并购MP & Silva公司,一年后并购标的破产倒闭,那么出现的“巨坑”就得A股投资者集体埋单。

事实上,在A股市场,类似光大资本和暴风集团这样“割韭菜”的情况并不少见。以往上市公司往往热衷于并购,且给予被并购标的相当高的溢价。而在被并购标的中,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利益相关人,不少已配合各路资本提前埋伏,即便被并购标的后期业绩表现不如预期,前者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而留下的“坑”往往通过上市公司市值蒸发来填平,也就是让全体中小投资者埋单。

因此,针对资本方联合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试图“割韭菜”的现象,监管层不应坐视不管。一旦坐实,除了严惩相关责任人之外,还需畅通广大中小投资者索赔渠道和机制。去年底,上市公司集体开启商誉减持浪潮,绝大部分就是因为并购标的业绩不达预期,而这其中多少涉嫌利益输送,值得严查。监管的目的在于,让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不敢再有“割韭菜”思维。

此次暴风集团联合光大资本试图“割韭菜”事件,也是一次投资者风险教育样板。此前,上市公司一讲故事、包装“高大上”的并购标的,往往就能在二级市场迎来追捧,股价水涨船高。未来,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不能完全将“踩雷”归咎于对方,加强自身辨识能力与价值投资意识也十分重要。

(作者系第一财经评论员)

责编:任绍敏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力。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