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酒业 证券 产经 房产 银行 保险 科技 消费 证券

非洲也用上了风云卫星防灾救灾,“一带一路”建“气象桥梁”

今年3月,热带气旋“伊代”袭击非洲。中国气象局第一时间利用风云卫星进行监测,通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提供服务产品,帮助当地防灾减灾。这成为中国气象科技服务全球的最新案例

星期四 2019.04.25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
Loading...

非洲也用上了风云卫星防灾救灾,“一带一路”建“气象桥梁”

第一财经       2019-04-25 17 : 16
A+ A-

今年3月,热带气旋“伊代”袭击非洲。中国气象局第一时间利用风云卫星进行监测,通过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网站提供服务产品,帮助当地防灾减灾。这成为中国气象科技服务全球的最新案例。

第一财经记者今天(25日)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近年来,中国气象局通过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东盟、中亚、非洲等合作,构建了国际合作体系。

2017年5月,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下称《意向书》)签署并被纳入高峰论坛成果。

中国气象局介绍,两年来,中国气象局与WMO持续加强高层交流,磋商推进《意向书》实施。双方于2018年6月举办“一带一路”气象合作会议,签署“一带一路”气象合作信托基金协议,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各类国际气象合作活动。

《意向书》在国际范围内获得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可,WMO主席和秘书长充分肯定合作成果。今年2月,双方共同在北京举办首届世界气象中心研讨会,在健全各中心间合作机制和构建全球无缝隙的地球系统预报方面达成一致。

中国气象局介绍,目前,中国与中亚、上海合作组织气象部门在大气科学、气候变化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气象保障等方面已取得阶段合作成果。

2015年10月,《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签署并发布。在此框架下,我国推动建立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连续举办四届中亚气象科技国际研讨会,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自动气象站,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交通气象站,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建森林生态气象监测站和冰川全要素天气自动气象站等。

2018年9月,中国气象局举行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上海合作组织用户需求对接会议,对风云气象卫星服务需求和区域气象合作进行研讨;同年10月,气象被上海合作组织成员政府首脑理事会第17次会议列为科研机构务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

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气象局推进与东盟国家气象部门的合作,已召开两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并通过《中国-东盟国家气象合作南宁倡议》。通过合作论坛机制,逐步构建了重点服务南海、覆盖印太地区的区域气象合作体系。

目前,已成立了东盟大气探测合作研究中心,为老挝、缅甸等国建设的气象视频演播系统已成为相关国家民众获取气象信息的重要渠道,帮助缅甸开展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建设。

我国自2013年开始对科摩罗等非洲七国实施气象设施项目援建。援建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项目包括了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系统、探空站、风云气象卫星接收站、气象通信网络、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预警收音机等。

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的国际应用是气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体现。2018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在多个重要国际会议中承诺,愿利用风云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介绍,风云卫星目前正为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600多家用户提供资料和产品。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可以为全球国际用户在受台风等极端气象灾害影响时获取到加密卫星观测和定制化的产品,支撑其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同时,国内气象部门也在发挥优势和作用。粤港澳气象部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计划将大湾区气象事业打造成“一带一路”气象合作的示范窗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成立中亚气象灾害防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上合组织气象灾害防御综合技术系列培训等。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以“中欧班列”为重点,制作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气象预报;陕西气象部门启动“一带一路”天气预报的研制工作和气象服务;海南气象部门依托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提升预报能力,服务铺向整个南海区域,并延伸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

中国气象局介绍,截至目前,中国风云卫星正在为47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遥感数据和定量产品,一种更趋定制化的卫星遥感服务模式正逐步形成。

风云气象卫星目前已具备云、水汽、植被、气溶胶、雪等数十种定量产品服务能力。今年以来,风云气象卫星对包括东亚、东南亚林火,中东暴雨,澳大利亚高温热浪,北美罕见寒潮,西南印度洋热带气旋、南美洲飓风在内的全球多种气象灾害开展持续监测。

2018年4月,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FY_ESM)发布。这意味着,一旦遭受台风、暴雨、强对流、森林草原火灾、沙尘暴等灾害,这些国家可第一时间获得风云卫星高频次云图及相关定量产品,为其防灾减灾救灾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这种创新方式,我们着力推进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由过去的均一化向深度定制转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说。

根据2018年1月中国气象局编制出台的《气象“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7~2025年)》,陆上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为重点经贸产业园区提供气象服务,与沿线国家就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共同提供气象保障;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气象保障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大力提升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气象防灾减灾与公共服务的能力,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规划》提出,到2025年,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基本完善,卫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沿线重点区域观测站网基本建成。

中国气象局表示,未来,根据已完成的22个“一带一路”国家深度需求调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将进一步研发针对性强的卫星遥感监测产品,提高多源卫星数据获取和融合处理能力,综合应用气象、海洋、陆地和高分卫星数据,完成全球气象灾害快速响应卫星遥感服务平台建设,为“一带一路”国家用户提供综合遥感应用服务。

责编:汪时锋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