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 酒业 证券 产经 房产 银行 保险 科技 消费 证券

外资控股券商来了,本土券商投行业务或遇劲敌

继瑞银证券之后,又有外资控股券商来了。3月29日晚间,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受此消息面刺激,4月1日券商板块出现异动,拉升明显

星期三 2019.04.03
长按二维码 阅读全文
×
Loading...

外资控股券商来了,本土券商投行业务或遇劲敌

第一财经       2019-04-03 09 : 33
A+ A-

继瑞银证券之后,又有外资控股券商来了。3月29日晚间,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受此消息面刺激,4月1日券商板块出现异动,拉升明显。

与此同时,花旗环球金融亚洲董事总经理蒋国荣今年2月在媒体会上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花旗亚洲下一步将考虑在华设立证券业务的控股公司,进一步完善业务范围和架构。

一方面,外资机构布局在华业务的脚步正在加快;另一方面,从去年年报数据来看,国内本土券商面临多项业务收入下滑的压力,且从行业整体来看,龙头和中小券商分化明显。

市场高度关注“狼来了”的影响,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券商进入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零售业务的稳固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但长远来看,投行业务或许要思变。

合资券商VS本土券商:抢滩登陆与出海折戟

对于在华业务的开展,野村控股表示,新的合资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在成立初期将以财富管理为主营业务,此外将逐渐建立金融产品销售渠道,以及拓展机构及其他业务,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证券公司。

摩根大通方面则表示,控股证券公司的建立将有助于摩根大通进一步加强其中国在岸业务能力,更好地为中国以及全球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据记者不完全梳理,目前已有逾10家外资参控股证券公司,其余还包括中金公司、中银国际证券、高盛高华、瑞信方正、中德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华菁证券、申港证券、东亚前海、汇丰前海等。

随着国内金融领域新一轮对外开放进入实施阶段,外资控股券商获批节奏也在加快。去年4月底,证监会发布实施《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其中明确了三项重要内容:新设合资券商全面开闸、外资在我国证券行业实现“由参转控”、合资券商业务范围将逐步放开。此后,去年11月底,证监会核准瑞士银行有限公司(UBS AG)增持瑞银证券股比至51%,瑞银证券成为《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后获核准的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

而国内本土券商近期发展情况又是如何呢?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券商股权融资总金额为3389.04亿元,同比下降33.93%,增发融资仍在股权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例高达66%。IPO方面,募资额为254.69亿元,同比下降36%。龙头券商优势依旧明显,中信证券以6单领跑一季度IPO保荐,招商证券、中信建投并列第二。

除上述投行业务外,从3月陆续发布的2018年券商年报数据来看,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中信建投几大国内龙头券商去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营收、净利双双下滑。以国泰君安为例,受到市场波动影响,2018年公司自营净收入57.5亿元,同比下降16.5%;受交投低迷和净佣金率下滑影响,2018年经纪业务净收入43.80亿元,同比下降21.9%;受投行业务审核趋严、节奏放缓等影响,2018年投行收入20.1亿元,同比下降25.8%。

与此同时,部分国内券商出海折戟。广发证券3月底公告称,子公司广发控股Pandion基金2018年亏损1.39亿美元,减少公司2018年合并净利润为9.19亿元。此前,光大证券3月中下旬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投资项目出现风险,拟计提预计负债及资产减值准备合计15.2亿元,预计公司2018年净利润同比减少96.6%。

不变:零售业务受影响较小

外资券商进入国内市场,对本土券商是否将带来影响?程度如何?业内认为,整体上影响不大。

首先,从行业角度来看,“现在国内资本市场渗透率方面,还是本土券商较大,龙头券商的客户也从中大型进一步提升到超大型的企业。”东海证券投行部副总经理胥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其次,从业务角度来看,零售业务在国内的发展需要根基与渠道,外资券商短期内或难抢占市场。“零售业务几乎不受影响,机构业务前期它们(外资券商)已经开展了。”东吴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胡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券商零售业务比较稳固,竞争较为充分,外资机构较少涉及此类业务,且发展空间不大。

从资管业务来看,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券商的资管业务或许将受到外资投行“全球配置”的产品体系冲击。胡翔则认为,部分合资券商或基金主体此前已有开展上述业务,实质的影响较小。

此外,从历史经验来看,业内认为,过去几年,东亚前海、汇丰前海等合资券商纷纷成立,并未对行业格局造成明显冲击。

中信证券曾表示,外资投行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市场环境不能承载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变:投行业务或成竞争主战争

双方交锋的核心可能在于机构业务,例如投行业务。

一些可见的变化是,当科创板的设立让国内券商为之兴奋时,外资投行在业务范围方面也发生了较大调整。

在2018年境内企业赴港、赴美上市热潮中,中介机构业务增长明显。以花旗为例,去年共完成12单香港IPO发行承销,累计发行规模超100亿美元,包括平安好医生、赣锋锂业、海底捞等;完成11单美国ADR(美国存托凭证)的IPO发行承销,涉及蔚来汽车、趣头条、360金融等。

“投行和FICC(固定收益证券、货币及商品期货)业务,可能是外资券商最有竞争力的领域,但也更受国内监管政策的影响。这可能是国内头部券商与其正面比拼的主要战场。”某中型券商非银分析师表示。

市场有观点认为,外资券商投行在定价能力方面具有优势。国内投行方面,据第一财经此前报道,科创板设立之际,定价、估值难成为多数机构投资者头疼之事。有私募创始合伙人建议,可在定价上形成两股力量,一类是国内的机构,另一类是国际上的大型机构,双方一起博弈,最终使得定价相对客观。

在一些国内投行人士看来,投行业务目前的竞争重点在于券商资本金和品牌实力的博弈。“定价能力能够吸引一批投资者认可主承销商对公司的估值定价,但还要配合市场情况。”胥珩认为,如果以上述指标来看,国内大型龙头券商的优势地位仍旧稳固。

不过,更长远的影响在于,外资机构的进入也正在促进国内券商部分业务的提升与改进。

“可能会推动机构业务、创新业务的竞争,整个国内机构业务的体系和经验可能会学习外方。”胡翔认为。

责编:石尚惠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责任编辑:CF001
点击阅读全文(剩余0%)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