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背后的真实战役历史 金城战役的背后故事是什么

2020-10-27 11:05:58
A+ A-

《金刚川》背后的真实战役历史

电影《金刚川》所讲述的,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金城战役期间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金刚川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条河上的一座桥所展开的。志愿军工兵第十团三连在连长张振智的带领下,在金刚川上架桥作为金城战役志愿军后勤补给通道。桥梁遭到美军的狂轰滥炸,美军飞机投弹3500枚,桥梁数次被炸毁。志愿者战士们连续七次修复了37米长的桥。活生生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障了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保证了前线的物资供应。

既然《金刚川》是真实事件改编,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金刚川》背后的真实历史背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

金城战役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也是火力支援最为充足的战役。整个金城战役,志愿军共集中了超过1100门火炮,消耗弹药约3.6万吨,其中消耗炮弹1.9万吨,消耗的弹药数量超过了志愿军前五次战役的总和。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将南朝鲜军4个师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协议的签署。

战役起因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的各方已达成全部协议,停战协议签署在即。而南朝鲜当局为阻挠朝鲜停战的实现,假以“就地释放”为名,强制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余人,严重破坏了作战双方达成的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协议。为促进朝鲜停战稳定实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决定发动夏季反击战役予南朝鲜军以严厉打击。

战役进程

7月13日21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南朝鲜军队实施了沉重打击,第20兵团及第24军在1100余门火炮的支援下突然发起进攻,经21小时的激烈战斗,占领了金城川以北地区,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完成了战役的第一步任务。为贯彻“稳扎稳打”的指导方针,志愿军第20兵团和第24军在巩固既得阵地的同时,各以一部兵力扩大战果。16日,“联合国军”开始疯狂反扑,志愿军根据作战情况转移至金城川以北地区防御。18日后,“联合国军”反扑重点转向志愿军中集团军正面的602.2高地巨里室北山一线阵地,志愿军第200师顽强抵抗,除巨里室北山阵地失守外,固守了已占阵地。27日,金城战役结束,作战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向南扩展了178平方千米,将战线拉直,毙伤俘“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7.8万余人,有力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经典战例

战役期间,志愿军第203师的一个穿插分队,沿522.1高地以东公路向南穿插枫洞、下枫洞。14日2时,穿插支队的先头侦察班在副排长杨育才率领下,化妆成南朝鲜军,巧妙的通过南朝鲜军数道哨卡,进至二青洞地区南朝鲜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附近,袭击了“白虎团”团部,歼灭了白虎团团部,缴获白虎团团旗,打乱了该团的指挥体系,使部署于周围的南朝鲜军失去指挥,为志愿军第203师顺利完成战役第一步任务创造了条件。这就是后来在国内广为流传的“奇袭白虎团”。

硝烟已逝70载。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虽已远去,但我们今天依然还在享受着战争胜利的遗产。希望这次电影《金刚川》的上映,能够让人们正视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回想起志愿军烈士的牺牲和付出,正是他们的浴血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志愿军烈士的光辉事迹必将永久载入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辉史册。

金城战役的背后故事是什么

在影片《金刚川》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在片尾,剧情快要结束的时候,那座震撼人心的被无数人用自己的身体架起来的桥,这座人桥让无数人为之动容,那在真实的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一座人桥呢?

《金刚川》这部电影是改编自历史上发生的金城战役,金刚川的主角叫原型是英雄张振智,在这场的战斗中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桥,修桥和保护桥。这做这些,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让大部队如期的到达目的地,这座花了七天七夜,建筑的桥,也是是保证作战部队胜利的生命之桥。而当战斗打响后,金川河上的输送物资的关键都集中在这座桥上。

张老最后回忆,从战役打响到停战协议上签字为止,桥虽然在200米周边,敌人共投下多枚,炮弹多发,附近的树被打光了,石头变成了土,但是大桥却巍然屹立在那里,先辈们守桥,建设新桥,维护残桥,最后人力成桥,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视角来看,是一个极小极小的细节。

但是胜利,就是来自于每一位志愿军的付出,每一次的坚守,每一分的不退却,就是这一点一滴,最后汇聚成了胜利得海洋,这就是“人桥”的意义,也是美军不可思议的神迹,此战让号称世界最强的美军,再度震撼,也对联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金刚川》通篇只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过河。分四个part,从不同视角讲述,但并不会给人拼凑的感觉,剪辑过渡都很清晰自然。桥上,空中,河面,山野,几个场景间转换,结构很巧妙。

并没有以正面战场为主线,而是以金刚川交通生命线的工程桥梁为主线,以个体命运的侧面来书写残酷的战争,从而开启了观众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正是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抵制美国、援助朝鲜,对中国的现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美国放弃了原本要帮助南韩攻占北朝鲜的计划,为了摆脱朝鲜战争的泥淖,美国答应了中国早先提起的停战要求。

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战打响后,敌人持续对这里进行毁灭性轰炸。张振智带领三连奉命在岩里渡口架一座载重桥,保证它畅通无阻。为了破坏桥梁,美军飞机不仅昼夜不停地轰炸金刚川上建设好和建设中的桥梁,甚至为了增加志愿军获得建设材料的难度,连金刚川沿岸的树林都遭到了大规模轰炸。

面对敌人日夜不停的炮火打击,张振智等工程连官兵们将木排披上伪装,通过水路运到桥点。经过7天7夜的奋战,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重桥。然而次日下午4时左右,四架"黑寡妇"呼啸而来,火力直指这座“生命之桥”。“黑寡妇”离去后,七孔桥被炸掉了五孔。同时,敌人开始正向我军前沿883.7高地反扑。工程连战士在张振智的指挥下,立即开始了第二次架桥。尽管周围爆炸不断,全连官兵们不计生死,拼命架桥,最终按时完成了任务。

资料上记载,美军前后投下了炸弹1000余枚,炮弹2500余枚,而志愿军则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座长37米长的桥。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