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就到家》咖啡大多是云南产的?怎能再错过这杯云南咖啡

2020-10-10 13:47:37
A+ A-

《一点就到家》咖啡大多是云南产的?

其实看完《一点就到家》最震惊的一点,是云南原来真的有咖啡?而且品质非常好!

以为这是导演编的,为的是把老人坚持传统的茶和儿子想做咖啡形成矛盾冲突!

原来,不是这样的~

咖啡是云南产的,大概是个冷知识!

咖啡好,却隐于大山,无人知晓,连国人自己都不知道!

国外咖啡商,卖的其实就是云南咖啡,比如星巴克、雀巢等!国内很多进口咖啡,豆子都来云南!

内行会熟知,国外咖啡商去云南,低价收购咖农的豆子,压低近10倍的价格,

转手包装成肯尼亚或者哥伦比亚的咖啡,再高价出售给国内的消费者…

云南那边种咖啡豆很久了,咖啡品质真的贼好……却不出名!

(也可能,因为完全被大品牌把持,太难打出本地品牌了~)

云南的咖啡,之前外交部推介会上,外长王毅还一直亲自在推,叫“后谷”~

彭昱畅演的那个角色在电影里,面对大公司的收购选择了拒绝,他说:“我不是我想要的成功,我不觉得我的家乡没有希望。”

电影中三人组,拒绝收购的选择,其实就是现实中很多民族品牌的选择!

要拿回产品产业的高附加值部分,就只能走民族自强,文化自豪,国货自信的路!

怎能再错过这杯云南咖啡

影片讲述了魏晋北(刘昊然饰)、彭秀兵(彭昱畅饰)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从大城市回到云南千年古寨,机缘巧合下遇到了同样辞去大城市工作回到老家“种咖啡”的李绍群(尹昉饰),各怀梦想的他们,从此开启了一段纯真又荒诞的咖啡创业旅程。

诶等等......云南?辞去工作?种咖啡?创业?李绍...群?

这不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补妆咖啡生豆的供应者:那个放弃安稳的海军退役生活,回到云南老家芒市,投身咖啡事业,咖啡豆还被朋友买去参加墨尔本冷萃咖啡比赛,最终获得最佳生豆奖的“小权同学”(李绍权)吗???

那个肤色晒得比咖啡色还黑的男人

怀着无比复杂的心绪走出电影院,打开微博就陆续收到了大家疯狂cue我们出来卖货的评论,小日知道,云南咖啡的那些美好,终于是藏不住啦~

流下了欣慰的眼泪...

没错。听过日谈公园「vol.202我们翻山越岭,找一杯咖啡给你」和「vol.207云南咖农的非洲之舞」两期节目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日谈公园早在一年前,就和捌比特咖啡、云南知名“咖农”小权同学三方牵手成功,联合推出了”补妆咖啡“,而其中的”小权同学“4.0版和大挂耳的“平衡型”,正是”咖农”小权同学深耕云南五年,从种子到杯子反复探索出来的精品咖啡豆——足以一杯就让你品尝到“远山树林味道”的云南咖啡。

补妆咖啡挂耳式咖啡粉“小权同学4.0”

补妆咖啡大挂耳“平衡型”

甚至当初为了带给大家最地道的咖啡风味,日谈咖啡小分队还曾亲赴云南德宏,水深火热,挥洒汗水,实地参观了咖啡从种植到采摘、处理、烘焙的全套工业流程,认真考察并学习了咖啡这种神奇植物的前世今生。戳视频跟随日谈咖啡小分队,带你揭秘真实的云南咖啡吧!

但是,李绍权(小权同学)在云南种植咖啡的真实故事,其实并不像电影里那样一帆风顺。咖啡的成熟期一般至少为三年,培育过程也充满艰辛。而早在之前,云南咖啡更是因极低的品质被称为“魔鬼的尾韵”。

所以今天,我们真正想分享给大家的,是关于小权同学、关于云南咖啡的一段真实故事,分享这一杯咖啡背后的人和土地。

Part.1

从海军上尉到咖啡农

小权同学大名李绍权,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人。在成为一名肤色比美式咖啡还黑一个色号的咖农之前,他曾追随内心的“从军梦”,上军校,当海军,衔至海军上尉。

云南咖农小权同学在埃塞俄比亚(图右)

十年青春白驹过隙,转眼到了退役的年纪(28岁)。当战友们都选择服从安排,转业到地方上,领取一份稳定的薪水时,绍权心里却想,“从军梦”也圆了,稳定的生活也体验过了,“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再过下去就没意思了,人生应该进入下一阶段。

他想做点不一样的。

云南有普洱茶,云南也有咖啡,小权的家乡德宏更是有着“中国咖啡之乡”的美称。

退役后,本来绍权是去学普洱茶的品鉴,却机缘际会认识了精品咖啡,精品咖啡的评分体系,有着一系列严格而又科学的标准,这种严谨正好命中了他理科生的思维。自此,一入咖啡深似海。

他从咖啡品鉴入的坑,一举攻下SCAA金杯萃取大师,SCAE认证烘焙师以及CQI的Q-Grader。(*SCA:世界精品咖啡协会,*CQI:国际咖啡品质学会)

虽然有了这些牛轰轰的头衔,但是他刨根问底的理科生思维还是不满足,越是了解咖啡,越是想要了解更多。

一颗咖啡种子,从发芽到成为一杯咖啡,都经历的什么?是什么影响了咖啡的品质?为什么有的豆子去了精品咖啡馆,有的豆子去了星巴克,有的豆子去了雀巢?

绍权对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每一个环节都产生了兴趣,感觉自己一步步越陷越深。

就这样,脱下制服的退役海军绍权最后选择回到老家,“研究”咖啡,投身咖啡事业。便有了如今“在云南种咖啡”的小权同学。

Part.2

从“魔鬼的尾韵”到“最佳生豆奖”

云南德宏芒市——这里是号称插根筷子都能活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有贡米、有供给世界薯条界的土豆、更不要提值得云南人骄傲的普洱茶,以及经年累月练就的发酵工艺了。

从土地到处理(发酵)方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积淀和天赋,那为什么云南咖啡却在国际咖啡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甚至被称为“魔鬼的尾韵”呢?

因为种咖啡的农民赚不到钱呀。(为啥赚不到钱?这跟期货价格的波动有关,详情请看“捌比特咖啡”这篇介绍小权同学2.0的文章)

既然种植咖啡不赚钱,咖农也不喝咖啡、不懂咖啡,种的人越来越少,咖啡田越来越疏于管理,咖啡果成色越来越不好,越来越赚不到钱……(陷入恶性循环)咖啡逐渐在这片土上失去了阵脚。

家乡产的咖啡被称为“魔鬼的尾韵”,绍权特别不服气,他决定找出问题的原因。

想要制作出好喝的咖啡,首先,对咖啡果的要求是:全红果。绿果、黄果、红里透着黄的果……一概都不行!

这样的果子就是不合格的

在这个环节就发现问题了,当地农户早就习惯了花花绿绿整枝撸——毕竟,青果子也能卖钱啊。就算绍权愿意给出高于市场价一倍的收购价格,也少有农户愿意只采摘符合精品咖啡标准的全红果——因为在陡峭的坡地上,要从一片青红相间的咖啡果中只采收红果非常耗费人力。

那么,有没有可能对咖啡树进行改良,让它们长出成熟度完全一致的红果子呢?理工科出身的绍权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效仿中美洲咖啡产地,危地马拉的梳枝方式,对咖啡树的底部枝条进行剪枝,让更多的养分供给顶部枝条。

简单来说,就是砍掉将近一半的底部枝条——从而也会导致减产50%。绍权特意咨询了云南当地技术人员,寻求这个方法的可行性,得到的答复却让他肝儿颤——砍掉底部枝条,可能会招来病虫害。

减产50%+病虫害,几乎就等于绝产啊,这是自断双臂一样的后果。

通俗来讲梳枝的方式就是砍砍砍

那么,还干不干?绍权决定赌一把,剪!

老天眷顾,试验很成功。经过梳枝处理的咖啡树硕果累累,都是赤红赤红的。同时绍权也制定了采摘鲜果的标准:只采摘糖度达到20%的全红果。要知道,熟透的西瓜糖度也不过才10%到14%。

后来,第一年产出的咖啡生豆被捌比特咖啡全部买下,“小权同学”横空出世。

再后来“小权同学”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关注。本来执拗的理工男绍权,是不参加任何生豆比赛的,他只相信用户说的而不是评委说的。没想到被在墨尔本开咖啡馆的朋友买去,用“小权同学”参加墨尔本的一个冷萃咖啡比赛,获得了最佳生豆奖。而另外一支最佳生豆获奖豆是大名鼎鼎、高于他十几倍价格的“瑰夏”。

今年,是绍权种咖啡的第六年

“小权同学”已经迭代到4.0版本。

Part.3

给原产地非洲的咖啡注入东方的力量

“一事能狂便少年”的小权同学在振兴云南咖啡的道路上尝到了甜头,便有了个更疯狂的计划。

在云南种了四年咖啡后,他长途奔袭8000多公里,一路向西,跑到了有着1500年咖啡种植历史的埃塞俄比亚。

你可能以为他是去取经的。毕竟,咖啡就是这个国家的骄傲,以至于埃塞俄比亚航空在飞机上供应的纸杯咖啡都能喝出精品的口感。

但小权同学不是来“虚心学习”的,他是为了心中一个狂想:他要说服埃俄咖农,按他的想法处理一批当地的咖啡豆,给这些生长在2300米海拔的咖啡鲜果,注入神秘的东方力量。

埃塞俄比亚咖农的骄傲

在云南种咖啡时,小权同学就专门到当地茶厂学习过发酵工艺。他将云南人的发酵智慧运用到处理咖啡的风味引导中,从而拓展了咖啡风味的维度。

与之类似,小权大老远跑到埃俄,想的是用中国传统的“乌龙茶包揉”技法,给当地甜度超过20%的咖啡红果以温柔的东方一击。

“包揉法”,简单来说就是不断地揉捻,打散,揉捻,打散,让更多的果肉细胞破损,挤出的果胶、糖类物质相互作用转化。得到的结果就是果肉果汁暴露在环境微生物中,从而更充分地发展风味。更绝的是,咖啡果肉不同程度的破裂情况,会造成最后更高的丰富度。

热情开朗的埃俄咖农接受了这种异域风情的处理方法,但他们应用的方式却非常本土化——清理出一片硬质空地,用自己的一双非洲大脚,上去踩踏与锤砸。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