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老女排队员是谁演的 陈可辛:每个人都像是天生的演员

2020-09-29 11:33:19
A+ A-

《夺冠》老女排队员是谁演的

近日,根据中国女排勇夺世界冠军过程真实改编的电影《夺冠》在全国热映,在这部电影当中除了重庆妹儿袁心玥本色出演之外,其实还有一位重庆妹儿参演,她就是来自重庆工商大学女排队员、大四学生李阳一,扮演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一位队员。

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95后大学生李阳一,是如何被选中参演《夺冠》?她又是如何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演好女排队员的?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今(28)日上午,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专程前往了工商大学,对李阳一进行了独家专访。

上午10点,当记者来到重庆工商大学田家炳书院时,就看到刚下课的李阳一被一群师生围了起来。

最近《夺冠》热映,几位师生在电影中看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9号队员跟李阳一有点相似后非常惊讶,于是都来找她求证:“那个9号是你演的吗?看着有点像你哦。”

“是的,是我演的。”听到李阳一肯定的回答后,这些师生都有点兴奋,一位女同学甚至直接拉着李阳一合影,合影完成后这位女同学兴奋地表示:“先合个影,没准以后火了就可以跟朋友吹嘘一波了,毕竟我们学校出过肖战这样的明星,哈哈。”

在和这群师生互动结束之后,李阳一不好意思地向记者挥了挥手:“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我也没想到这部电影这么火,最近好几次被人询问了。”

和李阳一的话题是从她如何被选中参演《夺冠》开始的,她表示这完全是个偶然机会:“我并不认识什么演艺圈的人,所以不是推荐,而是海选参演的。去年《夺冠》剧组全国海选演员,一位副导演得知我们学校的女排不错,于是就到学校来选人,我记得当时我们全队10名队员参加了选角。选角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对着镜头说台词,没想到我就被选中了。”

听李阳一说起选角的过程,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明还悄悄向记者透露李阳一差点错过参演机会。王建明告诉记者:“李阳一是女排校队的主力队员,她们一直是重庆的冠军队伍,还曾在全国大学生女排联赛中取得过南方赛区第二。这次《夺冠》剧组通知李阳一通过海选,需要到北京进组的时候,她恰好在打大学生女排联赛,所以教练并不愿意放人。幸亏教练本身也是女排粉丝,在得知这部电影是拍老女排的故事后,最后开了绿灯,让她4月去了北京。”

李阳一是一位典型的95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刚好是日常打扮——穿着很时尚,打了耳钉、戴着指环,头发还染成了酷酷的白色,这和她电影中的形象大相径庭。

1998年出生的李阳一,如何能演好一个1957年出生的老女排冠军队员?这样的问题导演组也问过,李阳一告诉记者:“我平时打女排联赛的时候,会把头发染成黑色,结果去北京的时候有个导演看到我的日常打扮之后,有点担心我扮演不好80年代的人,不过后来化了妆、戴了假发,走进球场做了几个动作之后,就没人说我了。因为我从小学4年级就开始接受排球训练,一路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打到了大学,教练平时也跟我讲过‘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因此能够参演《夺冠》,扮演老女排队员,对我来说,机会非常珍贵,我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在化妆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趣事,李阳一摸着自己的头发告诉记者:“为了突出年代感,演戏的时候需要戴假发,结果我自己的头发都沾掉了不少,感觉发际线都向上移了不少,让我一度很紧张。”

由于没有演出经验,李阳一到了北京后,陈可辛导演首先让她和其他海选来的演员一起接受为期一周的表演训练,这次训练让李阳一印象深刻:“当时是陈导(陈可辛)的学生亲自带我们训练,刚到剧组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放不开,于是他就让我们释放天性、表演一种动物,而且要有剧情,我表演的是猫。这种无实物表演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要想演好猫,还要讲述一个故事,感觉太难了!”

不过,如何入戏这道难题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导演陈可辛打造了一场穿越盛宴,据李阳一回忆:“为了找回80年代的感觉,不仅服装、打扮按照80年代,甚至北京拍摄场地的木地板,也是从漳州基地运过来的。我按照表演老师说的‘真看真听真感受’,认真去观察80年代的服装、道具,去翻看老女排的报道,逐渐找到了代入感。最后连导演都说‘你越来越像那个年代的人了’。

虽然在电影中,80年代的老女排的故事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但是为了拍好这段戏,年轻的演员们都付出了汗水甚至是泪水,以至于李阳一说起这段经历,至今仍心有余悸:“在正式拍摄之前,有国家队退下来的老教练,跟我们讲当年老女排的训练方式、动作要领、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随后我们进行了高强度的训练,每天上午10点~12点训练,下午3点~6点训练,每次的训练量都很大,超过了我以往接受的所有训练。我真的是练到了干呕,每天回到酒店躺下就不想动了,以至于陈导都心疼地说‘没有必要练这么苦,我只是拍电影’。但是大家为了还原当年老女排的感觉,一直都在咬牙坚持。”

更让李阳一痛苦的是,老女排用过的木地板和在重庆工商大学日常训练的完全不同:“在大学训练的木地板是很平整的,而且也比较有弹性。可老女排训练的那种老木地板不平、很硬,有的地方还有木刺,我们在上面训练、拍摄,是真的会受伤。包括我在内,很多演员都拍哭了,可是一位老教练告诉我们,这就是老女排的训练条件,当年有的队员甚至双膝软骨损伤了,还在倒地救球,这就是她们走向世界冠军的成功之路。于是我对过去的时光有了更深的理解——鲜花、奖杯和聚光灯的背后,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

最让李阳一吃惊的是,导演陈可辛对这部影片的精益求精:“电影里中国女排的对手,真的邀请了国外排球高手来参演。我记得一个日本女排选手身高只有1米4几,但是身体非常灵活,一传很稳、二传位置传出的球更是神了,这也让我意识到中国女排能够夺冠,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李阳一辛苦的付出没有白费,在拍完了《夺冠》之后,她惊喜的发现自己进步了:“我去拍摄《夺冠》之前,只会发上手飘球,结果现在学会了发下手勾球;同时我的一传水平也大涨,去之前我是打副攻,现在回来教练让我改打主攻手接一传了。”

在拍摄的过程中,国际影星巩俐和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也参与了演出,李阳一自然与她们都有交集:“第一次看到巩俐,是在拍摄的过程中,当时我们正在拍一段回忆的戏,她就走进了片场。当时因为摄影机还开着,我们都不敢多看。等到导演喊了停之后,我们都齐刷刷地看向巩俐。结果看呆了——当时她化了妆,看起来很像郎导(郎平),走起路来动作很矫健,很像专业运动员。”

至于郎平的亮相过程就更加有趣了,李阳一感觉这是陈可辛导演为她们特意准备的礼物:“当时导演叫郎平的女儿白浪去换衣服,我们都等着她继续拍戏,没想到过一会儿郎平走进来了,直接向我们问好。当时现场就炸了,因为我们参演的演员,大多是排球出身的,郎平就是我们的最大偶像!看着偶像向我们问好,真的太幸福了!”

通过拍摄《夺冠》,李阳一还和白浪成为了好友,于是利用拍摄的间隙,李阳一也通过白浪完成了追星的梦想:“我和郎导拍了合影,这是我很久之前的梦想,我还和她聊了几句,但是当时太激动了,忘记自己说了什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李阳一拍摄《夺冠》的过程中,恰好临近期末考试,可她没有放弃学习,中途还向剧组请假回重庆参加了期末考试。

看到李阳一如此努力,金融学院老师余新也很欣慰:“当时我还担心李阳一去拍戏,耽误了考试可能要补考,没想到她拍戏的过程中也在复习,真的很懂事。”

去年完成拍摄之后,李阳一一直等待着电影上映。今年年初,她受邀参加了北京的首映礼,第一次看到了自己参演的电影,当时都看哭了:“真的被女排精神感动了,当时拍电影的时候可能身体比较累,很少想象我们演的女排队员,传递了哪些信息。等到看到成片,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角色这么重要,还原了老女排的不易。”

对于电影中传递的女排精神,李阳一非常认可:“不管是什么时代,都应该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们前进。中国女排‘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不会过时,应该被代代传承下去,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陈可辛:每个人都像是天生的演员

我们在老女排的选角过程里,也用过传统电影圈的模式,到现有高个子的年轻演员或模特里选,但没有人能在短短半年到一年训练里,让观众感到她们就是运动员。所以,我们就从几千个省队、大学队的现役球员里挑选,几个选角团队全国各地跑,终于选到12个人做老女排的演员,而且每一个人的形象都相近。我记得当时很多朋友来现场探班,都在玩一个游戏,就是寻找她们谁是谁,我觉得这是很多观众都会有的共情。

这些“老女排队员”上过一两个月表演训练课,之后她们还要训练排球,为了能像一队人一样合拍,有人还换了位置,需要重新学习。除了这些,她们每个人的戏都是真实的。我觉得我拍前半部戏时特别感动,她们每个人都带着信念和使命来演这个戏。

我记得跟其中一个演员聊天,她有一米七八,从小打排球,打到16岁发现她不会更高了,要进国家队的梦想可能很难实现,但她觉得这一辈子还是要打排球,做跟排球有关的工作。我意识到,原来进国家队对她们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她们来拍这个戏,让我看到她们每个人使的那个劲儿,就等于是她们想进国家队的那个劲儿。这些90后甚至95后的小女生,每个人来到这儿都完全是像上世纪80年代的人。我们看资料、看录像,老女排的那种平静跟现在的人是不一样的,但当你有梦想时,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这些年轻演员、运动员的表演完全感动了我,那种感动是一个拍了几十年的导演少有的。也许因为演员演得再好,终究是演戏。这部电影中的真实感给了我作为电影人从未经历过的拍摄感受,可能会帮助我以后拍戏选角时更大胆,用更多素人。

巩俐演的郎平跟朱婷聊天,朱婷讲她家里的事情,我突然间有一种像在看体育台纪录片的感觉,那是很奇妙的感觉。当时确实想过会不会让观众觉得像纪录片,不像剧情片,但后半部电影的真实感跟前半部是挺不一样的,包括从色调到摄影等,这可能是这部电影很特别的地方。

电影里最费劲的三场比赛是江苏男排对中国老女排、大阪世界杯和里约奥运会,“中美大战”那场主要拍的不是球赛,而是两个教练的较劲。拍摄中,我们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江苏男排那场花了六天,用传统的电影分镜方法去拍,就是一个个镜头分好每一球要怎么打,球落地在哪儿。第二场比赛篇幅长很多,观众也熟悉,我们干脆就不分镜头了,调了六台传统摄影组的机器拍。我们尽量让发球和得分镜头完全跟着当年的录像拍,但中间无法控制。毕竟球员无法重复每一球,每一个动作,只能给她们真打。那场球赛拍了六天六部机器,然后把它们剪在一起。

我们也知道这个效率不够,我们的摄影师都是电影摄影师,抓球抓得不够准。最后拍2016年中巴大战时,当年参赛的巴西国家队高手也来了,她们的时间只有八天,我们只有两天半时间去拍那场中巴大战。我们还是用中日大战的拍摄方式,尽管两边队员全都是打过那场比赛的,她们都知道那场比赛怎么打,但要还原每一球也不容易。于是我们又调了6台机器,和体育频道专业拍排球的摄影师,加起来12台机器拍摄。朱婷、惠若琪、丁霞等球员们也很辛苦,她们打球是没试过一天打十几个小时的,但那天我们拍了18个小时。

大家都很累,更累的是剪辑。我们拍回来的素材是海量的,剪辑用了两个月时间把那场球赛慢慢剪出来,后来我们又加了一些前一晚她们聊天的文戏进去,来推动观众的情绪。

国家队队员的表演要在八天里要完成,大家看了电影会知道,她们有多少戏份。中巴大战拍了两天半,但是所有的训练,还有朱婷跟巩俐聊天,黄渤跟她们训话,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拍摄。这批运动员没有时间去训练她们的表演,但她们来的时候都很自信,自带明星光环。演自己也是要开窍的,但每个人都很有自信地去做自己。很快,你就看到每个人都好像是天生的演员一样。当然,在现场,表演老师是有给指导的。

朱婷的戏让大家都很惊讶,其实不只是朱婷,比如每一次镜头看到张常宁,我都觉得很感动。因为她听着巩俐饰演的郎指导说话时,眼泪就会流出来。这戏都不是在她身上,她只是十几个球员里的一个,但你就看到她的眼泪出来了。我觉得这些细节都是真实的,她们真的把生活带进了电影里。

至于修改台词,很难具体说她们改了哪些。她们一批人来到拍摄现场,好像到了她们的主场一样,一点都不像是来到别人的地方。到了运动场,她们就说那场戏应该怎么演,我应该怎么说,你应该怎么说,自己很清楚地表达。中巴大战前夜,大家一起聊天的戏,我们是整场完整地拍了,在后期剪辑里剪碎了放在第五局的时候闪回,那场戏她们每个人的台词基本上都是自己改的。我们本来写的台词也是根据资料记载她们说的话去写,但是说完之后,她们可能觉得不够传神,不够像她们,所以她们自己改了词。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