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从军属于什么类型的故事 花木兰几种文学形象解析

琴学教育 2020-09-21 09:24:00
A+ A-

木兰的几种文学形象

木兰这个形象,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次。从南北朝开始,“木兰”这个名字就曾经出现在许多部中国的古籍之中。而在《新、旧唐书》里,也都可能找到一些关于女中豪杰领兵作战,并立下卓越战功的类似记载。在唐朝时,诗人韦元甫所写的《木兰歌》也被收录在了《全唐诗》里,在其中木兰故事的大致轮廓,比如替父从军,男扮女装,战友十年不知女儿身等要素都已经具备了。

不过在北宋文人郭茂倩所编纂的《乐府诗集》里,却收录了一首《木兰诗》,其中讲的也是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而且明显比《木兰歌》显得更为古朴。而郭茂倩在编纂《乐府诗集》时,说这首《木兰诗》是引自南陈朝的古诗集《古今乐录》,并暗示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所以木兰的文学形象很可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不过当时这个木兰是没有姓的,而这个替父从军,抗击外敌的木兰有了花木兰的全名则要等到明朝。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徐渭(徐文长)以《木兰诗》为素材,编写了杂剧剧本《雌木兰替父从军》,在其中通过木兰的自白说自己“姓花名木兰”,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花木兰”这个名字才开始深入人心。而到清朝,康熙时期的文人禇人获创作了著名的历史小说《隋唐演义》,在其中禇人获对花木兰的形象又进行了颠覆性改写,他笔下的花木兰一家变成了西突厥达漫可汗治下的臣民,而且从军之后很快被隋末民变领袖窦建德的军队俘虏,并和窦建德的女儿结成姐妹,最后窦建德兵败,木兰和窦建德的女儿自愿替他去死,其孝义感动了李世民,不但赦免了窦建德,而且还给了木兰丰厚赏赐,但木兰却选择了回家去与家人团聚。但不久之后,西突厥可汗发现她是女儿身,要强迫纳她为妃,最终木兰宁死不屈,自杀而死。

那么在这个小说里,木兰变成了西突厥可汗治下的唐朝人,《木兰诗》里的可汗也变成了西突厥可汗,而且变成了一个形象负面的人物,最后木兰的故事也以悲剧告终。而这和在民间已经深入人心的木兰形象完全不符,因此虽然《隋唐演义》后来也曾非常流行,但里面的这个木兰形象却没有得到太多接受,甚至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禇人获的败笔。

木兰的真实身份之谜

说完了木兰的文学形象,现在咱们再来说真实的木兰可能是什么人。虽然《隋唐演义》里的木兰故事无比详细,但却可以说基本没有任何历史价值,因为它基本上是把《木兰诗》的故事梗概移植到了隋唐时期,套进隋唐的那些著名文学形象之中。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是没有什么历史依据的。

而隋唐时代的关于“木兰”的记载也大多语焉不详,很难确定当时具体是什么人在和什么敌人作战。不过在当时,有一个人相对比较确定的经历倒是也可以被视为花木兰这个文学形象的原型之一,她就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平阳昭公主。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个平阳昭公主的名字,在李渊起事反隋时,她和自己的夫君住在仍被隋朝控制的长安。她知道自己父亲起事之后,先让自己的夫君柴绍孤身出逃,自己也离开长安,散尽家财之后广招各路豪杰,响应父亲起事。史书记载后来平阳昭公主的军队曾一度发展到7万多人,最后与李世民攻击长安的军队会师,为唐朝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唐朝建立仅仅4年之后,平阳昭公主就不幸离世。而从她的传奇经历里,其实是可以看到一点花木兰那个文学形象的影子的,唐朝时花木兰的故事突然流行起来也许也与她的经历有关。

不过平阳昭公主虽然有花木兰的影子,但还是在很多方面不符合花木兰的人设。所以真正花木兰的线索恐怕还是要从那个最早,而且也充满大量细节的民谣《木兰诗》里去寻找。而在《木兰诗》里,也确实提供了一些很有指向性的线索。比如《木兰诗》里几次把君主称为可汗,比如“可汗大点兵”和“可汗问所欲”。但同时,另外两句又把君主称为天子,即“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而一个君主在中国古代同时被称为“可汗”与“天子”,其实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

但这个罕见的现象却正好对应了郭茂倩在《乐府诗集》里所说的《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也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北朝。因为北朝主要是指由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以及北魏分裂产生的东魏和西魏。而北魏在汉化之前,其君主就是叫可汗的。比如1980年发现的北魏太武帝时期嘎仙洞石壁祝文里就有“皇祖先可寒(汗)”的文字。但北魏在入主中原汉化之后,其君主也开始按照中原的规矩自称天子。所以北魏的皇帝同时被叫做“可汗”和“天子”其实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而北魏的敌人也很符合《木兰诗》里的描述。因为北魏虽然是发源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但在入主中原并逐渐汉化之后,它也曾长期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公元424年,当时在北方非常强悍的游牧民族柔然发兵6万,在其可汗大檀率领之下入侵北魏,其间还一度攻陷了北魏的旧都盛乐城。此时北魏军民奋起抗击,历时5年,终于在公元429年通过长途奔袭漠北柔然的根据地扭转了战争局面,大幅削弱了柔然的实力,使北魏人民遭受的掳掠侵扰大幅减少。而这段历史,与《木兰诗》里的“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等等内容非常相似,所以很大概率在当时北魏抗击并反攻柔然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位或者一些替父从军的女子,而事后北魏平民感怀她们的功绩,将其事迹编成了民谣传唱。后来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成为了中原地区民众的民族记忆。

当然在唐朝时,唐太宗等皇帝也曾被西域各国称为“天可汗”,但这个称号主要是在中原之外流行,当时在中原是不可能有人称其为可汗的,所以虽然也有人认为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但桃花石杂谈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至于其它说法,比如发生于汉朝,是抗击匈奴等,跟《木兰诗》里描述的情形差距更大,因此可能性也就更小了。

花木兰的事迹之所以流传千古,得益于宋代郭茂倩写的《乐府诗集》。这本书听名字就看出来干嘛的,这是一部收录从秦汉到隋唐的一些歌谣和诗词。里面记录了,一首民歌《木兰辞》;这个诗歌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后世所有关于花木兰的记载都是源于这本书。在古代,女子的地位较低,因此正史从来不会记得记载女子的事迹。花木兰的身世之谜,只能通过各个地方志和诗词戏曲中才能发现。那么到底是何方人物,姓氏名谁祖籍何方?各个地方志均有不同版本的记载。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各种版本的记载内容。

第一种说法认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人。因为在《商丘县志》里面有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详细记载。大概意思是说,木兰姓魏,替父参军,后辞官不受。皇上知道她是女儿身后,就想把她招到后宫,花木兰不从,自杀身亡。皇上听后大为震惊,立马封花木兰为将军。在当地存在木兰祠,祠内立有木兰像以及祠碑。

第二个说法认为,说花木兰是安徽亳县人,根据《亳州县志》记载,在隋朝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决定出兵应战。当时兵马甚少,于是开始大范围征兵,花木兰父亲因为年迈体衰,所以她替父从军。前后征战12年,屡建奇功。功成名就之后,皇帝打算封她为尚书,但花木兰拒绝。在皇帝知道真相之后,打算招她入后宫。花木兰知道后非常愤怒,遂自杀身亡。皇帝得知后非常后悔,于是追封她“孝烈将军”的称号。整体故事情节和商丘那边记载大体相同,只是年代以及出生地不同。

第三种说法认为,花木兰出生在河北完县,也就是今天的顺平县。这个说法来源于《完县志》,故事情节跟前面的基本相同。在当地,建设有孝烈庙,木兰辞,相传都是唐代所建。在庙里面还有《汉孝烈将军记》,碑文记载汉代就有花木兰事迹。这个记载把花木兰生活年代推到了汉代,替父从军的故事情节与前面的记载大同小异。

第四种说法认为,花木兰是湖北黄坡人。在湖北黄坡,有木兰山,山上有木兰庙,木兰殿,殿内有花木兰鎏金的塑像。根据当地代代相传,木兰山下就是木兰的家。

第五种说法认为,花木兰是陕西延安人。当地建有木兰陵园,陵园内建有墓碑,墓碑上写着:花将军墓。在当地也有流传,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很多细节。

责任编辑:张小花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