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8 16:25:13
A+ A-

诺兰信条时间逆转实拍 

继《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重映之后,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动作巨制《信条》9月4日在全国IMAX影院公映,“时空三部曲”系列悉数面世。这个周末,《信条》在各大自媒体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的狂潮,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截至9月5日上午,《信条》票房轻松破亿,毫无悬念。这部豆瓣评分8.1分的大神之作,也让观众大呼“烧脑”“怀疑智商”“值得二刷”。

9月4日上映当天,第一波影迷赶来打卡成都首映。诺兰风格的“炸脑”式奇观体验和IMAX震天撼地的视听盛宴,让观众肾上腺素激增。值得一提的是,诺兰从《蝙蝠侠:侠影之谜》开始,开启了对IMAX摄影机长达十五年的探索与创新。《信条》是他第五部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大量画面上下延展,呈现更多视效,而且那些烧脑的细节也在大银幕上无限放大,带给观众无穷的想象。

此前,《信条》举办了“跨时空连线”中国首映礼,主创集体上线与影迷交流互动。谈及为何钟情“时间”这个概念,接连创作了“时空三部曲”,诺兰坦言:“因为时间定义着我们的存在。而电影又是表达时间概念的最佳媒介,电影对时间的诠释有着非常独特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信条》中的男主角没有具体名字,诺兰采取了悬疑电影的一种传统,“因为展现的是现在时,而非已经发生的事情,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沉浸于电影的故事里”。

这部“诺兰式特工片”,上演了逆转时空拯救世界的极致震撼,为观众奉上了超多惊险刺激的大场面,肉搏、枪战、追车、爆炸、全面总攻的军事大战、最后一秒营救……酣畅淋漓的特工行动应有尽有。同时,诺兰特别加入“逆转时空”的全新元素,将《信条》打造为特工片里最科幻的存在。伴随逆转时空的设定,观众前所未见的奇观与反转轮番登场,子弹飞回枪膛、车倒着翻滚回正、爆炸可以正逆双向爆破、分别来自正逆时空的人可以和自己对打……全程令人保持瞳孔炸裂状态,观众生怕一眨眼就错过一个细节,看不懂时空逆转的奥秘。

制片人艾玛·托马斯透露,为了通过实拍呈现震撼的时空逆转,需要依赖周密的计划和大量的排练,像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则要学习倒着演出动作戏。诺兰尽量抛弃特效,全片特效镜头不超过300个,全程采用IMAX胶片摄像机和70mm胶片摄像机拍摄,用大量的实景拍摄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震撼。炸飞机是真炸,逆向拳头也是真打。诺兰通过实拍让全剧组成员“相信”了时空逆转的设定,没有绿幕,有的全是最真实的演绎。

“时间逆转”的奥秘你看懂了没

这个向来喜爱玩弄时间的男人,再次精进完善了,他心中关于时间洪流的意义。

于他而言,时间是个很有趣的命题,也是缠绕他后半生电影题材的主题。

在他看来,穿梭在现实与梦境间,漫游在宇宙与回忆间。

时间都是极富存在感的东西。

因为它,人的存在,人的思考,有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一则是爱,二则是因果。

爱与因果,是不以时间的变化而转移。

他电影的难懂烧脑,从来不是刻意为难观众,而是他自我对时间的思考。

在网友们看来:

其他导演的电影看不懂:是部垃圾。

诺兰导演的电影看不懂:你是垃圾。

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琢磨诺兰在影片里,埋下的所有伏笔和深意。

你就会不由自主爱上他,大赞一句:

这个男人的脑子,实在太牛逼了!

9月初的《信条》,刚上映就直接破亿。

虽然在评分评价上,观众褒贬不一。

爱的人夸它牛逼,不爱的人吐槽它乱炫技。

私以为,《信条》是诺兰进化出的崭新精品,

无论是从时间脉络,脑洞开发,

还是结构上,人物多主线演进,它的框架无疑玩到了极致。

其中,回文式对称的叙事结构,就是它在《信条》中玩出的新花样。

前后事件的正向逆向,组合起来,就是与片名《TENET》般对称的镜像。

(以下涉及部分内容剧透)

其实这次的故事主线并不难懂,想要理清时间顺序也不算难。

你去豆瓣研究,没一会就能懂,这里暂且不谈。

我想说的是,整部最有趣的,是影片提出一个新概念:“逆熵状态”。

首先,在目前正常自然法则中,事物遵循“熵增”原理,构成事物的粒子从有序向着无序发展。

而影片中的设定是,某研究通过某种钚元素帮助,建造出一道机器闸门,将粒子变为“逆物质”。

从而出现“逆熵”现象,也就是回到过去时间点。

关键是,有且只能回到过去,无法穿越到未来。

所有回到过去的人事物,都将呈现倒退式生活的姿态。因为在逆熵状态下,事物的运动状态完全相反。

好比,温度从冷传递向热,热感变成冷感,人会倒行,鸟会倒飞,射击的动作是让子弹回到弹夹。

因此逆转状态下,人类无法自主呼吸,需要时刻佩戴氧气罩,

这就构成影片中,区分人物正向状态、逆向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觉得诺兰最牛逼的地方,不是提出这个概念,而是在玩。

意思就是,拍这种时间概念的很多,

最绝的是,诺兰在逆熵状态下,同一个时间点,同一拨人,玩出时间层次感,

他一直在埋伏笔,做暗示,你要上下文对应去宏观看这部片,

你就能明白,这个男人又进化了。

他不满足于浪漫与感人,不再局限于领悟,而是上升到偏干涩的因果论。

有因必有果,过去不能改变,未来却可以变化。

实际上,《信条》更像在讨论一个时间的哲学命题,

祖父悖论下,是人之何而存在的大命题阅览。

当然,提到诺兰的“时间系列”。

很多人可能会更偏爱《星际穿越》、《敦刻尔克》以及《盗梦空间》。

又或者是更烧脑型的《记忆碎片》和《致命魔术》。

毕竟前者缔造出,时间主义下的浪漫情怀,令观者闻之落泪而震撼。

后者在寻找自我中又有新境界,反复琢磨,不明觉厉。

相比较下,《信条》确实少了点内味儿。

得承认,对比这几部来说,《信条》总体色彩是偏弱的。

最显著的缺点是,无法让观众共情。

这部片,更像理科生想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告诉你关于时间的新玩法,更新叙事的新方法。

唯二两处动情处,是男主和伙伴尼克的生离死别,还有对女主的人性化宽容。

也就点到为止,没有过度延伸。

所以它没有《星际穿越》赋予深刻爱的意义,也没有《敦刻尔克》海陆空三线交汇的悲壮感。

即便《信条》故事主线的构造,堪称完美精致,

缺少了点共振的人情味,也就少了澎湃的爆发点。

过于剔除所有不必要的分支,导致所有人事物的存在和台词,只为了故事演进而存在。

看起来线条完美,实际观感不佳,

以至于多数人看完即忘,心中没啥震撼。

特别是,影片中男主过于仁慈的英雄主义,女主过分局限于自我报复的卖点,让人有些不适。

甚至有网友吐槽,女主的存在就是败笔。

总有人觉得,诺兰喜欢班门弄斧,故作深沉,

不愿意好好讲故事,非要套用各种烧脑的公式,硬生生提高电影所谓的逼格。

乍看起来确实如此,事实上不然。

诺兰拍电影,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时间领域的一个个里程碑。

他完全不care观众看不看得懂电影,不在意观众会不会觉得他电影过于烧脑。

就像上文我说的,电影是诺兰人生命题中的一份答卷。

在诺兰的时间宇宙中,有三个人对他意义非凡,分别是:

埃舍尔,巴赫,博尔赫斯

埃舍尔的画,巴赫的音乐,博尔赫斯的诗,都在不同程度上,启发他时间空间的构造。

(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二,是真的有趣)

可以并行,可以叠加,可以穿越,可以逆转。

诺兰的电影,就连配乐都隐藏秘密。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