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叫学长是什么意思 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2021-06-16 11:47:23
A+ A-

《觉醒年代》叫学长是什么意思

《觉醒年代》的笔触从1915年日本早稻田大学,陈独秀(于和伟饰)初会李大钊(张桐饰)开始。一个年轻而老成,一个年长而狷狂。解衣推食,结为知己,风云际会由此开始。

陈独秀半生漂泊,由秀才而革命。他乘船回国,在上海办起《青年杂志》。欲救国先树人,他提笔写道:青年人应该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思想号角响过,响应者蜂起。一年后的1916年9月,《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飘扬,在学界,在政界,在报刊界,尤其是在青年学子当中,影响深远。

1917年初,陈独秀的事业由南而北,《新青年》得到了新的金主的支持,而他本人也入聘蔡元培(马少骅饰)主政的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然而,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另一面是反对者甚多,复古派态度尤其激烈。

先有遗老自居的辜鸿铭(毕彦君饰)在欢迎会上就要与之切磋,进而有国学大师黄侃(史磊饰)在课堂上怒摔《新青年》。凡一国之传统治理模式维持不下去,必由文化新声打破僵局,开启变革。然旧有文化断不会束手就擒,辩论和较量终是难免。

新旧之争的胜负实际上是由青年人的心之所属判定的。青年学生对《新青年》的拥戴,体现在刊物发行量的上涨,街头活报剧的搬演,办刊诸贤各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

远在长沙的青年毛泽东(侯京健饰)撰写了雄文《体育之研究》,也是要投寄给心仪的《新青年》。而这篇文章得了陈独秀的青眼,很快发表。

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激烈而又绵厚:反对政治尊孔,而非学问尊孔。这就是所谓的“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留下了与辜鸿铭、黄侃和而不同的余地。

《甲寅》停刊,李大钊悲愤中已有谭嗣同一般的以死唤醒国人之志,可见这位颇有长者之风的思想者内心是燕赵慷慨悲歌之士。后来,他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

倡导文学改良,进而文学革命。有论述文章,也有白话小说。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鲁迅、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新青年》门下人才济济,高论迭出。姊妹刊物《思想评论》《新潮》相继问世。

新旧之辩一直延续。胡适(朱贺日尧饰)刚从美国回来,就遇到辜鸿铭等人给的下马威,他风度翩翩地化解,那份不骄不躁的淡定是真正的学人气质。

他还和黄侃公开辩论文言和白话在日常运用中的效率。接到礼聘,辞让不往,黄侃用文言回信需要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而胡适只用“干不了,谢谢”五字,书已尽言。

他们与林纾的一战更激烈。“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话刺痛了用文言翻译外文的林纾老先生,他写下了《荆生》《妖梦》的小说指桑骂槐,但历史潮流浩浩荡荡,这些小说空留笑谈。

主创的厚道之处就在于,并没有把林纾写成小丑和坏蛋。他的文化主张是复古,但他保留了有话讲在明处的君子之风。可惜思想僵化终不免被人利用,他醒过味来也只徒呼奈何。

新文化运动是由文学开始的思想变革,接下来的五四运动则是由政事开始的社会变革。李大钊觉醒得较早,成为“宣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第一人”。陈独秀也在五四运动中明白了非流血革命不可救国。而胡适则有着与政治保持距离,回归学术的明确主张。

李大钊和胡适有过多次公开和私下的辩论,最有名的当数“问题和主义”之争。胡适撰文《少谈些主义,多研究问题》,而李大钊回以《再谈问题和主义》。陈独秀前期经常扮演调停者的角色,后来他和李大钊站在了一起。

曾经的战友终不免分道扬镳。无论是在北大红楼里的相背而行,还是送别酒宴上的话不投机,都感人至深。事业上缘分已尽,思想上分歧已定,情感上尚难抽离,这是人世间最大的无奈之一。看得我心酸不已。

李大钊和陈独秀在长城上明确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把十月革命作为中国革命追随的范式。继而,李大钊送陈独秀出逃,在去往天津的马车上商讨了建党的具体方略。由此,两位先驱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完成思想嬗变,开始了缔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接下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张晚意饰)和陈乔年(杨景天饰)由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陆续成立,开天辟地的建党伟业在嘉兴的红船上完成。

有意思的是,延年和乔年在剧中还搞了“工读互助社”,践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工是劳动,读是劳心,不闲游,不恋爱,互称同志,同吃同住,财产公有...这次过家家式的尝试,饱蘸了青年人的热情和理想,以及最为可贵的行动力。

幼稚是难免的,失败也是难免的,但谁又能指责年轻人的勇气和进取呢。

把43集看完,你会发现这部剧清晰地描摹了1915年到1921年,一群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脉络。思想貌似抽象,但得到了生动的讲述。这固然是由于思想本身的魅力,思想火花的激越,同时也是因为主创人员做到了融思想交锋于戏剧矛盾,化精神活动于人物塑造。

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觉醒年代》的开篇,以浮雕式的历史大事件的闪回,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云密布,风雨如磐的“五四运动”前夜。

尘土飞扬的北平马路上的驼铃声,上海弄堂里令人压抑的绵绵阴雨,讨袁护国游行队伍中一张张激愤的面孔,还有留日爱国学生的群情激愤、生计维艰的工人,市民,学生的觉醒抗争、《新青年》在中国思想界引起的震动、德先生,赛先生对民众心智的启蒙……把那个时代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反帝爱国的大时代主题。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百年风云的壮丽开篇。

该剧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创始人的人生道路和传奇故事为主线;以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不同的生命追求和人生道路;和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

通过逼真的历史还原与再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代成因和历史必然。生动诠释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国民人格的重塑和对民族精神的洗礼。

《觉醒年代》一反过去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常用的叙述、议论加旁白的代入感,而是通过细节,画面,动作,事件,来表现作品深邃精微的宏大主题,塑造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

在时代的密集的澎湃的洪流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正因为个人的微不足道,那些发光发热的人,绽放着力量和光芒。

比如,陈独秀的大半生,是辉煌的,他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再比如,李大钊和蔡元培,对于中国国民思想、民主意识的提倡,是很重要的。

再比如,胡适,我们曾经那么热爱,又曾经那么被忽悠,但他的地位,尤其在民主和启蒙上,是温婉的,启迪的。

在风雨飘摇、家国危难之际,幸而有一批思想先驱、革命者、教育家、老一辈的士人学者、进步青年们以生命和热血在不断探索、寻求、践行挽救国家民族同胞的道路,在各种探讨交锋碰撞中,亦努力传播新的、更开明的、科学和理性的,有机会走向光明的风气。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