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王翦击败项燕标志着楚国彻底灭亡 投降时为啥嘴里含块玉

2021-01-04 14:29:18
A+ A-

《大秦赋》王翦击败项燕标志着楚国彻底灭亡

楚国上柱国项燕在营寨被攻破之后,调转方向直扑秦王嬴政所在的陈郢,想让王翦大军回援,不曾想嬴政让王翦不许回援、先灭楚国郢都。

两军对峙之际,项燕收到急报:郢都已被攻破,楚王负刍已投降。无奈之下项燕退到广陵一带,拥立芈启为楚王,期盼能够寻找机会复兴楚国。没过多久,王翦大军已至,芈启、楚公子景涵被大军杀害,项燕自杀。

笔者看到这段剧情,想澄清两点:

1、随同王翦攻打楚国的并非蒙恬,而是蒙恬的父亲蒙武;

2、昌平君芈启被拥立为楚王的说法应是《史记》笔误,此楚王应为昌文君。

随王翦攻打楚国的副将并非蒙恬

有三处史料可以佐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史记·楚世家》: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为郡云。

《史记·蒙恬列传》: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

我们可以清楚地从这三处史料得知,随同王翦攻打楚国的副将为蒙武,并非蒙恬。

蒙恬真正担任秦国将军是在三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家世担任此职,随后攻破齐国。所以说,《大秦赋》之前数集有误,只以为老将军蒙骜的优秀后代只有蒙恬、蒙毅,却忽视了蒙骜的儿子是蒙武,蒙武的儿子才是蒙恬、蒙毅。

昌平君芈启被拥立为楚王的说法应是《史记》笔误

《史记》中对于王翦攻楚的细节多有前后矛盾、年份也不一致。

《大秦赋》剧组所引用的史料应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如果按照这处史料的说法,楚王负刍在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被俘虏,昌平君同年被立为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被王翦和蒙武率军杀死,项燕自杀。

投降时为啥嘴里含块玉

在《大秦赋》剧中,一些场景还原了历史典故,成了观众和史学爱好者讨论的话题。

比如,有一幕场景:在东周君开门向秦人投降之时,嘴里含了一块玉。不少人觉得奇怪:此时为何口中含玉?其实,在历史上,这称为“面缚衔璧”,古人以此来表示投降,更多地为国君所为。

《左传》就记载了春秋时期“面缚衔璧”的故事,此后的晋代、宋代等都有类似记载,“面缚衔璧”成为投降的礼仪。在史学家看来,玉璧是用来祭天的神器,将它送给胜利者,代表卑颜屈膝求和之意,意味着国家天命的一种转移。

在古人眼中,出城投降的国君在某种程度上是将死之人,他们一般两手反绑衔璧。而失败的大臣,跟随投降的君主,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穿上特制的丧服。胜利的君主采用“释其缚、受其璧”等方式,解掉投降君主的绳索、拿下玉璧,相当于给投降者一次重生的机会,以此显示自身的仁德。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