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第一个秦王是谁 历史上有多少个秦王

2020-12-17 11:37:58
A+ A-

大秦赋第一个秦王

这段时间,《大秦赋》热播起来,这也算是给观众们续上了从大秦帝国、芈月传到秦始皇的那段空白历史。之前也有一些历史剧展现这段历史,但是都不是很有代表性。

《大秦赋》讲的是从第28任秦国国君到秦始皇的那段历史。剧中出现的老秦王,就是秦惠文王和芈八子的儿子秦稷。

没错,我没有写错,现在很多历史专家喜欢把秦王叫做赢某某,其实是不对的。战国时期的男人,都是称氏不举姓,秦朝王室成员都是嬴姓秦氏,所以应该叫秦某,而不是赢某。《大秦赋》中犯了这个错误,不过,到了其他诸侯国,基本就没有犯错了。赵国王室是嬴姓赵氏,称为赵某没问题。燕国王室是姬姓燕氏,叫燕某也没问题。比较特殊的是楚王,楚王应该叫楚某,但是楚王家族一支自称为熊氏,所以叫熊某也没问题。

那么,从秦国历代国君到秦朝灭亡,总共有多少个秦王呢?

秦朝最一开始,是嬴姓赵氏的一个分支,这两家都是造父后人,武王伐纣的时候,秦国这一分支得罪了武王,赵国这一支却得到了分封,两家门第开始有了分别。但是,秦国这一支长期在关中陇西一代经营,很擅长养马,就被周朝封了爵位,出现了第一代国君“秦非子”。平王东迁,春秋时代开始,秦国才正式成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所以,秦国实际上是资历最浅的诸侯国,比楚国这样的编外人员,稍微好了一点点。

秦穆公让秦国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当时依然是伯爵。中学课本中讲到的“晋侯秦伯围郑”,涉及到的三个诸侯国中,秦国国君的爵位最低,是伯爵,晋侯稍高一点,郑国反而最高,是公爵。

但是,春秋五霸出现后,凡是会盟中的盟主,不管大小,都可以称之为“伯”,但这个“伯”不是爵位,而是“霸王”的意思,意味着这个诸侯可以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当然,到了春秋后期,但凡是有点实力的华夏族诸侯,都称自己为“公”,不管有没有周王朝的敕封。

这一点,诸侯们是和戎夷们同流合污了。戎夷们可不管你什么周礼,不管大小都是自称为“王”,大的有不服周的楚王,小的有义渠王、陆浑王等等。

到了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诸侯开始飘了,开始自称为“王”,与周王朝和楚王分庭抗礼。最先跳出来的是魏王,魏文侯魏武侯都比较低调,他们的继任者魏惠王首先称王。以此为节点,“王”这个爵位也开始大大贬值了。

秦国称王还比较晚,秦孝公实现了富国强兵,但是基本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还比较韬光养晦。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也就是第26任秦君,也就是芈月的丈夫,第一次东出函谷关,参与诸侯王会盟,成了诸侯国之间认可的“王”。

这一场浮夸的爵位竞赛并没有停止。

秦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更浮夸,直接到周王朝洛阳那里抢九鼎,结果不作不死把自己弄死了,秦惠文王另一个儿子秦昭襄王继位。

昭襄王秦稷,是战国时期的超强待机王,愣是把自己儿子和孙子的寿命全熬完了。秦稷的儿子,安国君、孝文王秦柱,当了30多年太子,只当了3天国王。秦柱的儿子秦子楚,稍微好一点,当了3年的秦王。

秦子楚的儿子秦政,奋六世之余烈,灭掉六国,一统华夏。所谓“六世之余烈”说的是从秦孝公、秦惠王驷、秦武王荡、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子楚六位秦君的不断努力。

虽然是奋六世之余烈,但是实际上真正对秦国富国强兵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秦孝公渠梁、秦惠王驷、秦昭襄王稷,当然,功劳最大的,还是秦始皇政。

秦始皇政,在位36年,其中前面24年是秦王政,后面12年是始皇帝政。

请注意,在秦始皇的尊号里,是没有“秦”字的,因为,他不是秦的始皇帝,他是整个天下的始皇帝。

只可惜,秦朝统一天下仅仅延续了两代人,到了第三任秦君,又变成了秦王子婴。原因在于,秦国人已经失去了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实际上变成了关中地区的一个诸侯国,子婴这样低调韬光养晦,是大智慧,后来直接投降给刘邦,也是大智慧。只可惜,项羽没有大智慧,要不然,秦王子婴能够像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一样被养起来。

秦朝灭亡后,项羽分封了“三秦王”,小小的关中之地,竟然有三个秦王——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三个都是二五仔,老秦人不认可,大家还是觉得汉王刘邦最好。刘邦卷土重来时,受到了老秦人的拥护,所以,刘邦最终还是用大智慧得到了“关中王”或“秦王”的地位。

汉武帝之前,西汉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仅仅局限在关中地区,对山东的统治能力很弱,刘邦努力剿灭异姓诸侯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其实延续的还是秦始皇已完成的事业。到了汉武帝,一道推恩令下来,山东的诸侯王终于歇菜了。

但是,到这时候,西汉王朝也走过了一半的寿命。

所以,从始至终,西汉王朝都没有出现过特别高大上的诸侯封号。

刘邦两个儿子争夺皇位,一个是太子,一个是赵王。可见,当时赵王这个封号是仅次于太子的。毕竟,战国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军一战的,只有赵国。

但是,汉朝的赵王都没什么好命,仅仅吕雉,就杀了三个赵王。

东汉王朝也继承了西汉这一套。汉光武帝作为开国皇帝,给自己皇太子刘庄之前的封号是东海王,完全看不出各个王之间的巨大差距。

也许,这说明,整个汉朝都很看重关中这块土地,没打算把这块土地封赏出去。

汉朝被曹魏取代,就没那多讲究了。曹睿把自己的养子曹询做秦王。只可惜,这孩子死的早,13岁就没了。

曹魏被司马家的晋朝取代,西晋先后封了三个秦王,分别是司马谏、司马郁、司马邺。其中,司马邺当上了西晋的末代皇帝,18岁的司马邺被匈奴人百般蹂躏,相当凄惨。

西晋之后,先后出现了三个秦国,分别是前秦后秦和西秦。

这三个秦国先后出现了这些秦王:

1,前秦共有7主,享国44年,分别由苻健、苻坚、苻丕、苻登等。

2,后秦3个王,享国34年,分别是姚苌、姚兴、姚泓。

3,388年建国,409年改国号为秦,431年灭亡,有三个国王分别是乞伏国仁、乞伏乾归、乞伏炽磐。

关中地区长期以来作为西部广阔地域的核心区域,既有农耕区的粮食供应,也有陇西地区良马钢铁作为战略物资,得关中者的天下,所以,谁都想当秦王,谁当了秦王,谁就有可能一统北方甚至一统天下。

隋朝统一后,秦王这一封号的地位开始降低,原因是,与太子杨勇竞争的第二子晋王杨广,而不是第三子秦王杨俊,而后面还有汉王杨谅等。

隋朝末年,薛举在关中地区建立了西秦政权,而这个西秦,也恰恰是唐朝秦王李世民的死对头。李世民争夺天下相当顺利,唯独打薛举废了很大功夫,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所以,李世民的“秦王”封号,其实是自己挣来的。

唐高祖李渊,算是历史上最不在乎爵位的人,李渊给自己四个嫡子的封号分别是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赵王李元霸。你会发现,仅次于太子的皇子是秦王,而不是晋王。

原因很简单,李渊本人就是晋王,唐是晋的古称,所以晋这个封号,绝对不能给别人。

李世民获得“秦王”这个候补太子的省份,还拥有了“天策上将”的封号,又有了开府的权利,这就是李渊给他搭好了争夺皇位的路。自此,李世民就和李建成不死不休了。

唐朝之后的宋朝,晋王竟然成了最尊贵的称号,相当于候补太子或者候补皇帝。赵匡胤让弟弟赵光义当晋王,还当了开封府尹,实际上就把首都给了他,你说他不是兄终弟及,谁信?反而是谁当了秦王,那就是发配贫瘠的关中,再也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了。

为何宋朝更看重晋王这个爵位,而不看重秦王?原因在于,五代时期三个朝代都是从太原出发,然后称帝的。晋王、河东节度使,这是仅次于皇帝的职位。而关中地区,在唐朝末年破坏严重,已经成了贫困地区,没人愿意去。

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是标准的大一统王朝,中央集权相当完善,所谓的地方性封号,已经没有了原有的含义。所以,这里就不用讨论了。

总的来说,秦始皇秦政和汉太祖刘邦都是从关中地区走出,统一全国,所以,历朝历代秦王都是仅次于太子甚至皇帝的爵位,充当了候补太子和候补皇帝的角色。比较特殊的在隋朝和宋朝,晋王成了候补。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