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燕国太子下场是什么 大秦赋樊於期和秦王什么关系

2020-12-11 10:44:00
A+ A-

《大秦赋》燕国太子下场是什么

首先,樊於期知道秦王曾经有负太子丹,故而对于太子丹的遭遇,也表示同情,最终选择放走他。之前,在剧中我们已经得知,曾经秦国和燕国准备结盟灭掉赵国,可是秦相吕不韦贪图赵国的城池,出尔反尔,使得秦王背上不仁不义的骂名。这其中最受伤的则是燕国,而作为中间人和秦王的好友,太子丹也是饱受屈辱。故而,这一次樊於期抓到太子丹,料想秦王也不会为难他这个老朋友,于是就放走他。

其次,发动五国伐秦的始作俑者是赵国,积极响应的则是韩魏两国,其他都是裹挟进来,故而秦军对于燕国太子丹等人,也是比较予以照顾,没有赶尽杀绝。当然,通过这件事也能说明樊於期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为人比较仗义,而且喜欢刚愎自用,这些都将暗示他今后行军的大败。毕竟,太子丹很重要,未经请示就私自放人,也是不符合法度的。

由此可见,樊於期释放太子丹,具有重大暗示,那就是樊於期领兵打仗的刚愎自用,将来可能成为敌人打败他的关键。当然,他这个人比较仗义,暗示他也将因此而丧命。

大秦赋樊於期和秦王什么关系

樊於期是秦国人,曾经也是战功赫赫,为秦战六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可是后来遇到了赵国的战神李牧,两次兵败,自知回去后面临的可能是被赐死,所以叛逃到了燕国。燕太子丹认为樊於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加以重用,拜为大将军。秦王见昔日部将居然成了敌对方的大将军,自然怒不可遏,痛下杀手,诛杀了樊於期的宗族人等。并重金悬赏要樊於期的人头。

秦自商鞅变法后,本就法度严明。很少有叛逃的事出现。又正值平定六国关键时期,出现樊於期这样的反面例子,如果不严惩,以儆效尤,那将给反叛者以侥幸心理。所以秦王毫不留情。樊於期失去亲人,自然对秦王恨之入骨,可是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报复,借助燕国的武力,也几乎毫无胜算。这时出现了荆轲,他被燕太子请来做刺客,去刺杀秦王。荆轲分析了秦王的心理,知道他痛恨叛将,如果能以樊於期的首级献上,能表达燕国归附的诚意,也能麻痹秦王让其接近。燕太子毕竟是亲自拜樊於期为大将军的人,当初重用他也是为了能有可用之将以对抗秦军。到后来赵被攻破,燕国眼看无法抵抗住了,擒王已经是最后的法宝了。所以燕太子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荆轲身上,指望他能将秦王嬴政刺杀,以阻止秦灭六国行一统的步伐。

樊於期是个悲剧人物,他战败叛逃,也是情非得已。而被诛杀宗族,与秦王结下血海深仇,自己又无力报仇,余生只能饮恨。当燕太子不忍将荆轲计划中的献樊於期首级计划向樊说出的时候,荆轲自告奋勇去说了。樊於期当初叛逃是怕死的,如今宗族被灭,反而不怕死了,当下爽快答应,自刎以成全荆轲大计。

责任编辑:于浩淙 Hzx0176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