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何在刘娥执政时多次被贬 范仲淹的生平

2020-04-27 17:15:40
A+ A-

范仲淹为何在刘娥执政时多次被贬

范仲淹进入仕途后,奋不顾身,敢说敢为。由于他敢于上书言别人之不敢言,不免开罪于皇帝或皇太后。他一生四进四退。前三次被贬,每次出京,都有同僚、亲友、宾客相送。相送的人们对于范仲淹的被贬,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扬,认为他的被贬是一种光荣,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光荣,以至于第三次被贬时,范仲淹与同僚、亲友、宾客们作别时自嘲道:我范仲淹前后三次被贬三次光荣了,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只希望诸位能给我找个好一点的牢房了。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时30岁,任秘阁校理。这个官不过是在皇帝藏书阁中负责整理和校勘的一个小官,还没有资格给皇帝上书言事。这时,宋仁宗是个还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朝中大权,全在章献刘太后的手中。满朝文武,无不唯章献刘太后马首是瞻。这年,刘太后拟以冬至时临朝,要皇帝率百官上贺。对于刘太后的这一决定,从皇帝到百官,无不认可,但范仲淹却上书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说:当皇帝的有事俸老辈人的责任,但没有来当臣下的道理;有坐北朝南的尊位,没有北向为臣的礼仪。若请皇帝在宫内侍俸母亲行家礼,这是应该的;如今要让皇帝和百官同列来朝拜太后,这样做将会损害为君之道,削减了皇帝天下之主的尊严,给后世留下不好的先例。不仅如此,他更进一步要求章献刘太后归政于皇帝。这一来,自然让大权在握的刘太后极其不满,于是将他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当了一名通判。通判这个官职为宋太祖首设,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相当于知州的副手,但享有直接向皇帝上书的权力,为皇帝直接委派。范仲淹因开罪皇太后而出任河中通判,故属于被贬之列。这一次,同僚们在都城门口饯行时,就交口赞扬他这次被贬是“此行极光”。

明道二年(1033),章献刘太后去世,范仲淹得以被召回朝,当了个右司谏。右司谏是言官,隶属于中书省。范仲淹有了右司谏这个言官的身份,也就更方便向皇帝表达意见了。刘太后过世后,很多言官都抱怨太后听政时的过失,而遭受过太后贬逐的范仲淹,此时却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超人大度。他说,太后受先帝遗命,调护皇上十多年,是尽了责的,因此我们应当掩蔽她那些小的过失,以保全太后的名望。刘太后过世时留得有遗嘱,要宋仁宗立杨氏为皇太后,并参加军国大事的议决。又是范仲淹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他说,太后是皇帝母亲的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为保育的原因而代立为太后的。如今一个太后去世了又马上另立一个太后,天下人就会怀疑皇上是不是一天也离不开母后的帮助呢?因为范仲淹反对得有理,继立太后一事方得作罢。

刘太后去世的这年七月又遭遇旱灾和蝗灾,江、淮、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皇帝派人到灾区去安抚赈灾,却不被接受。这下,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问皇帝道:如果宫中的人拿半天不吃饭,那情况会是什么样呢?如今有那么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经断粮了,怎么能够不去安抚救济呢?宋仁宗听了这质问,无以回答,只得就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范仲淹每到一处就开仓放粮,禁绝淫祠,减免了灾区的茶役和盐赋,灾区老百姓方安定下来。返京时,范仲淹又将灾民赖以充饥的野草带回呈送给皇帝,请皇帝展示给六宫贵戚,让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以此来警戒他们追求奢侈消费的欲望。

这次范仲淹回朝的时间并不长。刘太后一死,宋仁宗可以自己作主了,他便借口第一个老婆郭皇后没有生育,要废了郭皇后另立皇后。范仲淹认为皇后不应轻易废除,便和众谏官、御史劝宋仁宗改变主意,然而没有说动宋仁宗。他准备第二天上朝时再争,第二天他刚到待漏院就得到了通知,要他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去当知州。他这次被贬出京,僚友们送得更远,直到长亭,并赞许他这次被贬“此行愈光”。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第三次被贬,是因为上《百官图》之故。范仲淹后来回朝当上了吏部员外郎,并兼知开封府。这时的宰相是吕夷简。这个吕夷简在宋仁宗手下执政时间很长,宋仁宗刚亲政时政治清平、天下安定,他是做出了贡献的,因此,他也是一代名相。但因为他执政时间长,门生故旧自然也多,当时朝中官员大多出自其门下。于是范仲淹上《百官图》,剖析了朝中百官和吕夷简的关系。这就触怒了吕夷简,加之那时他对范仲淹还不甚了解,一气之下以要率百官罢职相威胁。这时的宋仁宗是很倚重吕夷简的,于是一道命令,将范仲淹贬到饶州(今江西上饶地区)去当知州。这一次,僚友们一直送他到京郊,更称赞他“此行尤光”!

范仲淹的生平

范仲淹是历史上昭若日月的正派人物,他去世后被朝廷谥为“文正”,成为千多年后文人的道德标杆,士子无不以他为榜样。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顿,但却是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把他变成了传奇。

两岁的时候范仲淹的父亲骤然病逝,母亲谢氏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生存下去就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到朱姓商人的家庭里面,儿子也跟着改了名叫朱说。22岁那一年,范仲淹听到母亲说起旧事才知晓自己的真实身世,心里顿觉十分伤感,从那时候起便决心读书考取功名恢复家族的荣耀,便收拾行李离开母亲跑到南应天府去读书。范仲淹念书十分认真,在这些圣人经典里面学到了许多对苍生百姓有帮助的知识,几年之后因为成绩优异考取到了进士,成为朝庭里面的司理参军审判。

参加工作之后,范仲淹就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生活。没多久他就改回了原本的名字范仲淹恢复了家族身份。范仲淹一生为君为民,所做的有益于国民之事数不胜数,是千多年来百姓心目中最高风亮节的人物。而他私底下的人品行为也非常的令人敬佩。他年少的时候曾经在礼泉寺念书,有一次无意中在地窖里发现一堆金子但却悄悄地将他们掩盖在地底下离开了,既没有拿金子也没有告诉别人。多年之后他已经入仕途做高官,再次回到礼泉寺游玩时叫来住持告知地窖藏金这件事情,让住持把金子取出来修缮寺庙,这个事情一时之间传为佳谈。

范仲淹一生崇信佛教,在母亲年迈过世后他特意做了一场佛教法事为母亲超度。但有一天晚上范仲淹梦到母亲很悲伤地跟他说在地府里面非常受苦,希望能帮她念诵经文消除苦厄因果。范仲淹翌日醒来后十分惦记这事,立刻来到寺庙中让法师们帮念经救助母亲。念完之后,当天晚上他又梦到了母亲神情慈祥愉悦地对他说:儿子,你让法师们念诵这些经文已经帮我消除了苦厄,还得到观世音菩萨替我念了半卷经书超度升为天人,我今后不再受苦了。

范仲淹从梦中醒过来后细想了一下,便来到寺庙中请昨天帮忙念经的和尚们出来见面,并问了一句话:昨天有哪一位师父念了半卷经文的请站出来。听到这话后很多和尚都面面相觑。这时一个烧火的和尚从旁边站出来行了个礼说是自己昨天念了半卷书,后来因为着急去伙房做事没念完就走了。范仲淹立即对他深深一礼:大士请受弟子一拜!

众和尚还没反应过来,就看到这个烧火的和尚忽然间化身观世音菩萨脚踏云彩升至半空,微微一笑颔首便忽然消失了。他们才知道原来观音大士竟然在本寺做了数久的烧火和尚。范仲淹很激动,从此更是虔诚信仰佛学。日后他虽然位至高官但对国事依然很有自己的信念,从不畏惧强权,有自己正直的行事准则。

范仲淹最为人乐道的是他在京城为官数年从来没有给自己置下一处宅邸,反而对自己的儿孙们说:我们是父母官想住哪儿无人敢阻拦,但何必与民抢地盖豪华大宅来住呢。所以他一生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宅第,一直都是租赁民宅来住。范仲淹还十分注重教育,他不但对自己家族后代在教育上极其关心,还关心百姓孩童的教育,每到一处做官就兴办学堂让四周的小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对自己的族人更加用心,怕他们因为生计的原因荒废学业因此想办法广开义田和义学,让他们有生计赚钱赚伙食的时候也能有机会读书,把范氏家族推向了兴旺和优秀。

范仲淹为人和从政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完美的。他崇信佛学相信无欲则刚所以不畏强权不恋富贵,在政治上则竭尽全力向皇帝进谏,虽然政治对手不满他的强势但却没有办法找出他身上可攻击的缺点;私生活上更加没有被人说三道四之处了,因为范仲淹不但两袖清风还自己掏出微薄的俸禄去资助四周需要帮助的人。他每到一处做官都被当地百姓视为青天;抒发自己志向的诗词也在世上广为流传,那些现在流芳千古的名句在当时是范仲淹对国对民的感慨,宋朝的君王和百姓都知道他是一个心怀壮志的忠臣。

范仲淹能被谥为文正公,是因为他优良的品行和出色的政治能力当得起这个名号。也因他的公正让这个谥号后来成为最珍贵的臣子名节。文有治国之才,武能殴打西夏犯国,治水屯边这些更不在话下,还对国民非常慈悲对君王极尽事忠,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难怪文正谥号被拔高到这种地步。

责任编辑:于浩淙 Hzx0176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