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历史上的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 饰演范仲淹的是谁

2020-04-23 09:01:16
A+ A-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范仲淹:“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心里想的都是为君分忧,为民谋利,就像他作品中信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范仲淹出任泰州时,曾用了5年时间,重修捍海堰。新堤的完成,不仅使当时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还在后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范仲淹,便将所修之堤命名为''范公堤''。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抵御西夏,护卫了祖国的安宁,留下了显著的军事成就。

作为臣子,范仲淹担得起忠诚直臣四个字。在《清平乐》的前几集中,太后刘娥主持朝政时,范仲淹就上书太后,要她还政,言辞非常激烈。然而太后去世之后,有谣言说太后毒死仁宗生母,这时候又是范仲淹上书,他认为太后是遵守先帝的旨意,辅佐年幼的仁宗,对江山社稷有功,多年来善待仁宗生母,不可能毒杀李宸妃。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时刻不忘忧国忧民,是宋代影响力巨大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一、童年苦难,随母改嫁。公元989年10月1日,范仲淹出生,这一年是宋太宗端拱二年。两年后,父亲去世,家境艰难,母亲为了养活他和姐姐,改嫁到山东长山一户朱姓人家,范仲淹不得不改姓朱,叫朱说。朱氏的几个儿子不待见范仲淹,变着法子欺负他,好在范仲淹好学,入长白山醴泉寺读书,一待就是三年。

范仲淹的楷书书法

二、外出求学,刻苦勤奋。此后为躲避朱家,范仲淹下定决心去外地求学,23岁的范仲淹告别母亲,来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求学。范仲淹来到应天书院以后读书异常勤奋,朱熹曾说范仲淹:“五年未曾解衣就寝”。他兜里没钱,又心疼母亲。在书院的五年中,他过着不堪回首的生活:夜里昏昏欲睡,用凉水洗面。每天只煮一锅粥,放在一边,饿了就就着咸菜吃,他等于喝了几年的冷粥。

范仲淹的行书书法

三、环境艰苦,磨砺意志。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堪称宋代典范。在这样的环境下,范仲淹养成了浩然之气。同学给他好吃的、施舍钱财,他一概拒绝。他说:“我已经习惯了喝粥,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艰苦的求学生涯不仅丰富了范仲淹的学识,更是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

范仲淹的朋友遍天下

四、初入仕途,婚姻护航。公元1015年,范仲淹27岁。这一年他考中进士,在首都东京皇宫见到了皇帝。踏上仕途,接着迎娶了副宰相李昌龄的侄女为妻,这个婚姻为他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他的仕途有一个很好的开局。数年后,李氏为他生下了范纯仁,人称“布衣宰相”。

朝政弊端亟待改革

五、针砭时弊,自荐改革。初入官场的范仲淹人微言轻,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北宋王朝政治上的各种弊端。仕途第一站是到广德军任司理参军,五六年后任泰州西溪镇监管食盐仓库。在做九品芝麻官的时候,结识了滕子京和青年才俊富弼。公元1025年,36岁的范仲淹给朝廷写了《奏上时务书》,揭露朝廷恩荫泛滥的现状。在上这一封书中的同时,范仲淹还给王曾、张知白等朝廷的重臣自荐,希望得到更大的平台上一展政治抱负。两年后,范仲淹的母亲去世。范仲淹再次上书宰相,提出自己的改革想法。这一次,范仲淹的上书引起了宰相王曾的注意,他很欣赏范仲淹的才华,要求晏殊推荐范仲淹进入朝廷做官。这是庆历新政的先声,但王相并没有理会范仲淹的改革声音。

仁宗皇帝

六、政绩突出,提拔回京。时任兴化县令的范仲淹带领百姓治理水患,践行为官是为民的态度,重修了捍海堰,很多流离失所的百姓也重新返回了家乡,百姓田地和盐场得以保护。范仲淹因政绩突出,被提拔调回首都东京工作。回京工作给了范仲淹施展才华抱负,推行改革的机会。

范仲淹

七、三起三落,乐观豁达。回到京师的范仲淹受不了朝政的腐朽,给仁宗呈百官图,把官场隐秘的利益链条亮了出来,矛头指向了吕夷简及他提拔的数十人,一时让京城的官场地震了。范仲淹对时弊多思考,多次谏言,得罪不少权贵,吕等人反扑范仲淹。双方斗争激励,欧阳修、余靖、尹洙、蔡襄等人力挺范仲淹。最终结果是范仲淹先后被贬三次。正直的官员被贬,虽败犹荣。每次被贬后,官场朋友们都把他送到东京城门外,给他点赞,赞他坚持自己的态度,他不畏权贵,虽然被贬,但愈加光荣。三起三落的范仲淹听后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面对三起三落,范仲淹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仁宗皇帝赵祯

八、重获重用,戍边保疆。范仲淹的刚正给年轻的仁宗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仁宗亲政后,敬重范仲淹的人品,范仲淹成为他心目中主持改革的最佳人选。公元1040年,西北告急,52岁的范仲淹被仁宗调往陕西,出任知延州,担任边防副司令。上任后,范仲淹主要是整顿军队,修改制度,训练士兵,修筑军事工事和要塞,节省边境财政支出等措施。经过一系列改革后,边防加强,军队战斗力加强。同时,范仲淹作将领,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少数民族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潇洒乐观的范仲淹

九、推行改革,施行新政。宋夏开始议和,仁宗迫不及待地将55岁的范仲淹从西北前线调回京城,授予他掌管兵权的枢密副使之官对西夏形成孤立局面,迫使西夏向宋称臣,达成议和。不久,仁宗罢免了吕夷简的宰相之位,重组了执政班子。同时,范仲淹身边围着欧阳修、尹洙、富弼等人,范仲淹倡导的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死了,晏殊出任首相。范仲淹与富弼给仁宗呈上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十项措施再一次触动了既得利官僚,真正赞成拥护新政的官员屈指可数。

虽败犹荣的范仲淹

十、改革失败,再次被贬。随着新政的推行,反对范仲淹的人越来越多,不时有各种声音传到了仁宗的那里。其中,最让仁宗不安的就是范仲淹的结交朋党。仁宗曾问范仲淹: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都是小人,难道君子也会结党没吗?范仲淹答:臣在边境时,看见既有勇于作战的人相互结党,也有怯懦避战的人相互结党。在朝廷也一样,正人君子和奸邪小人各有党羽,如果一心向善的人结为朋党,对国家有什么坏处呢?范仲淹直接承认了自己结交朋党,仁宗对他有了不满。庆历五年,反对范仲淹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仁宗改革信心逐渐下降。就在这一年,北宋外部局势有所缓和,仁宗经过反复权衡,最终罢免了范仲淹、富弼和支持新政的宰相杜衍。短暂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也因此被贬到邓州。

责任编辑:张小花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