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电影 电视 爆料 搞笑 美图

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即将开播

中华网娱乐 2019-09-30 13:55:53
A+ A-

——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即将开播

大型纪录片《长江之恋》即将开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余光中《乡愁四韵》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一份乡愁,那是无法名状又不可解释的,是故乡的水土和风物构成的记忆。长江,这条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集群,它是沿岸四亿多中华儿女共同的乡愁。

因此,有关长江的纪录片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通过纪录片不仅看到了长江的变化,也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

如今,继《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后,长江系列的纪录片再次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此次,纪录片《长江之恋》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扶持项目,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牵头,联合长江经济带11省市卫视,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长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

2019年,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派出的8个摄制组,沿着6380多公里长江溯源而上,辗转10万多公里,用镜头记录下生生不息的江水、河流孕育的生灵以及世代守护长江的芸芸众生。

《长江之恋》总策划、SMG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表示:“作为纪录片中心组建以来推出的第一部大体量作品,我们举全中心之力保证这个重大项目的圆满落地和呈现。在创作人员、拍摄设备、资源调度各方面调配上积极作为、全力保障,用纪录片人的镜头记录下了长江两岸古风与今韵交织、保护与发展并进的时代图景。”

缘起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第一集《溯源大江》的开头,一帧帧客观冷静的新闻镜头,向观众展示了长江曾经面临的洪水泛滥、蓝藻爆发、物种濒临灭绝等生态困境,也道出了“治好长江病、守护母亲河”的迫在眉睫。

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其首要之举就是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几年过去,“长江病”的医治可有成效?是否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共赢?

这,就是纪录片《长江之恋》的拍摄缘起。

聚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思路、新做法,《长江之恋》从人物、细节入手,力图展现人们与长江相亲相依的故事和情缘。“过去几十年,长江多次出现环保危机。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护政策下,长江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中华儿女如何反哺母亲河的故事。”《长江之恋》制片人、总导演刘丽婷如是说。

我们都是河流之子。长江这条母亲河,值得社会各界的合力呵护。李逸介绍说:“国家广电总局、台集团领导高度重视《长江之恋》创作,多次召开协调会指导部署,在以纪录片中心为主力创作力量的基础上,12省市卫视台在拍摄和资源调度上给予了很大支持。”

合力的托举,是“母亲河子女”对长江的善意和敬意。在《长江之恋》里,纪录片人、长江保护者、长江沿岸各省市的人民,以“母亲河儿女”的同一身份,谱写下了一曲新时代的长江恋歌。

守护

沱沱河畔,吐旦旦巴大学毕业后回到长江源头三江源地区,开始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事业,最终得到了斑头雁数量增长喜人的温暖收获。

金沙江边,昔日的赶漂人严梁和他的6000多个同伴,放下撬杆,拿起锄头,踏上了“为绿色而战”的天然林保护之路。

铜陵市大通镇,张八斤和他的同伴守护着正濒临灭绝的江豚,呵护着长江的水生生物……

在《长江之恋》的镜头里,一群各行各业、不同身份的“长江守护者”,给予长江深沉的爱、坚实的守护。为了给长江沿岸这些变化和故事寻找理论支持和学术背景,主创团队走访了近百位水文、水利、地理、气候、动植物、历史、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包括十几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刘丽婷说:“从洞庭湖畔保护江豚的渔民,到长江滩头拉纤的船夫,再到为上海市民谋福祉的水利工程师,一路走来,这些平凡的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守护着长江,也带给了我们最深的感动。”

砥砺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隐于镜头背后,砥砺前行的纪录片人。面对这条中国最长的河流,面对只有短短数月的制作周期,《长江之恋》的8个摄制组做好了行万里路的准备。

长江的源头三江源地区,拍摄第一集《溯源大江》时,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让摄制组始料未及。导演董洁心、主摄影朱骞第一天发生了头疼头晕的症状,大家吃下些抗高原反应的药物,随即投入了紧张的拍摄工作中。

第二集导演董玲俐带队前往攀枝花拍摄时,五六月的气温一度高达40度以上,摄制组不少人都晒伤了。

第三集摄制组陈琳带队在湖北拍摄二十余天,克服长江滩涂淤泥的重重险阻,拼搏到最后一刻。

第四集导演刘玮带队的摄制组则深入潇湘大地,记录洞庭湖边的生态保护协会的志愿者们。当时正处于洞庭湖血吸虫高发期,摄制组的成员们穿上雨鞋,套上救生衣就随船深入湖中央开始了拍摄。

第五集导演张艳芬带队跟着“江豚爸爸”张八斤来喂江豚,摄制组在独木舟上,既要拍到好的故事,也要保持船的平衡。蚊虫多得也令摄制组出乎意料,但是面对着拍摄人物,大家仿佛也找到了那片静心与初心。

第六集导演王向韬和史嘉年则一次次带队登上崇明岛。在大都市的边缘,和水利工程师们一起在湿地里徒步前行,虽然道路泥泞,但扛着机器举着话筒与他们紧紧相随。

长江,漱冰濯雪,一路奔涌,在沿岸地区孕育出万千气象。长江的守护者,十年一日,攻坚克难,为守护母亲河奉献己力。而《长江之恋》的纪录片团队,跋山涉水,砥砺前行,记录下了一条河和一群人的故事,在荧屏上铺展开了一副生态长江的斑斓画卷。

惊艳

除了人与长江的鲜活故事,《长江之恋》在视觉效果上同样令人惊艳。

李逸说:“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拍摄视频。而我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专业纪录片队伍,更应该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都做到极致。对《长江之恋》这部纪录片来说,尤为如此。”

《长江之恋》全部采用4K拍摄,并采用了阿莱顶级摄影器材,在视觉上力求呈现最美的“长江之恋”,为当代中国积累、保存真实、珍贵的影像素材。在前期策划时,节目组针对纪录片的预设结构设计了特别的拍摄模式,拍摄被分成故事、采访和空镜三大块,并分别制定了最佳的拍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空镜拍摄团队,它包含固定机位、手持稳定摄影机、电控逐格摄影和无人机,是所有八个摄制组中规模最大的。

经过反复的试验,节目组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最终采用ARRI Mini作为空镜组主摄影机,同时拆除空镜拍摄不需要的所有附件,在保留精确操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量,ARRI摄影机史无前例地加入了纪录片拍摄,记录下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壮阔之美。

这个摄制组由SMG纪录片中心制作部主任、著名纪录片摄影师柯丁丁和空镜导演陈钊带队,8人组成,携带超过200公斤的设备,从上游的金沙江,一直拍到了崇明的入海口。

除此之外,曾为纪录片《法门寺》《大秦岭》《习仲勋》创作音乐的张大为和为热门剧《长安十二时辰》作曲的赵亮棋携手为纪录片《长江之恋》创作了近60段音乐,这些音乐很好地描绘了长江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身姿、表情、精神和气魄,以及儿女们的万般情感。而由国家一级指挥孟大鹏带领的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则再一次演绎了《长江之歌》,当天籁之声作为片尾曲余音绕梁之时,更增添了一份恋恋深情。

启思

李逸说:“用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新时代的长江,是时代赋予当代纪录片人的使命。”

从曾经的经典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到如今的《长江之恋》,人们对于长江生态建设的理念发生了转变,长江流域沿岸地区也早已旧貌换新颜。

《长江之恋》将今日长江的壮阔之美悉数采撷,把长江守护者身上的情怀、执著、坚守传播开来,为更多人所知和传承。自然界的和合共生、人世间的相依相伴,是对新时代生态长江的生动写照。

但是,除了呼应时代、挖掘内核之外,《长江之恋》更有一个愿景,那就是启发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人类和自然将以何种姿态携手走向共同的未来?

从这个意义而言,《长江之恋》记录了长江的过去,见证着长江的当下,也必将为长江的后世发展留足伏笔。

责任编辑:郭一楠 CK00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