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最后一张签证》在剧情上也颇具传奇性,高满堂对此解释称:“有人会说传奇性就是狗血,比如外交官打入敌人内部窃取机密等桥段,实际上这都是娱乐化的表达。民国时期的外交官是有纪律的,绝不能胡来,每走一步都要很慎重,否则很有可能被驱逐,造成国际影响。所以我在创作的时候就必须拿捏好分寸,千万不能写得很狗血,把一个历史事件给糟蹋了。”
谈合作
国际化剧组演员心意相通不用翻译
《最后一张签证》是中捷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视作品,在投入上超过《碟中谍1》、《007皇家赌场》在捷克的投资,成为捷克电视剧史上投资最高的影视剧。捷克政府也是全力配合影片拍摄,除了封闭街道,还封闭火车站支持拍摄。当地很多犹太组织自发免费参与拍摄,只为还原最真实的历史。作为编剧的高满堂在回忆起这部国际化的大片时更是心潮澎湃:“《最后一张签证》是完全国际化的,其中包括一万多名来自波兰、奥地利、捷克、英国等地的群众演员,以及各个制作部门的国际化合作。”而让高满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布拉格电影制片厂的老枪械师:“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们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每一支枪,都是他一支一支擦好的。我当时跟他说想拍这个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他的祖父就在集中营中失去了生命。”
国际化的合作为《最后一张签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语言沟通障碍也让整个剧组充满挑战:“我们大概请了35个翻译跟组拍摄,现场就有14个。我们当初觉得捷克人的英语没有什么问题,但后来才发现演员们都只能使用捷克语进行表演,这让我们的沟通十分困难。不过好在演员之间心灵相通,没有语言还可以靠眼神、肢体语言进行沟通,才让拍摄顺利进行。”
谈行业
收视造假就像国足黑哨IP互撕就像疯狗打架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金牌编剧,对当下影视行业“IP盛行”、“小鲜肉满屏”、“收视为王”、“韩流风靡”等现象同样有着自己的看法。面对IP改编的争议,高满堂表示:“撕来撕去,就像两条疯狗一样,毫无意义,没有骨头也没有肉,不必要撕,都在苟延残喘罢了。”面对高额的片酬,高满堂则吐槽:“一部剧投资1个亿,小鲜肉占5000万,更高的占7000万,剩下3000万包括导演、制作等各项费用,我想这部剧的拍片质量真是不敢恭维。”而在高满堂看来,改变现状的方式除了靠行政命令,更重要的还需要市场调节,当观众、电视台对“小鲜肉”的热度降下来,片酬也就顺应恢复正常状态;而面对收视造假等状况的发生,高满堂则使用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这潭水不干净,年年喊打,却年年没打着,就像当年中国足球的黑哨一样,如果能从副主席到教练员再到裁判员都治理一下,我相信解决收视造假的问题,就不会遥远了。”
在采访过程中,高满堂用“娱乐至死”四个字来形容当下的影视剧行业,他对此补充道:“观众认识鹿晗、李易峰,却不了解历史。现在市场上有不少历史剧、抗战剧,但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随意扭曲历史事件,我对此真的很气愤。我们最起码应该尊重历史,秉持正确的艺术追求,能给后人留下一些真实的、珍贵的、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而这也是我创作《最后一张签证》这部剧最主要的目的。”
面对当下“小鲜肉”盛行的市场趋势,高满堂在挑选演员时却独树一帜:“在选角上面,我也纠结了很久。很多人都建议我使用小鲜肉级别的演员,但我可受不了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我一定得选有实力的演员,比如王雷和汉斯。”
不仅如此,高满堂还希望“中国文化走出去”再也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作品,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我不想讨好年轻人,但我真的想让年轻人能很艺术、很享受地知道《最后一张签证》的历史,然后非常珍爱并收藏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