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字旁的当为什么打不出来了呢 口字旁的“当”为何没了

2020-09-15 10:51:38
A+ A-

口字旁的当为什么打不出来了呢

最近一些人发现口字旁当居然打不出来了,无论是五笔还是输入法,再也打不出来这个口字旁的“当”字。

围绕口字旁的“当”争议不是一天两天了,豆瓣、知乎等社区前几年就讨论过,一方面可以确认在正规出版物或者输入法字库中,DingDang打出来的基本都是叮当或者叮叮当当,没有那个口字旁的“当”。

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很多字是死字,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或者是没有什么单独存在的必要,就被字库给删除了,它的意思就合并到了其他字里,由其他字作为代替使用,以前没有啥九年制义务教育,战争过后百废待兴,扫盲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扫盲就特地搞了这些简化字,但是当简体字再次被简化的时候,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最终只能停用了。

和这个“口当”类似的,还有“仃”字,当时为“停”的简化字,老一辈人还有着写“仃”的习惯,比如“仃车位”,但是一搜会发现“仃”念作“ding”,是和“伶仃”组词的,压根没有“ting”的读音,如果没有“伶仃”这个词,“仃”字也会变成死字,现在很可能也已经打不出来了。

《新华字典》收单字(包括异体字、繁体字在内),共11100个左右,以常用字为主,也兼收部分古籍、方言和各行各业的常用字,基本上可以满足阅读一般书刊的需要。但由于汉字使用的历史悠久,“出生不报,死而不葬”,所以字的总数越积越多,现在已经突破了7万大关。

这样一来,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有时就难免遇到读不出或写不出的字,在《新华字典》里也查不到。怎么办呢?

首先查一般字书或辞书。《同音字典》收单字比《新华字典》多些。其中主要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字,也收了一些备参考的较生僻的字,如古书中用的字和地名、人名用字。还有《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新部首大字典》等,这些书都收入了一定数量的冷僻字。有一本叫做《难字表》的字书,它虽然只收进了2000多个单字,但全是难读、难写和容易读错的字。

倘若碰到了以上这些中、小型字书和辞书都查不到的冷僻字,就必须查大型字书了。《康熙字典》于清朝康熙年间成书,收字47035个,分为十二集,使用部首查字法,注音用反切加直音。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声调随下字,如“笤”字,是“田聊切”,用现在拼音的道理来理解,可以写成这样的公式:ti2n(田)+li2o(聊)=t+i2o=ti2o(笤)。用这种方法切出来的音不一定都准确,有时还需要再参照后面加上的直音(同音汉字)或现代字典的注音,来确定读音。

口字旁的“当”为何没了

那么提到“曼德拉效应”,就必须要提到一个汉字,口字旁的“当”,这个字如今根本打不出来,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尝试,然而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这个字确确实实的存在,并且很多人还表示绝对见过,如今很多人写“叮当”两个字的时候,还时常会写出来,那么为何凭空消失了呢?

词谱

这一个神秘的现象,就像86版《西游记》中,多数人有印象,记得孙悟空当时变成了一个狼狗,然后叼走一个头的场景,事实上,电视剧中根本没有这个场面,甚至当时的导演都表示根本没有拍过这一段儿,于是人们不难想到“曼德拉效应”,那么这个字究竟是否存在?是否真的是“曼德拉效应”再次浮现?

汉字

对此很多专家表示“根本没有这个字”,那么如此说来就是真的出现了“曼德拉效应”?其实对于汉字的写法问题,在近现代历史上发生过重大的变法,从“废除汉字运动”开始,汉字便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当初鲁迅呐喊“汉字终将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众多文人接连呼吁,而后便有了“汉字简化”的历史,而我们现在所谓的“简体字”其实就是汉字第一次简化的结果。

文字改革报刊

但是汉字的“简化”,并非只有一次,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二简字”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次简化正式发布在1977年,但只用了短暂的8年时间便被废除,然而废除之后却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废而不止,并且影响十分深远,就像是如今很多姓氏都因此发生了变化,比如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甯”,几千年从未发生过变化,但在二简字中,却变成了“宁”,如今仍在使用。

二简字

那么口字旁的“当”是否也是“二简字”时期的字体呢?其实在当时,由于字体的连续变革,一些字甚至都出现了不同的表达方法,比如“箫”、“萧”与“肖”这三个姓氏,其实就是源于同一个姓,这样民间习惯性的写法,逐渐也开始流行,久而久之,一些字体虽然没有真正的发布过,但却时常会被人们所使用,而口字旁的“当”也是如此,只不过人们没有发现这个小细节而已,也并非是真正的“曼德拉效应”。

责任编辑:乔娇 TT000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