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代表中华网在又见徽宗-宋朝艺术的侘寂之美上致辞

中华网文化 2024-03-24 14:53:09
A+ A-

大家好。值此青绿初生,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相聚在中华世纪坛,在“宋朝艺术的侘寂之美”中,彼此遇见。

我谨代表中华网文化频道作为“又见徽宗”展览的协办方之一,欢迎诸位的到来。在新时代,东方式审美的回归,不仅重拾着国人的文化自信,也让人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介于现代和后现代转化期间的生存美学,生活美学和生命美学。

中华网总编辑慈藏之

中华网总编辑慈藏之

徽宗,是一个多重、复杂身份的聚合体,现代的中国人对他似乎“又爱又叹”,但在今天的回望中,我们考察的是“徽宗”这个复杂的人格性“文化符号”,及这个人格性文化符号所处的人类审美观的巅峰时代,所呈现出来的中华文明母体所孵化的文化意象,而不是关注“徽宗”本人在某段历史具象时期的世俗的政治道德意义——超越一个朝代的历史,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和文明传承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陈寅恪先生尝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显然,“又见徽宗”的策展主题,是一种文化觉醒和复兴的心态来体验,而不是慨叹和幽怨。

同样,我们来审视,“侘寂”美学观的思想前身,其实也是在宋代趋于成熟,是宋道家和佛学思想在生活和审美中的融合——在人天合一角度,在物的层面,追求自然的、质朴的事物本来面目,更愿意发现残缺的事物的美好,这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残地缺”思想,它知道所有事物都伴随着不完美,于时空中流变。但在日本,这种审美观思想又与日本的传统地域文化结合,走向了“物哀,枯木和死寂”的另一种极致风格。

代表中华网在又见徽宗-宋朝艺术侘寂之美上的致辞

而当下,这一美学观,作为一种时尚风格进入了现代商业社会。在时代的大因缘下,成为了现代设计师和产品设计者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乔布斯就是日本禅宗的拥趸,很多人认为苹果的工业设计就体现了侘寂,最直观的当然就是极简的线条了。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把侘寂转换成了一种做产品的思维。

可见,侘寂对西方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内在价值链接,因为它跟现代社会的审美——现代主义奇妙的暗合,它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要。所以我们会在各种工业品设计中,看到侘寂的影子。如今,它已经成了一种流行文化。越是现代化,人们越会对它产生共鸣,因为它能提供和发达的物质生活相匹配的精神力量的回归。

代表中华网在又见徽宗-宋朝艺术侘寂之美上的致辞

虽然侘寂的思想的“至简、自然”等主张来自中国,并影响了西方世界,但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的文化里,并没有日本侘寂文化后来衍生的“枯木”、“死寂”的审美观——在中国禅宗的认知和观照上,更是至简而不枯槁,朴拙而不死寂,这是中国文化内在的活泼泼的生命观特征所涵养的,这种生命观下的审美观,崇尚无限性,所以画作会有留白,借以打开无限性,追求生命的重重无尽的超越,它可以百折不挠,可以自强不息。而这更是,人类当下及未来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所或缺的,也是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将要提供的更为重要的“生命真理观”的价值主张。宋文化所奠定的儒释道一体的生命美学建构的生命真理观体系,乃是中华文明长久于世,生生不息的内在价值主张——它虽不是历史王朝永固的护身符,却是中华文明长久于世的DNA。无论是繁复,还是极简,无论是华美还是朴拙,宋代都是中华文化贡献给人类审美的巅峰性存在。

代表中华网在又见徽宗-宋朝艺术的侘寂之美上致辞

代表中华网在又见徽宗-宋朝艺术的侘寂之美上致辞

中国的审美观是东方知识体系的生命真理观的表达,带有超越“哲学”和“宗教”的一种生命情怀——这是不同于西方知识体系客观真理审美观的表达的。如何让中华文化,中国的审美观,让这个世界其他文明载体更好的理解和接纳,显然,我们用的不应是宣教,而是这种融入时代的拥有文化DNA的产品表达,设计表达,体验表达,艺术表达,思想表达,生活表达,以及任何有助于生命成长与沟通的创新性呈现。当然也包括“又见徽宗”的这个展览的尝试——结合现代技术和传播理念的互动、沉浸式的体验表达。侘寂的审美观,可以通过交互性,来提供这种体验,而又超越这种体验。侘寂是通过物之境,来让人达到“物之禅”,也就是通过人和物交流,获得超越宗教般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观照给我们以启示,这是一种多重关系的交互、共鸣和相应,而这正是在工业品时代强调人机交互体验的背后的人本思想。

代表中华网在又见徽宗-宋朝艺术的侘寂之美上致辞

这种体验,并不脱离物的内在和外在,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对生命的觉醒的启发,是对文化自觉的启发,尤其是在AI+的当下,更需要这种表达。(我们计划5月份在香港,与香港某学会协办一场“当AI遇见佛陀”的科技文化沙龙)。

此前与姚兢先生有过深谈,我们被这样一位兼具藏家、学者、士大夫精神,传统而又现代,深具国际化视野的知识分子的自强不息精神,所深深打动。孜孜以求,不畏将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正是中华文化精神中最难能可贵的坚持和超越的力量。

中华网能够参与协办这一活动,也是有着深深的对于策展主题的高度认同,当然也是对姚兢先生这种精神的内在的生命情感与价值认同——而这正是“文明探源和文明互鉴”所需要的共通的文化交流的本真底色。

作为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平台,中华网一直秉持着“弘扬中华文化,共创全球华人精神家园,促进国际间文明交流互鉴”的宗旨。我们今年会加大泛文化频道的内容创建和活动举办,包括美术戏剧,包括考古文博,包括设计创新领域等等,并将陆续合作推出中华文明讲述人,中华经典解读人,中华神话造梦人等系列子文化IP,并通过国际化平台和活动,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

把握历史文化资产的敏感度,是政府管理者、文化学者、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投资界、品牌主理人、产品经理人、设计师、文化研习者、创业创新者都需要觉醒的新领域。我们也希望这个展览后续会进一步扩大巡展和海外传播,由此而衍生出中华文化审美观的符合化的叙事体系,也希望各位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与我们一道与姚兢先生一道,共同努力,共创共荣。

感谢大家。

(文:慈藏之)

责任编辑:陈玲玲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