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里,蛇是灵性和生命力的象征,寓意福瑞。因此,蛇的形象在文物中也很常见。乙巳蛇年,我们选取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与蛇有关的文物,介绍其精湛的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对灵性和力量的崇敬。
参与采写:瞿祥涛、李佳霖、郭凯倩、武夫强、谭志红、孔令晖
彩绘木雕蟠蛇漆卮
彩绘木雕蟠蛇漆卮年代为战国,荆州博物馆珍藏,在湖北江陵雨台山471号楚墓出土。卮是一种盛酒器。该器物呈圆筒状,雕刻了8条相互缠绕的蛇,体现出楚人对生命自由的向往或对自由生命本身的崇拜,其雕刻和装饰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蛇纹圆角梯形金箔
该文物为商周时期,金质,整体呈圆角梯形,中部錾刻两圈螺旋纹,蛇头部在中央,蛇尾在外侧,微凸。此金箔可能作为装饰用,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古蜀先民金器加工工艺和青铜文明的重要实物资料。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劳邑执刲”蛇钮琥珀印
“劳邑执刲”蛇钮琥珀印是西汉时期文物,1975年于合浦县堂排4号墓出土,蛇形钮。“劳邑”即为“骆邑”(骆越),汉代广西合浦郡常有“劳水”“劳山”等河流地名。“执刲”是官名,原为先秦楚国的小邑封君爵名,春秋至秦汉之际沿用。该印章应当是南越国封赐给境内骆越部族首领的官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供图
蟠虺纹铜鼎
此鼎为春秋时期文物,作炊器使用,圆口,立耳,深腹,圜底,三兽蹄形足。鼎中上部饰绳索纹,其间有蟠虺纹。该器浑厚凝重,纹饰精美。
山东潍坊市博物馆供图
漆木屏风三款蛇形铜托座
南越王墓主人主室出土的漆木大屏风的青铜构件托座中出现了大量蛇形设计,造型独特且生动,是我国禁止出境文物。这套漆木屏风共出土了两件人操蛇鎏金铜托座、两件蟠龙鎏金铜托座和两件蛇纹鎏金铜托座。
广东南越王博物院供图
蟠虺纹青铜盨
蟠虺纹又称“蛇纹”,该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盨为古代盛食物的铜器,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盨作为一种礼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它不仅是贵族阶层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安徽博物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