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走进博物馆 感悟多彩文化

中国旅游报 2024-05-21 10:48:45
A+ A-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近年来,“博物馆热”日益升温,走进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重要方式。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到6833家。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各地博物馆通过推出特色展览、创新陈展方式、研发精美文创等方式,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展现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让更多人感悟多彩文化、感受美好生活。

增效博物馆越来越丰富

秦兵马俑、杜虎符、鎏金铜蚕、金怪兽等观众熟知的“明星”文物齐亮相,绿釉陶孔雀灯、灞桥纸、先秦漆猪等精品文物“吸睛力”十足……5月1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正式开馆,“秦汉文明”系列展览同时揭幕。“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集中展示秦汉文明缘起、发展和贡献的博物馆,主馆区有7座建筑,总体上呈现北斗七星布局。”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介绍,秦汉馆展览以“大历史+小专题”的形式陈列展品,现阶段展出1500余件文物,其中90%是首次展出。

近年来,中国国家版本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殷墟博物馆新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等陆续开放,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约300家的速度持续增长,总量居世界前列。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五批12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已达327家。

博物馆展览供给不断增加。各地博物馆推出一系列新展览,吸引公众感受文化魅力和教育力量。

5月18日,“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步入展厅,一条巨幅京津冀大事记时间轴贯穿展线,商代的绳纹敞口罐、战国时期的“郾(燕)王职”戈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京津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特意设计了长线‘注释’信息,给观众带来一种站在历史长河中看展的感觉。”展览策展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张杰说。

“我们推出‘泉博真探’公益鉴宝活动以及‘母爱的瑰宝——贵州少数民族背扇精品展’‘闽南艺术创意之旅’等主题展览,还邀请泉州市闽南歌舞传承中心专业演员开展文化惠民非遗展演。”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说,“希望用通俗性、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方式,更好地吸引和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技文物越来越可触

数字化观展、沉浸式体验,在科技加持下,各地博物馆不断创新陈展方式,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有触及感。

“‘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各单元都设置了能够与观众互动的多媒体触摸屏,用于延伸和补充展览内容。”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任雪莉介绍,观众行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技与美”展厅,能够听到舒缓的音乐,欣赏到乐舞的优雅姿态、书法的流畅笔触,闻到香炉的丝缕香气,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刺激下开启一段穿越古代秦汉艺术和技术的精彩旅程。

眼前,古蜀民围着神树祈祷,三足金乌在天空飞翔;耳边,虚拟讲解员讲述着文物的前世今生……近日,上海游客杜宇在三星堆博物馆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零距离感受古蜀文化魅力。“12K沉浸式数字展令我印象深刻,12K技术微距拍摄的三星堆文物让我清楚地看到文物上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是缝隙中陈旧的泥土,这种感觉太奇妙了。”杜宇说。

“数字故宫”使游客足不出户就可畅游故宫、“数字藏经洞”生动再现敦煌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文物可触可感。

5月17日,利用AI绘画、大模型等技术,有“东方睡美人”之称的汉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数字人展现在世人面前,2000余年前的时代片段跃动起来。

“我是吴王夫差青铜剑,集吴国工匠智慧之所成,隆脊有棱、剑锷锋利,见证了一代君王的辉煌与陨落……”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推出首部AI文物微短剧《吴王夫差青铜剑》。全剧以剑为第一人称展开,将铭文内容和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娓娓道来,生动再现了夫差的戎马生涯。“AI技术的应用为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注入了新生机,符合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文化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活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增智课堂越来越生动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连日来,各地博物馆围绕“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推出多元社教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

5月13日至18日,恭王府博物馆深入挖掘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发挥社教属性,策划推出“龙行龘龘·福满朤朤”“研古筑今——恭王府建筑遗产活化教育”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公共教育活动,拓展公众参与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途径。

在四川博物院,夺宝奇兵之探秘“江渎”、沉浸式剧本解谜体验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绍兴鲁迅纪念馆推出“寻‘迅’记——在名城绍兴寻鲁迅印迹”等活动,让观众了解文学巨匠的成长轨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社区,向居民展示竹编制作工艺……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价值持续彰显。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有1600余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达94%。

举办“诵·歌献给党”红色文化季诗歌朗诵邀请赛、启动青少年教育项目、“初心号”红色巴士首发……一系列形式丰富多元的活动于5月18日亮相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纪念馆参观瞻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讲解员张欣怡说,“为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几年,纪念馆开展了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等,把珍贵的革命文物带进校园、带入课堂,厚植爱国情怀。”

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积极组织宣讲团走出纪念馆,走进机关、学校、社区等,沉浸式讲好红色故事。“今年,我们创新开展了‘革命文物故事开讲啦’雨花台红色思政课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心中根植信仰的种子。”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讲解员曹丹妮说。

(采访组成员:黄高原魏彪范朝慧李金枝任丽牛佳欣执笔:黄高原)

责任编辑:陈玲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