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文物“活”起来 文化更“青春”

中国文化报 2024-05-11 10:10:18
A+ A-

古城古镇“打卡”、非遗体验、博物馆观展和传统服饰“打卡”等新型文旅体验在今年“五一”假期迎来消费热潮。

今年“五一”假期,文博场馆、文化景区人气高涨,从参观博物馆到探索古村古镇,游客沉浸在各地丰富的文化氛围中。

值得关注的是,在年轻游客群体中,“新中式”旅行方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种旅行方式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现代旅游休闲方式相结合,给人们的旅途增添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受到游客关注。周庄、乌镇、濮院、西塘、盐官等古镇,在这个假期以与时俱进的“文气、洋气、烟火气”吸引各地游客的到访。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市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21.35万人次。新推出的28个专题展览、48项特色社教体验活动以及80余场特色展览,融合了演艺、赏花游园、旅游专线、特色活动等丰富元素,满足市民游客对古迹遗迹和博物馆日益高涨的游览需求。

今年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吸引大批文博爱好者慕名而来。“五一”假期,殷墟博物馆与殷墟景区联动举行商代马车巡游、商代乐器快闪、商代服饰演艺等活动,热度持续攀升。在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的考古科学体验馆,游客“变身”考古队员,领略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带来的全新游览体验。

博物馆让古都西安“大放异彩”。“五一”假期,西安市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约110.9万人次。游客在快闪市集欣赏非遗花鼓敲背表演、国风舞蹈、西安民谣等演出外,还能沉浸式体验古法敲背、陶瓷绘画、蹴鞠游戏等多种地方特色休闲玩乐项目。

“五一”假期,南方地区的降雨天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少人的旅行计划,但也让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室内场馆热度飙升,本就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博物馆在假期一票难求。“五一”期间,首次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29件竹简和木牍的湖北省博物馆成为马蜂窝平台热度上涨最快的博物馆。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一些相对小众的专题博物馆也进入热门行列,例如长影旧址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自贡恐龙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等。

随着旅游市场的快速复苏,文化和旅游正在更深度、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加速融合。故宫博物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等成为研学旅游热点。在洛阳,第41届牡丹文化节与龙门石窟、洛邑古城成为“五一”假期旅游“顶流”,不仅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创下历史新高,还带动了旅游业态和体验项目的创新。美团数据显示,4月以来,“汉服妆造”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36%,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苏州位居搜索热度前三。

红色旅游持续火热。中共一大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福建古田旅游区等地迎来接待高峰。在江苏省徐州市七里沟街道的红色教育基地,为提升游客体验,当地采用现代化设计和科技手段对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成集陈列展示、教育培训、情景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景点。在浙江嘉兴、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湖南橘子洲、陕西延安等地,人们通过“打卡”红色地标、瞻仰革命圣地、探访红色旧址、缅怀革命先烈等形式,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五一”期间,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非遗传承人向游客展示陶瓷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舒 琳 摄

“五一”期间,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非遗传承人向游客展示陶瓷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舒 琳 摄

责任编辑:陈玲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