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一件石经幢 揭秘白居易的晚年生活

雅昌艺术网 2022-06-21 12:15:30
A+ A-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白居易,是“五百年中一乐天”“酒狂诗魔且情长”的白居易。

世人都能吟诵他的诗词,但他的书法却少为人知。

近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展,以白居易的诗句为线索,让大家梦回洛阳城。其中展出的一件明星文物——白居易洛阳宅院遗址中出土的“白居易造石经幢”,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

图片

展览现场图

《宣和书谱》中记载:“居易以文章名世,至于字画不失书家法度。作行书妙处,与时名流相后先。盖胸中渊著,流于笔下,便过人数等。观之者亦想见其风概云”。苏轼在《天竺寺诗序》中也写道:“先君言虔州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

因为白居易书法存世较少,所以这件由他书写的石经幢尤为珍贵。

图片

白居易造石经幢

石经幢是一种石塔,但它与佛塔又有着不同,一般有幢座、幢顶,更像石柱。白居易对古幢形制有这样的描述:“六隅七层,上覆下承,佛仪在上,经咒在中,记赞在下”。这类石经幢不一定都安放在寺庙中,像“白居易造石经幢”就安放在他的宅院中。

1993年,在白居易宅院遗址“南园”西侧的灶坑内,出土了这件石经残幢。

白居易造石经幢为青石质,出土时已残破为两块,均为幢身。幢顶和幢座都已消失。在石经幢所刻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开国男白居易造”字样。

图片

白居易造石经幢 拓片 (局部)

白居易经历宦海沉浮,晚年归隐洛阳,一心参禅,寻求内心的平静。他的书法沉稳凝练,与诗文一样反映着他不同时期的心绪,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通过石经幢,去揭秘这位伟大诗人的晚年生活。

石经幢的发掘再现

1992年到1993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洛阳城履道坊白居易宅院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

在白居易宅院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南园”中发现了此件刻有陀罗尼经的残石经幢,这也证明了他晚年与佛教密切的关系。

图片

图片

白居易宅院遗址发掘现场

“经幢六面柱体,六面皆有经幢刻文。六个石面约16厘米,残高31厘米。上部残块较小,仅存第一面、第六面少量刻文;下部残块六面皆有刻文。”

石经幢分为三部分,由《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大悲心陀罗尼经》和题记组成。每部分字体大小各不相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字最大,旁边的注字最小。题记的内容则是造经幢的时间和目的,以及造幢人白居易的籍贯和他当时的官职。

在幢的底端还有一个圆榫,是用来连接下部的幢座。据专家推测,如果将整个石经幢复原,它的高度大约在90~100厘米之间。如果原石经幢刻有幢额和佛像装饰,高度则在120厘米以上。

图片

白居易造石经幢 拓片

经幢有超荐逝者的作用。白居易造经幢,也主要是为去世的元稹和亲人积功德。他在石经幢的题记中写道:“及见幢形、闻幢名者,不问胎卵湿化,水陆幽明……悉愿同发菩提,共成佛道”。

该石经幢不仅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的宗教信仰,也可以从中欣赏他的书法艺术。

石经幢不在寺庙在豪宅

发现石经幢的遗址,是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城的宅子。要知道古人和今人一样,将买房子作为人生大事。白居易每定居一个地方,想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买房子。

“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是白居易年轻时初到长安,前辈顾况调侃他的一句话。但当顾况看到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吃惊,随后改为“居也易”。

难道真的“居也易”吗?

要知道,在大城市生活开销很大,就算有稳定收入,生存下来也并非易事。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应该是安定下来的第一标准。

从古至今买房都不容易,在一线大城市的人,应该深有体会。人们背负大额房贷,只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了房子才会让漂泊的心有归属感。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经历了多年宦海沉浮的白居易已53岁,被皇帝召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到了洛阳。他和众多漂泊异乡的人一样,准备购入人生中的第四套房子。

图片

白居易

当时,白居易虽有八、九万月薪,但还是因钱不够,需要用两匹马来抵偿房款。他购买的这套宅院位于洛阳履道坊西北隅,是柳宗元岳父杨凭的宅子,虽是二手房,但白居易非常满意,特意写诗炫耀一番。

他在《池上篇》中写道:“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如鸟择木,姑务巢安。如龟居坎,不知海宽。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时饮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鸡犬闲闲。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图片

隋唐洛阳城白居易故居遗址全景

期间,白居易又经历了短暂的外任。在大和三年(829年),58岁的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回到洛阳。从此,白居易正式开启了“吏隐”生活,营造着自己的宅院,与妻子、子女、亲眷一同居住,还有书童、婢仆、歌妓等人,过着安乐自得的生活。

白居易晚年的诗文中多次提及此宅院。根据他诗文的描述,以及后人对他宅院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宅子内设有宅院、西园、南园、北院、后院、槐亭院、政事堂、仓廪、厨房、酒库、书房、宾阁、妓房、暖室、马厩、衡门、蓬门、柴扉、疏篱等,可见此宅子非常大。

白居易还将宅子进行了扩建,加筑了西平桥、中高桥,铺设了环池路,通三岛径。池子周围还安置了天竺石、太湖石及方长平滑的青石三块,青石可以坐卧。池内养鹤,还放了青板舫,可以栽菱、莲。中岛还建了亭子。花卉树木也是随处可见,可谓景随时移。

“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目之际者久之。曲未竟而乐天陶然已醉唾于石上矣。”白居易过着悠闲的晚年生活,这套宅院也成为了他最后的归宿,伴随他走完了传奇的人生。

图片

白居易造石经幢 拓片 (局部)

造经幢为元稹和亲人积功德

白居易退居洛阳后,远离宦海,喜欢道家的清静,佛家的“求无生”、“归空门”,还经常约朋友一同游香山寺。他不但“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还不断施舍。

大和五年(831年),白居易独生子去世,这对他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书报微之晦叔知,欲题崔字泪先垂。世间此恨偏敦我,天下何人不哭儿。蝉老悲鸣抛蜕后,龙眠惊觉失珠时。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后传谁庇荫谁。”

同年七月,白居易的好友元稹病逝。亲人挚友的离世,给白居易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图片

白居易造石经幢 拓片 (局部)

元稹在弥留之际,托付白居易为其写墓志文。在当时,为逝者墓志撰文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白居易是拒绝收取的。奈何,元稹的亲人们数次来洛阳劝说白居易,他只能收下。大和六年,白居易将为元稹写墓志文所得的钱全都捐给了寺院,用来重修龙门香山寺,为好友元稹和亲人积功德。

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中就写道:“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当归微之(元稹)。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他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元稹,希望来世可以与他再续前缘。

图片

白居易造石经幢 拓片 (局部)

元稹的离世让白居易郁郁寡欢,形单影只,也无闲情雅趣。他每天坐禅斋戒排遣内心的悲伤,寻求内心的解脱,还经常与佛寺的高僧往来,成为了香山寺的常客。

图片

白居易造石经幢 拓片 (局部)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当时盛行,要求信徒们书写、读诵、听闻,才能“度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作为信徒的白居易,亲自书写监造了此石经幢。

其实,白居易早年就对佛教南宗禅感兴趣,而且他所处的时期,也是南宗禅兴盛时。南宗禅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在唐代受很多文人士大夫的青睐。白居易就是其中一位虔诚的佛教践行者,在他的诗歌中也有许多佛家偈语。“此生都是梦,前事旋成空”、“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世俗中的一切终将化为一场空。

图片

白居易造石经幢 拓片 (局部)

白居易在《自觉二首》中写道:“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斗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他希望皈依佛门,超脱生死,永离烦恼,但尘缘未了,只能身在尘世,心遁佛门。

“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浩缘境,他生当此作山僧”。白居易将自己的书籍也都搬到了香山寺,在那里长住。他在香山寺期间,把自己在洛阳十二年所写的八百首诗,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了香山寺的藏经堂内。白居易晚年自称“香山居士”,死后也埋葬于此。

图片

图片

白居易宅院遗址发掘现场

据文献记载,白居易宅院在五代时期被改为普明禅院,北宋时期又改为大字寺院,后因战乱、兵燹,跟随履道坊一起沦为农田。一座经杨凭和白居易先后数十年营建,风景绝佳的私家园林,就此被毁。

结语

白居易的宅院被毁,我们再也无法看到那座拥有亭台楼阁、山水风月,竹木花卉的宅院,体会“地与尘相远,人将境共幽”的雅致园景。但在他宅院遗址中出土的生活遗物和石经幢中,我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闲游在园中畅饮的“白乐天”,那个为亲友们诵经、积功德的白居易。

“乐天乐天,生天地中”。

他守正不阿,豪放不羁,重情重义,写下无数千古绝唱。他留下的绝美诗句,带着我们领略着大唐风韵。他并没有离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留在了人世间。

责任编辑:梁弈文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