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博物馆与学校融合 呈现教育新样态

北京青年报 2021-11-29 10:26:27
A+ A-

博物馆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集聚地,是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搜集、展示、研究和传承的最佳场域。于学校教育来说,如果博物馆与学校形成良好互动,则不仅在课程内容上能给予学校丰富的资源,更在情境创设、学法变革、活动评价、成果展示等方面提供无法比拟的助力。杭州卖鱼桥小学前期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之绸”项目化学习历程,就是一次馆校合作的尝试,在当前双减背景下,为如何提升课堂效率、培育核心素养、实现文化传承展现了一种新的样态。

杭州卖鱼桥小学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之绸”项目

杭州卖鱼桥小学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丝路之绸”项目

情境驱动 传承丝路文化

在确定本次馆校合作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索之后,项目组的老师们就共同参观了丝绸博物馆,现场聆听博物馆丝绸文明的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化学习真实情境的要义,酝酿指向丝路文化和学习现场的问题情境。

项目组教师回到学校后就进行了大量的学生问卷,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因为身处杭州,且许多参观过丝绸博物馆,对丝绸以及丝路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他们认为丝绸是“杭州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也曾叩开世界的大门,传播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视界趋同令项目组老师倍感振奋。于是,在学生的问卷梳理中,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应运而生:2022年亚运会即将在杭州开幕,亚洲各国的参赛者也会齐聚杭州。如何借助亚运会的机遇推广杭州呢?是否可以设计制作一款体现丝路文化的丝质礼品,在亚运会上进行推介宣传,成为向世界展示杭州的名片呢?这一问题情境的确立,学生心领神会,于是就各自组建项目小组,开始中华文明、丝路之绸、杭州形象的协同领略。

学法变革 解锁丝绸魅力

当然,光有对丝绸文明的知识是不足以支撑丝质礼品的研发设计和制作的。项目组创新常态学习方式,引导每一个项目小组的学生都进行“拼图组-专家组”的学习实践。也就是说,让每一个项目小组的学生都成为礼品设计制作某个领域的专家。根据丝质礼品特点,创生了“材料设计师、纹样设计师、文化设计师、工艺设计师”四个专家角色,由各项目小组的学生自行选择分配开展各自领域的学习,最后再回到自己的项目组,拼图成由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的项目小组。教师团队设计了专题的《学生手册》为各项目组提供团队文化建设、专家式学习、合作探索、创新展示的支架。学生各项目小组每一位成员都努力学习各自领域的知识,为小组提供基于自主学习探究的思维与产品,协同设计制作礼品。

评价多维 迭代产品升级

在此次项目式学习中,我们还在评价方式上探索了更加丰富多维的样态。基于丝路之绸文化内涵、制作工艺以及材料纹样的专业性,首先以评价量表贯穿项目化学习始终,以评价导向为各学生项目小组提供多类型的学习支架。

评价量表贯穿始终,提供多类型学习支架。

指向不同内容。在评价量表的设计上,根据不同发展内容,设计了三个方向的评价模块。分别是指向个体学习能力的专家知识建构评价、指向团队协同能力的项目合作效能测量以及指向学习成果展示的终端产品制作评价。

用于不同阶段。此次评价设计,延展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分别设计在项目前:引导学习,指向初期课程启动;项目中:促进学习,中期阶段汇报;项目后:反思学习,终期总结汇报。三次评价过程,形成完整闭环,可以更加细腻地呈现项目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贡献。

探索新型评价方式,“专家”提问“大师”把脉。此次项目式学习在评价方式上的又一创新是将丝绸博物馆的专家团队请到学校,为前期每一个小专家的学习探索和设计制作答疑解惑,把脉问诊。这样直接面对专业领域的科学家,精准解答孩子们关于丝路之绸材料工艺文化探究中的各种新问题,甚至还有学习方式上的各种新困惑令项目组的学生们大呼过瘾,也让丝绸博物馆的专家团队大开眼界。

正是在这样不同内容、不同阶段、大师把脉的创新评价模型反哺下,学生的丝质礼品设计制作实现了多次迭代,并进行了展示。

此次丝路之绸项目化学习,学生在学习热情的点燃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我们也正创造出一种馆校融合教育的新样态。超越了博物馆展示展览的基本功能,而幻化成具有更强大的生命活力的学习样态。

责任编辑:陈泉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