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打造蒸腾着烟火气息的全景历史博物馆

中国文化报 2021-08-31 10:10:18
A+ A-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古城保护和利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南山区深入挖掘南头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城市肌理,赓续千年文脉,打造出古城活化更新的标杆和典范。

从繁华的深南大道北侧,穿越厚重的古城牌坊,走进饱经岁月洗礼的南头古城。刚踏入古城,一群衣着时尚的姑娘迎面而来,言笑晏晏。她们热情招呼着摄影老师“打卡”留念;斜对面,一位婆婆轻摇蒲扇,坐在老屋门前的台阶上,静静注视着对面热闹的场面,眼含笑意,额头的皱纹加深了几许。

走在老城斑驳的青石板上,古朴庭院、文创空间、岭南美食、公共展览……依次在两边排列开来。在古城南北街和东西街交叉的十字路口,青砖绿瓦的新安县衙赫然映入眼帘,与其后极具现代风格的if工厂大楼映入同一画框,别有一番风味。

修旧如旧的南城楼

修旧如旧的南城楼

充满现代气息的if工厂

充满现代气息的if工厂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古色古香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古色古香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吸引了大批游人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吸引了大批游人

俯瞰南头古城      张 超 摄

俯瞰南头古城      张 超 摄

城市原点

涵养千年文脉

南城门两侧,从瓮城城墙遗址的断壁颓垣上,依稀可窥见千年的岁月痕迹。

据史料记载,东晋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设置东官郡,辖宝安等6个县,东官郡治、宝安县治皆设于今南头,距今已有近1700年。南头古城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中心、海防军事重镇、江海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也是深圳特区成立前宝安县政府所在地,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深圳、香港、澳门、珠海、中山、东莞等地,为深港澳地区历史之根、文化之源,被誉为“粤东首郡、港澳源头”。

目前,古城内现存多处文物及历史建筑,包括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未定级文物以及1处历史建筑。

坐落于古城中心的新安县衙,在岁月里静静讲述着港澳同源的故事。公元1573年,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所城,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鸦片战争时,香港、澳门先后被从新安县割去,当年中英双方的勘界代表即在此办公,此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线。

进入县衙大堂,“明镜高悬”牌匾与其下《海上旭日升》图庄严肃穆,大堂内陈列的印章、册子、旧时地图等都在一一诉说着当年历史。

新安县衙以南,辘筒灰瓦的东莞会馆静默在小巷里。宋明时期,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凡出使外国船队和各国来华商船均在此停留,东莞会馆即为当时的商会。

会馆内,看厅和殿堂间有扇小门相通,厢房里摆设有当年奢华的家具,包括青花六角提梁瓷茶壶、双开柜门的衣柜和全套的桌椅等。馆内现存的4块石碑,记载着清代南头古城街市、店肆、商埠的情景,见证了南头古城曾经的辉煌。

新安县衙以东,翠竹掩映下的信国公祠是南头古城至今保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1995年再次重修。《宝安县文族谱》云:“元始祖壁,号文溪,字世安,与胞兄文山公同登甲榜,历官知广东惠州府。”可见,文天祥与现存深圳地区的文姓族人关系甚为密切。

如今,公祠第一进院落里陈列了不少关于文天祥的文章辞赋;第二进院落里有文天祥的塑像,塑像背后的展板上简要介绍了他坎坷的一生,塑像上方“浩然正气”的牌匾磅礴大气,有如撞钟,给世人以警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和民族气节,至今仍激励和感召着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故事源远流长。

老城窘境

古城改造终破冰

老城天然充满古朴浪漫的色彩。南头古城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商贸集散地,应别有一番繁华盛景。实际上,在现代化飞速进程中,众多的老城区面临日渐衰微的困窘,南头古城也不例外。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南头古城部分古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建筑和民居被大面积拆除、改建为“农民房、出租屋”,城内出现各类破旧不堪的铁皮屋、茅棚和产权复杂的自建房等;同时,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居住人口超负荷增长……整个片区日益破败,生活环境逐渐恶劣。

岭南重镇一度沦落为“城市伤疤”。

“这里屋又窄,巷又细,到处破破烂烂。既没有可以打工挣钱的地方,也没什么休闲娱乐的地方。”李叔是南头古城的老街坊,在古城改造前曾一度想搬出来。他的话折射出“老城病”的症结所在:旧式城建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经济中心的转移,更突显了古城产业单一、空间混乱、消费低端的窘境。

深南大道两侧,一座座采用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南头古城与周边环境变得格格不入。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的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新高度,许多城中旧村被抹去,高楼大厦取而代之。

老城的病,要治。但是治病不能把老城也给治没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市委、市政府,南山区委、区政府都希望把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做好,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近10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先后编制了《新安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规划》等8个不同层次的规划文件。但因种种原因,古城改造一直停留在编制与研究阶段。

近3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突破。如果说2017年“深港城市双城双年展”落户南头古城是一次保护与利用的有益尝试,那么2018年南头古城被列入“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则是推动改造的破冰之举。2019年,深圳市将南头古城保护事宜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纲要,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南头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无异于一场接力跑。成功突破源于深圳市委、市政府和南山区委、区政府对留住文化根脉的高度重视与合力。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要求,要以先行示范标准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南山区委书记曾湃、区长黄湘岳多次实地调研和部署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具体工作。

从2019年3月开始,南山区把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定为“三大攻坚战役”之一,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设指挥部和指挥部办公室,举全区之力统筹推进南头古城保护和利用项目的实施;同时,以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民参与的共治共享模式,成立由南山区属国企深汇通、万科和南头城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深圳万通南头城管理运营公司,具体执行古城项目改造和运营。2019年10月18日,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正式开工,古城蝶变之路由此启航。

匠心规划

历史与现代于此共舞

“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立足于“粤东首郡、港澳源头”的定位,南头古城改造坚持尊重古城历史文化、继承古城空间布局、统筹片区与自身资源、激活古城文创功能的总体策略,对片区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对文物及传统风貌建筑进行梳理、保护及修缮,深度挖掘古城深港澳同宗同源文化底蕴,致力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全景历史博物馆”。

工程启动前,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定位,系统形成有机更新的总领性、动态性规划纲要与设计实施导则。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贺瀚之介绍,在大规划的基础上还专项编制了南头古城文物保护规划、古城内街巷和重要节点景观规划、古城内39处空地与危房规划、古城建筑和店铺改造提升设计导则、古城风貌设计和业态布局规划等细项规划,确保古城保护与利用每一个细节都有规可依。

古城规划、改造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微改造原则,万科集团南头古城项目负责人黄楠介绍,要实现历史和现代的有机结合并不容易,万科的原则是充分尊重事实,遵循各个时代层积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力求塑造一个历久弥新、永远鲜活的城市街区。

基于此,南头古城的业态规划保留原有的“十字主街”形态,根据每一条街区原有历史、建筑、传统等特色,赋予其新的功能内涵与人文属性,打造南北街历史文化轴与东西街品质生活轴。

古城中山南街基于岭南建筑风格的集中呈现,规划为历史怀旧区,引入带有怀旧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内容、悠久品牌,大量文化策展云集于此;中山北街规划为文创延伸区,汇聚一批优质、特色、创新的设计公司、科技公司、公共创意活动机构,国内外知名大学学者、文化艺术工作者长期往返于此;中山东街规划为品质生活区,承接来自东城门的庞大生活消费人流,配套有网红茶饮、咖啡简餐、特色伴手礼、生活杂货、集市等丰富业态;中山西街连接中山公园、观音井等重要自然景观节点,规划为漫活时尚区,以特色精品店、艺术培训为主要业态,集中展现古城惬意自由的生活状态。

除此之外,十字街中心区域作为古城的活力核心,规划为艺术文化体验区。漫步老城,粤韵十足的宗祠建筑之中,会看见现代感十足的数字展厅、欧式办公场所、咖啡屋、漫展等,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碰撞。

黄楠分析:“目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有很多旧城重建的模式是建成之后就严密保护起来,当成博物馆或者标本一样进行展示。这种‘盆景式’的修旧,不是我们追求的模式。我们想要还给深圳人民一个活生生的城。”

古城改造强调在公共空间营造历史氛围,把文物嵌入式地展示在各个转角,用普通文物构建花盆、灯具、艺术装置等街道家具,对民居外立面进行改造时保留了上世纪60年代抹灰、80年代水刷石、90年代马赛克等风格,广府系里堂布局、客家土围墙、南洋骑楼、闽南潮汕五行山墙等得以完整保留……古城重构了历史与公众的具体关联,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共生。

古城的“形”保存下来了,“神”也没有丢。

于是才有了开篇的一幕。老太与少女、县衙与工厂、古韵与时尚,生活与商业,相看两欢喜,毫无违和感。

精雕细琢

“绣花功夫”出精品

统一思想,迅速行动,制定详细、可行的项目规划;达成共识,明确职责,有序统租,集群式设计推进兼容并蓄改造……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工作稳步推进。

针对南头古城街巷狭窄、建筑密度大、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改造提升难度大等实际情况,改造工程明确以“绣花功夫”进行精细施工,确保打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古城精品。

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上,此次古城改造适度降低建筑密度。统租范围建筑面积不到90000平方米,综合考虑建筑密度与布局后,拆除约2000平方米,拆除面积仅占比2.22%。同时,利用深圳市城中村有机更新政策,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容积率测算,将拆除建筑部分在辖区内其它更新项目中予以回迁安置,避免在古城项目范围内新建建筑。

改造中,针对古城内文物保护等级及现状,项目部提出了针对性的保养维护、修缮、维修与改造、整治四大保护措施。针对传统建筑与周边建筑不协调问题,项目改造对周边建筑进行色调统一,对建筑外立面进行装饰;南城门墙体滋生青苔,城墙周边保护简陋,项目对墙体进行修缮,清理地面污损,对水管、电网进行隐蔽性处理;东莞会馆文物本身保护良好,但展览形式过于呆板,项目部就对其展览形式进行活化更新,将其打造为以展示古代经济生活为主的博物馆……

站在“十字主街”街心,可见新安县衙、报德祠、东莞会馆、南头牌匾故事馆等传统建筑古色古香。新安县衙屋顶上是带灰塑浮雕图案的船形正脊,正脊中端雕绘有红、黄、蓝、绿色为主的龙、狮子、祥云等图案,垂脊下部各雕一红色麒麟狮,活灵活现,粤韵十足。

这离不开传统建筑施工过程由规划设计领域大师进行的总把关。项目邀请了广州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成村等古建领域的能工巧匠参与,最大限度还原古城历史风貌。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传统建筑的修护上,也体现在古城项目打造的每一个创新节点上。在热闹的中山南街上,有一间特别的展厅——南头1820数字展厅。展厅通高的入口空间朝主街敞开,入口对头连接着葱郁花园,其间人行廊道南侧适当保留着原来的老墙,阳光从廊道开口渗透下来,给人以深邃之感。

室内展陈分为陈列展厅与沉浸式展厅,陈列厅内展示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沉浸式展厅则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动态展示空间,置身其中,深蓝色的海浪漫过脚尖,远处的灯塔忽明忽暗,沿着海岸进入老城,身旁突然热闹起来,卖糖葫芦的、猜灯谜的、舞鱼灯的……各式摊位,好不热闹。

据介绍,整个展厅都是围绕一幅名为《繁会胜景图》的中国传统工笔长卷画创作。项目邀请了10多名业内专家进行前期调研,深入研究《新安县志》,通过史料文字和古代建筑的历史遗存,进行《繁会胜景图》的创作,继而打造1820数字展厅,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清朝嘉庆年间(1820)南头一带的山海风貌和街区生活场景。

共建共生

构建多元、复合、包容的活力社区

南头古城,是一个活的历史展馆,更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社区。

老城新成员——主打书写工具、家居设计的品牌意外设计公司,于去年底入驻。工作人员志伟介绍,之所以搬过来,是因为考察到南头古城文创团体集聚,创意、设计氛围浓郁,很契合自身格调。

老城老街坊——九街糖水铺,在南头古城经营了25年。去年8月,南北街示范段开街之后,店内人气“爆棚”。今年“五一”期间,20余平方米的小店日均客流量更是达到五、六万人次。

糖水铺老板蔡秋壮介绍,古城改造之后,周边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买菜、出行、休闲等便利不少;同时,自家小店生意也逐渐红红火火,前几年顾客都是周边老街坊,现在顾客来自天南海北,大家会聚于此谈论着不同的话题,交流打卡心得、观展体会、文创经验……

蔡叔的话,印证着老城一步步的发展——打造公共空间,公共资源逐渐升级优化,并在各群体之间实现了无障碍共享;引入多元业态,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导入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更多人群汇拢,交互活动愈发频繁,老城焕发出崭新的生活气息。

与此同时,古城改造项目还注重探索粤港澳人才要素流动机制,各相关部门建立密切联动机制,做好港澳在深人才服务工作,开展港澳人才推介、实习、就业引导等活动,让他们彼此交流互动,使其成为粤港澳同宗同源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错落有致的叠园里,不少长者带着孙儿在此纳凉、休憩;各大展馆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展览纷纷涌入;各个创意办公区里,有活力、充满创意的年轻人在此迸发灵感……

黄楠介绍,老城改造非常注重来自各方的声音,之前曾有原住民反馈,老街改造之后,他们感觉邻里之间变得陌生了。“在之后的升级完善过程中,我们将拓展出更多的公共空间,高标准打造邻里中心,强化内容运营、管理,让每一个入驻南头古城的成员都在这里找到归属、获得幸福,不自觉地成为南头古城的宣传者和推动者。”她说。

南头古城的成功转型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心灵的、文化的,它融入了现代人蒸腾的生活。“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理应与人共同进化。未来,这里将是一个融合历史文化、休闲商业、品质生活等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包容的活力社区。

党旗飘扬

打造古城红色文化品牌

南头古城的发展,一直赓续着红色血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仅4年后,1925年2月宝安县支部成立,由此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在深圳地区蓬勃兴起;1949年10月16日,黄永光率领县人民武装部队攻占南头城,解放宝安县城……历经武装起义、抗日斗争、国共抗战、解放战争,南头地区的红色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进入新时代,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鲜红的党旗更是一直高高飘扬在一线。项目伊始,成立由区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租过程中,南头街道和南头城社区党委以“党心民心”为纽带,以“街长巷长制”为抓手,全体党员集中参与统租谈判,赢得民心支持;动工初期,面临疫情防控压力,项目部党员始终冲在一线,沟通协调、实地勘察、排除隐患……

今年2月,南头古城东西街开放,位于西街的红色记忆馆也正式与市民见面,并同步推出“寻迹党史·红色古城”主题寻宝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步入红色记忆馆内,两面墙格外显眼:一面是“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新”的红色主题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史;另一面是“寻迹党史·红色古城”主题墙,用时间轴和大事件介绍卡的形式,展现了南头古城是如何见证中国共产党在深圳的发展和建设历史。

馆内志愿者向前来参观的市民发放“寻迹党史·红色古城”主题寻宝活动宣传折页。据介绍,在寻宝活动中,参与者需要到古城内的30处打卡点,拍照“提问卡”,凭照片到古城内的“红色记忆馆”回答问题,并分享至微信朋友圈,便可获得纪念品。每一个奖项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不忘初心奖、披荆斩棘奖、锐意进取奖、乘风破浪奖……

在逛古城中拍照打卡,可互动沉浸式体验、感受和了解古城的红色历史故事。活动不仅提升了红色文化展览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让更多人了解南头古城的最新全貌,带来了有别于传统文化纪念馆的游逛体验。

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南头街道将依托红色记忆馆这个阵地,立足南头古城悠久文化和独特红色资源,推出更多“接地气、有声势、见实效”的红色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南头古城红色地标内涵,策划一批文化底蕴丰厚且红色印记鲜明的活动,丰富古城红色文化品牌,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示文化旅游的美好前景。

张叶青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南头古城项目部提供)

责任编辑:陈玲玲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