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戏曲 书画 数藏 教育 非遗 文创 文旅 人物 专题

和清明节有关的天水饮食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2020-04-03 09:59:57
A+ A-

引言

从唐宋时期,寒食、清明节颇受社会各界重视,民俗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无论是纪念介子推还是祭祀先祖,究其精神实质皆在于彰显前人伟绩、延续先人的精神生命。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我国文化深层次的祖先崇拜、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传统有着紧密联系,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祖根的道德意识,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在天水、陇南一带,把清明扫墓叫“上坟”,一般是选择单日“上坟”。“上坟”时除了给坟头添土,还要把剪好的长钱挂在坟头蒿草上或坟地的松柏树枝上,叫“挂长钱”,在墓顶上压一张草纸,叫“压帽”,表示晚辈来过了。而多数人则是在坟头插一串纸钱,称之为“挂纸”。此俗古已有之,所以人们把清明寒食节统称为“过纸”。不少地方清明扫墓时,还要描红墓碑上的文字。墓地的树木,一般不得随意砍伐,如果因特殊原因需要砍伐时,都在清明这天进行。

除扫墓外,各地民间在清明节“踏青”、“拾翠”,进行郊游。祭墓毕,人们在田间野外挖拾野菜,带回家凉拌品尝。一些地方还有清明生子最佳的说法,因清明与“聪明”谐音,所以清明节又被称为“聪明节”。清明节“暮春三月,春服既成”,风和日暖,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多。主要的活动是放风筝。民间认为放风筝可以清除身上的晦气病灾,风筝放得越高越好,还要把放高的风筝的线剪断,让风筝随风而去,才能把病灾晦气送得无影无踪,求得全年大吉大利。

天水民俗学者李子伟介绍,在天水一带,清明节的各类民俗活动与其它各地大体上一致。但也有极具特色的地方。在清明这天,讲究的天水人家会用红布缝制约寸许的长方形小袋,内装红花籽,缀于小儿衣服左肩,给小儿添福禄、增力气。俗语云:“身背红花籽,镢头匏子(打土块用的木榔头)打不死。”李子伟先生说,在天水,起码有三种食品与清明节的风俗有关。一是“馂馍”。“馂”读jun,指祭奠完先人的熟食品。

古代把分食祭品叫“馂食”。旧时,在清明节,人们常用白蒿(又名茵陈蒿、艾蒿)的嫩芽和以米麦之粉、蒸熟成团,名为“清明果”、“清明团”,用来祭祖,尔后分食。清明节吃“清明团”的风俗,唐代流传到日本后,至今保留。而天水民间食品中,有一种叫“糗(天水人读qun,标准音读qiu,一音之转)馍”的食品,是用蔬菜和以面粉蒸煮而成,方便冷食。清明节前后,白蒿初生,嫩芽鲜灵,天水人多喜用白蒿和面粉做“馂馍”,这是典型的清明寒食之物。二是杏茶。天水杏茶是有名的地方饮品,汤清而杏仁味浓,风味独特。古籍记载:“寒食三日为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三是黄米糕。黄米就是褪去衣皮的糜子,古代叫黍。以糜子粉做成的甜糕在天水极为盛行,一年四季皆有出售者。清明团、杏茶、黄米糕这三种食品现在依然在天水地域流行,但今人已不知这些食品兴起的缘由了。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哈丽娜

责任编辑:段颖 CC004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